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是否相信算命的?

你是否相信算命的?

在《荀子》這本書上寫到:算命先生是從戰國後期才開始流行起來的,在之前的朝代是不存在的。荀子是一位唯物主義者,他是不相信那一套的。其實,你如果讀的歷史書多了,你會發現歷史上好多政客及文人是不相信算命的。

古時候因為沒有科學,所以有些事情是無法用科學解釋的。現代科學體系是工業革命以後才逐漸發展起來的,之所以叫科學體系是因為科學是不斷揭示真理的過程,他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揭示事物的真實面貌。

有了現代科學以後,好多常識都被顛覆了,最簡單的就是墳地裡面的「鬼火」,科學的解釋那是「磷火」,這在古時候是無法解釋的,雖然無法解釋,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鬼神的存在。總有見識高超的人,是不相信這些的,例如從死人堆裡面殺出來一條血路的將軍、皇帝,你覺著他們會相信這些嘛?

電視劇裡面的他們相信,但是實際上他們真的相信嘛?那些人可是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如果真的相信這些,那他們早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在說了,如果你持有懷疑的、辯證的態度去面對算命先生,你仔細觀察聆聽他講的每一句話,仔細推敲他說的話裡面的內容是否正確,你就會發現他說的有些是錯誤的,甚至好多都是錯誤的。但是,你會選擇性把錯誤的忘記,而記住那些似對非對的事情。

算命先生說的有些是模凌兩可的話,什麼意思呢,就是你這麼理解是對的,那麼理解也是對的,其實等於沒有說。還有一個矛盾的地方,如果算的很準的話,那為何他不算一下雙色球開獎號碼,這應該可以算啊?。

其實,找算命先生還不如一個心理醫生更了解你,或者是一個久經江湖的政客更了解你,你跟他一過招,他就能摸清楚你的路數,甚至了解你的想法。根據你說的,順著你的意圖來。這樣比你去算卦要強的多。

退一步講,咱們的小學、初中課本裡面為何沒有講這些內容呢,如果這些內容是真實存在的,那麼我們應該學習才對,沒講只能證明這些是無效的。在國外曾經也很流行巫術之類的,跟我們的算命差不多,但是隨著居民的文化程度提升、科學素養提高以後,大眾就不在相信這些,但是肯定也有個別人是相信的,直到現在為止,有些美國居民還認為地球是方的。

越是大城市、越是高學歷人群、經濟發達地區算命先生的數量越少,而且百姓普遍相信科學,算命的沒有市場,就自然走了唄。現在是地球村,如果這套經驗行之有效的話,其他國家會為何沒有紛紛過來學習呢?。會有人把他發揚光大啊,但是為何這些沒有呢,只能說明,沒有市場。上千年來,是什麼改變了人民的生活習慣,是科學,科學讓大家的人均壽命更長了。

但是徹底的拋棄這些,是要時間,需要一代人一代人的時間。

2=1+1

上次,來了一個上海姑娘,身材一流,甚至有那麼一點金剛芭比的感覺,在上海做私人健身館的,即便是在我這邊,她也是堅持去健身房訓練,風雨無阻。

這姑娘多大了?

76年的。

倆孩子的媽。

我問了一句,您健身幾年了?

她說,17年。

我問,沒停過?

她說,沒有,包括懷孕期間。

我問,平時都是自己做飯?

她說,是的。

我問,是因為什麼而健身?打比賽?

她說,沒有參加過比賽,只是單純的喜歡健身。

我說,我每天騎行,這樣的健身方式科學嗎?

她說,現在人們選擇健身的方式多是有氧運動,例如騎車、打球、爬山,其實這是誤區,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肌肉是流失的,真正應該做的是無氧的力量訓練,增加肌肉,增加新陳代謝的消耗,有氧運動有用,但是其優先順序應該排在無氧運動之後。

我問,你覺得你能活到100歲嗎?

她說,我覺得我90歲沒有問題,我倆孩子活到100歲沒有問題,他們從小就是科學配餐,也是每天健身。我認為身體健康是一切的基礎,這不該是一句空話,看我朋友圈發的那句話了嗎?等到你什麼都不缺的時候,才會發現,年輕時過度透支的好身體,才是一個人幸福的最終歸宿。

我說,信仰身體。

她說,是的。

我問,在你的指導下,我多久可以變成型男?

