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徐樂樂畫作有感:且盡眼中歡,莫嘆時光促

徐樂樂畫作有感:且盡眼中歡,莫嘆時光促

生查子·官身幾日閑

(北宋著名詞人 晏幾道)

官身幾日閑,世事何時足。

君貌不常紅,我鬢無重綠。

榴花滿盞香,金縷多情曲。

且盡眼中歡,莫嘆時光促。

前幾日,家父赴南京參觀逸空間《古風意趣——徐樂樂繪畫精品展》,發來現場圖片若干。小時候有一套中國和世界的民間故事繪本系列,其中就有徐樂樂的作品,加上家父藏有幾幅樂樂大作,多年來對她畫風相熟,一直很是喜歡。

策展人趙玄曄為這次展覽寫的前言:

【很多想了解繪畫的人經常會問我一個問題:「你怎麼欣賞一幅繪畫?」老實說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海了去嘞,以我目前對藝術和藝術史的認識,我深感無力回答這個問題。那我平時是如何欣賞一幅繪畫的呢?我一般分兩步:一是第一眼的感覺;二是思維出竅假裝自己不存在地環顧審視。第一眼的感覺是我與之發生的關係,品評其獨特之處,即為我的審美意識;思維出竅即否定自身的存在,邏輯上思考情感上審視其作品存在的形式和意義,即是我的審美活動和審美享受。

【「有句話說:「古畫畫意不畫情,今畫畫情不畫意」,看似合乎當下中國畫的常態,但不盡全然,當下中國畫最負盛名的藝術家之一徐樂樂的畫作便有不合之處。徐樂樂的畫作給人感覺富有文人意趣,筆墨線條靈逸,畫面鮮活風趣,有古意濃情、有歡喜高格、有辛辣諷諫,當下與之繪藝相衡的藝術家實屬不多見。在她筆下的藝術形象,完全找不到刻意追求的寫實狀態,好似每一根線條落在紙上都是為取悅欣賞者而為,但其實是她自己的繪事樂哉,第一欣賞者何嘗不是她自己呢?在當下,她個人獨特的繪畫風格和審美情趣常常被人臨寫模仿,從她的畫作中,追求古風意趣是看得出來的,也是她一些作品的主要風格,但這種風格也不盡然一味求古,也有自己的風格偏向和融匯創新,不全只是模仿古人的古風意趣。】

【「文藝風格的演變,常有「以復古代更新」一說,怎麼講呢?「復古」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文藝現象,不僅在藝術史中有,大範疇的文化史也是經常出現的,所以辨明這個「以復古代更新」的概念對於研究文學和藝術的發展以及風格的演變是尤為重要的。回顧文學史和藝術史不難發現很多革新是通過「復古」實現的,如中國繪畫史中元代初期趙孟頫對「復古」的倡導和推動便是一個典型的代表,試拿他的畫作與之生時所推崇的古代畫作相比較,儼然可見,他所追求的並不是代畫家或某個古代畫派的再現模仿,而是一種更廣泛的「古意」,即是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對「古」的認識和追求,既然不盡然相同,其所謂的「復古」則悄然變為革新。提倡復古者並非是要全然不變地恢復再現真實的古代,而是把將來折射為過去,通過對某種遺失意象的回憶、追溯和融合實現一種當代的藝術理想。

【追古風、求意趣,立新格。不知道藝術家徐樂樂有沒有這種「以復古代更新」的藝術理想,但我們從她的作品中是能感覺到這種「以復古代更新」藝術理想的影子的。此刻再思維出竅否定自身存在環顧審視她的繪畫,撇開藝術史的經驗,試想藝術家在藝術創作時,她是否會意識到自己追求的古風意趣,會悄然變為時代風格面貌革新的信號或標識,再去看她的作品時,其所謂的古風意趣,便顯得更為有意味,也更為獨特。】

以下這件我最歡喜,母親端坐讀書,不時得瞟一眼兩個調皮孩童,大的學習間歇伸懶腰東張西望,小的努力墊腳伸手夠桌上硯台。兩個小寶胖嘟嘟的臉龐小手,可愛的髮髻,活靈活現的樣子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搜了下網上徐樂樂其他嬰戲圖或有小孩出現的畫作,選幾張貼出,張張生動童真,憨態可掬,好白相得不得了,叫人愛不釋手。

京東上還有徐樂樂畫的童書賣,小時候看過的那個系列早就沒有了,只搜到兩本在售,一本《白雪公主》,一本《提燈節》,下次回國準備購入。兩本小人書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入手,了解徐樂樂。

徐樂樂勤奮高產,作品也深受市場歡迎,現在的價格每平尺粗筆約十萬,細筆二十萬,希望未來有機會收藏一張她的嬰戲圖。目前而言,就看看網上作品,欣賞下家父藏畫好了。另啰嗦下網上看畫技巧,由於粗製濫造的假畫層出不窮,建議到雅昌拍賣中找大拍行且價格在市場行情內的畫作進行欣賞。

諾寶軒藏畫-徐樂樂-知音若不賞,歸卧故山秋

諾寶軒藏畫-徐樂樂-撲蝶圖

諾寶軒藏畫-徐樂樂-聽蕉圖

諾寶軒藏畫-徐樂樂-秋山仕女圖-宋玉麟題

有興趣的朋友去現場欣賞更妙呀~

展覽名稱:古風意趣——徐樂樂繪畫精品展

時間:2018年3月23日-4月10日10:00-20:00

地點:逸空間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鳳熙路27號

(中海鳳凰熙岸二期北門東側)

聲明:本文現場拍攝的圖片由諾寶軒畫廊、上海收藏家張雁提供。展覽介紹和圖片收集自逸空間或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6點27分的朗讀者 的精彩文章:

TAG:6點27分的朗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