她說,五年吧。

我說,太費勁了,我們教練說三個月就足夠了。

她說,那是他這麼認為,這東西就跟做雕塑一樣,弄出輪廓不難,雕琢細節才是需要下功夫的。

我問,你需要我為你做什麼?

她說,我想做健身訓練營,主要針對的是零基礎學員,為他們科普一些健身理念、飲食建議。

我問,是需要去你那裡嗎?

她說,三天的課程,是需要到上海的,因為需要示範,需要演示。

後來,我們聊了很久,我覺得她的模式存在很大的問題,她是想地面培訓三天,然後跟蹤培訓兩年,每天給布置任務,每天錄視頻交作業。

我們要是有這個耐心,哪需要你啊?!

我說,你的課程是真好,但是,沒有市場,因為你把大家的自制力想的跟你自己一樣優秀。

她又回去重新設計去了。

她現在做的私人健身館是在寫字樓里,就是有些白領下班後過去訓練一兩個小時,她一對一指導,收費也蠻高的,我問她收入如何?她說還可以。

這種人很讓人佩服,有自律潔癖。

說1點到我們辦公室,就真的1點準時敲門,說明她早就到了。

我問她在業內屬於什麼水平?

她說,業餘水平。

謙虛了。

也許不是謙虛,就跟羽毛球似的,打的越好越覺得自己不會打,偶爾有專業選手到我們球館來玩,什麼概念呢?

就是球館的教練也被虐得跟不會打似的,而且人家壓根沒發力,不由的使我想起了一件往事,當年我問教練,你跟林丹打能得幾分?

教練說,怎麼不得個七八分。

我問這個專業選手,你跟林丹打,能得多少分?

他說,三分內吧。

他在我們眼裡已經是神仙級的了,那速度,那力量,那準確性,真的指哪打哪,以前我們哪見過這場面。

童子功。

有人問過我,你做畫,為什麼不選那些當地名家呢?

我說,這些人,看著畫的很好,其實依然是業餘水平,因為不是童子功,一級有一級的水平,我喜歡那種從小學畫畫,後來考了美術學院,然後又當了職業畫家的人,因為他們每天都在練,一練就是幾十年,每一天的努力其實都體現在作品上,我們都知道範曾是量產式做畫,其實這也是他的日常,他每天都要畫幾幅。

天才?

我只能呵呵。

牛哥曾經談過一個觀點,一定要為孩子培養個一技之長,以時間為成本去加持,他讓孩子學的國畫+網球,因為他為孩子規劃的方向是歐洲,國畫可以使孩子在歐洲吃上飯,網球可以使他融入當地的交際圈,甚至足夠優秀時可以當網球教練,至少餓不死,有飯碗。

一技之長的目標是真正的鐵飯碗,當然一不小心就是金飯碗。

我家人沒有運動天賦,所以我沒有在運動方面給孩子規劃什麼,在學乒乓球,屬於必修課,我給選的足球,目的是促進身體發育。

我覺得要從我們的優勢著手,例如他喜歡讀書,喜歡寫字,那我就朝作家方面去培養他,他具有發散式、跳躍式思維,這是作家最需要的,也就是天賦。

目前繪本閱讀量已經超過2000冊,一個大大的書房,都成了老師、家長參觀的景點了,關鍵是多數都讀過,這也是在修鍊童子功。

但是,這樣他一定能成名嗎?

這可未必。

成名需要的不僅僅是勤奮和積累,更需要的是天賦。

這玩意,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看著有也未必是真有,畢竟沒有比較過,天賦之間的較量那就是億里挑一,誰都想當莫言,但是莫言只能有一個。

但是,做父母的要有童子功培養意識。

包括我現在偶爾遇到一些大學生,我也這麼規勸,找個方向,兼職的,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上十多年,等你跟我這麼大的時候,肯定會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因為你的每一分付出都不會浪費的。

等到了30歲才覺悟?

有點晚了。

當然,我說的這些是有個前提的,就是不準備做普通人,倘若只是把目標定位普通人,是不需要這麼用心的,大學畢業找個單位上著班,就行了,然後就是結婚生子。

再迅速的發展,也無法撼動底蘊。

例如我們總是喊著,超越歐美,在經濟上可能的確有機會超越,但是要在底蘊上超越,人家走的每一步,我們都少不了。

就拿非洲舉例。

一提非洲,我們就覺得好落後,其實非洲是有發達國家的,例如南非,可不輸香港,世界上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就是在南非做的,你還覺得他們落後嗎?

早上,你去餐廳吃飯。

有琴師在那裡彈琴,琴師也是黑人,西裝革履,彈得格外的入神,餐廳未必很高大上,但是就是給人的感覺特別舒服。

《戰狼2》里,中國國旗彷彿是綠色通行證,在非洲暢通無阻,這些呢,都只能理解為劇本創作,非洲人是瞧不起中國人的。

啥?你說啥?老黑也瞧不起我們?

是的!

非洲人有兩種,一種是都市人,一種是鄉下人,都市人多是受過白人統治教育的,他們從白人繼承了很多,例如法律意識、交際禮儀。

例如一些需要著正裝出席的場合,他們一定會是西裝革履的,例如婚禮、葬禮,絕對不會在這些事上馬虎。

老黑是不是不講衛生?

鄉下人可能如此,都市人不是,他們的廁所里都比我們多一個盆,洗PP的,光擦是不行的。

中國人給他們的印象就是不講究。

還有就是我們對規則的漠視,例如交通規則、法律規則,國內的管理模式都是家長式的,僱工之間也不需要簽合同,甚至不需要上保險,一生氣就解僱了,很多中國老闆初去非洲投資,也這麼干,結果呢?被員工告了,官司纏身。

中國人在全球的口碑都很差,包括在泰國、越南這些窮地方。

我們普遍沒有契約精神。

這種底蘊的差距才是最難超越的,是需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才能慢慢追趕上的,就拿《戰狼2》舉例,這是個人英雄式的電影,在美國大片里曾經很流行,什麼年代流行?施瓦辛格那個年代。

就是以一敵百。

怎麼打也打不死。

這部作品,劇本其實是漏洞百出的,例如用漁網截停貨輪,這就如同用繩子攔火車是一樣弱智的,另外,有沒有考慮過一點,一個退役軍人能在國外肆意地開槍殺人嗎?這不是對當地法律的蔑視嗎?而且還有國家的支持?

就是有國家的支持下,我們可以隨意地踐踏別國的生命?

這樣才有民族自豪感?

而且,這種民族自豪感是建立在「矮化」其他國家形象的前提下的,例如美國大使館早早就閉館了,電話也打不通了。

這說明一點。

我們的觀眾水平還處於美國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我們的編劇也處於那個水平,你可以看看,最近這幾年的美國大片,都是真正的大片,至少邏輯是一流的,為什麼中國劇本普遍經受不起邏輯推敲呢?

當然,有人說,看電影講什麼邏輯。

若是不講邏輯,那叫苞米花電影,看過了,感動過了,也就過去了,現代戰爭電影早已經不是這個玩法了,而是更深一層的了,反對戰爭、生命無價、種族平等、自由可貴。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黑鷹墜落》這類戰鬥片。

大家有沒有發現,傳統作家越來越沒有市場了,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把原因歸結為沒人看書了。

我覺得大家看的書比過去都多了,因為每天都在看文章,那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呢?

因為,他們的位置被取代了。

被一群寫真實內容的人給取代了,他們還忙著虛構小說呢,試圖用虛構的世界去哄讀者,讀者是沒有耐心的,一看就覺得反胃,太扯蛋了吧?

我以前寫過,現在多數作家的圖書,發行量不超過1萬冊。

說實話,很寒磣。

不是傳播媒介革了他們的命,而是內容革了他們的命,他們多是有頭銜的,有職稱的,還在忙著寫六七十年代的內容。

為什麼沒有好劇本呢?

因為,中國的電影投資,重心是在演員上,最應該花重金投資的地方是劇本,卻被忽略了,總覺得花點小錢買個劇本,找個大陣容就能大賣。

犯了很多常識性的錯誤。

就如同我看過一個劇本,還是蠻有名的一位編劇,她寫的大慶故事,說大慶突然發生了雪崩,整個城市淹沒在了雪裡。

在她的理解里,東北是不是到處都是雪山?跟南極似的?

為什麼這幾年,國外電影邏輯性越來越嚴謹了呢?

因為,編劇普遍團隊化了,例如關於古董的電影,有古董專家參與編劇,而咱這邊的編劇呢?普遍是一人從頭想到尾,全靠編。

我們總覺得,把一個英雄塑造得越是無所不能越被崇拜。

錯了。

起相反作用。

因為,我們自己都知道那是假的。

說謊話的最高境界不是全程高能謊話,而是九十九句真的,一句假的。

當然,若是不消費「愛國」,只是為了營造苞米花大片,那無妨,例如《速度與激情》系列就是如此,大家就當看雜技表演了。

什麼東西最容易動搖我們?

就是日新月異的變化,每個人都在害怕變,總覺得生怕落後了,到處都是風口,生怕沒搭上風口。

階級固化,施工單位資質,李嘉誠,香港,公攤面積。

學歷越高創業越難,跟低是一樣的。文盲,博士很難。

文@懂懂

世上有解酒藥嗎?

一杯酒下肚,一部分(約20%)乙醇(俗稱酒精)迅速地在胃裡被吸收進血液,剩下的乙醇則到了小腸被吸收。細胞膜擋不住乙醇,一旦乙醇進入血液,全身所有的細胞、組織都會受到乙醇的影響,其中最受影響的是腦細胞。乙醇是神經抑製劑,能減弱神經系統的活動。當血液中的乙醇含量比較低時,由於大腦中起抑制功能的區域的活動被乙醇抑制住了,換言之,大腦的抑制活動減弱了,這時人就會覺得比較放鬆、自信、健談,飄飄然感覺很不錯。愛喝酒的人追求的就是這種感覺。這時如果繼續喝酒,血液中乙醇濃度繼續升高,高到一定程度,喝酒的快感就逐漸消失了,人變得反應遲鈍、視力模糊、活動失調、說話含糊不清、意識模糊、感覺麻木,乙醇濃度持續升高,人就會暈眩、昏迷直至死亡。

所以乙醇本質上是對人體有害的。但是即使不喝酒,消化道里由於細菌對食物殘渣的發酵作用,每天也會產生大約3克乙醇。在細胞新陳代謝過程中還會產生乙醇。因此人體必須能夠把體內的乙醇清除掉。這主要是在肝臟中分兩步進行的。第一步,當血液流經肝臟時,那裡的乙醇脫氫酶就會把血液中的乙醇氧化成乙醛。但是乙醛要比乙醇的毒性更大,不僅能對身體器官造成損傷,還能讓人臉紅和不舒服。大部分亞洲人體內的乙醇脫氫酶的活性較強,他們喝酒時乙醇被快速地轉化成乙醛。這些人的酒量顯得非常小,一沾酒就臉紅、不適,對他們來說喝酒毫無樂趣可言,不可能去酗酒。

第二步,肝臟中的乙醛脫氫酶把新產生的乙醛氧化成乙酸,也就是醋的成分,它是無毒的。一旦乙醇變成乙酸,就不會再危害身體。乙醛脫氫酶主要有兩種,一種在細胞質中,一種在線粒體中,後者的活性比前者強。大部分白人都有這兩種乙醛脫氫酶,但是大約50%的亞洲人只有一種乙醛脫氫酶,即細胞質中活性較差的那種,而這些人乙醇脫氫酶的活性往往比較高,他們喝酒時乙醇被迅速地氧化成乙醛,而乙醛卻不能迅速地轉化成乙酸,乙醛就迅速地在他們的體內積蓄下來。他們是最不會喝酒的人。

如果一個人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活性都正常,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很有酒量。但是如果喝酒喝得太多太快,超過了體內清除酒精的速度極限(大約相當於一小時清除一罐啤酒中酒精的量),酒量再好的人也會醉,就是不醉也會覺得不適,喝完酒睡一覺第二天醒來仍然會覺得不適,特別是頭會疼,也就是所謂宿醉。

如果有什麼辦法能讓人既能享受喝酒的樂趣或滿足應酬的需要,又不至於酒醉或宿醉,那該有多好啊!於是五花八門的解酒保健品應運而生,有號稱是祖傳中藥秘方的,也有號稱是最新高科技產品的。其中最著名的解酒藥是RU-21,據說是冷戰時期蘇聯克格勃研製出來的,蘇聯垮了以後轉為民用。國內推銷RU21的商家對其成分語焉不詳,國外的商家倒是列得很清楚,不過是琥珀酸、富馬酸等參與新陳代謝的有機酸以及幾種維生素,都是食品中常見的物質,沒有任何神秘之處。對RU-21的解酒效果只有傳言,並無臨床試驗的證明。

有一名自稱「美國大學副教授」的華人葛莘(網名「亦明」)近年來在國內拉投資要生產一種高科技解酒藥:「本項目應用基因工程方法,從嗜酸耐高溫微生物中克隆出乙醇氧化酶基因,然後令其在生物反應器中超量表達,最終製成蛋白製劑。由於該基因來自嗜酸耐高溫微生物,所以它們的產物也具有嗜酸和耐高溫的特性,能夠在人的酸性胃液中起作用,將乙醇氧化成乙酸,阻止或減少乙醇進入血液之中。」

這個據說很「明確」的作用機理卻在三個方面存在誤導:一,來自嗜酸微生物的乙醇氧化酶並不就一定具有嗜酸的特性,因為它原本是在細菌內部工作的,而細菌的內環境可能是中性的。所以這種乙醇氧化酶在強酸性的胃酸作用下很可能失去活性。二,退一步說,即使這種乙醇氧化酶能抗胃酸,也會被胃蛋白酶降解,無法發揮作用。可笑的是此人為了說明這種蛋白質製劑很安全,也知道:「蛋白質在腸胃消化系統中很快就會被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所以,除了少數毒素蛋白質外,絕大多數蛋白質作為食品服用是安全的。」卻不知根據同一道理絕大多數蛋白質作為食品服用也發揮不了功能。三,再退一步說,即使這種乙醇氧化酶能在胃中催化乙醇的氧化,它的產物也不是無毒的乙酸,而是毒性比乙醇更大的乙醛,所以這種「解酒藥」的效果適得其反,實際上是想做成酗酒藥。

市場上的解酒藥、解酒保健品沒有一種已被證實確有效果的。如果你吃了它覺得有些效果,要麼是因為心理作用,要麼是因為水的作用:吃這些解酒藥(例如RU-21)都要求用大量的水送服,那名「美國大學副教授」發明的解酒藥也計劃「製成湯劑供消費者趁熱服用」。酒精是很強的利尿劑,喝酒很容易造成身體脫水,這是造成酒後不適的重要原因。因此水才是解酒的良藥。要減輕酒後不適,有一個簡單的辦法,那就是一邊喝酒一邊大量地喝水。但是和民間的說法相反,不要喝茶醒酒。茶也是利尿劑,反而能讓身體脫水更嚴重。

2010.11.15.

文@方舟子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年輕時完全不能贊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這樣的話。記得第一次聽到這話時,第一個感覺是突兀:怎麼會這樣看人生呢?這麼悲觀?接下去,以自己的人生經驗為例,覺得此話偏離真實,是一種憤懣的極端言論。然而,隨著年齡增長,才漸漸體會到此言不虛:生活中的事物大多醜陋、荒誕、恐怖、猥瑣,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如鳳毛麟角。

人長大之後,接觸到家外的事和人,接觸到周邊的環境和社會,敏感的人就會感受到周邊的醜陋:映入眼帘的建築多數是醜陋的;人的相貌多數是醜陋的;人際關係多數是冷漠殘酷的;人的內心多數是猥瑣醜陋的。只有大自然偶爾顯現出美好,如絢爛的雲霞,稍縱即逝;只有一些真正頂級的藝術品(一本好書,一幅好畫,一首好歌,一首好詩),偶爾閃現,給人帶來那一二分的美好感受。

在生命的交叉線上,人們會遭遇到傷害、不公、病痛、苦難,往往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擺脫,就像墜入陷阱,只能哀嘆世界的荒謬與醜陋。那些自己生命的平行線上的事物也是乏善可言,它們雖然沒有傷害到自己,但是事情的發生不能不觸動人的神經。以楊改蘭為例,她把幾個幼小的孩子殺死,然後自殺,活脫脫就是哈代筆下的那個悲劇的現實版本——哈代寫了一個貧窮之家,有一天父親在整日辛苦勞作後回家,發現大兒子已經殺死了所有的弟妹自己上吊了,旁邊留了一個紙條,上書「我們是多餘的」云云。這樣的人間慘劇還在不斷上演,演繹著人世的無盡痛苦和醜陋。

世間的美就像暗夜中的一點燭光,令人熱淚盈眶。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就讓我們追隨著那一二美好,踟躕前行,直至生命的終點。

作者:李銀河

文@李銀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是書童 的精彩文章:

買房就一定升值!

TAG:我是書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