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帝內經:百病源於堵

黃帝內經:百病源於堵

導讀:本文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手診面診書籍《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全文共計1萬5千字。閱讀需要40分鐘。祝大家學習愉快,身體健康。古人先賢的智慧總結,拿走不謝。

人體經絡理論是我國中醫的精髓理論,很神奇,但不神秘。經絡是存在的,這毋庸置疑。我們看不到的東西,不一定不存在。這是我經常說的一句話。學物理的人都知道,物理中很多現象我們是看不到的。但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比如說磁場,我們是看不到的,但我們知道它是存在的。人體經絡就類似於磁場通道。人體就像一座城市,通則暢,堵則病。一通百通,一堵百病生。《黃帝內徑》中就說:「百病源於經絡堵。」

是的,人體最怕堵!地震是怎麼發生的?說簡單是地下能量聚集,無法傳遞,就在某一刻爆發了;說複雜,地震具體如何產生,咋樣預測地震還是一個謎。人體也是一樣的。一把斧頭,斧頭柄焊接處總是崩斷,這是為什麼?是因為在使用的過程中,斧頭焊接處無法承受大的應力。所以在斧頭柄的中間開一個眼,卸掉應力,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人體也是這樣的,血液和精氣不能堵,堵在一個地方時間久了,就會生出各種病。堵堵在心臟——叫心梗,堵在毛細血管——叫腫瘤,堵在子宮——叫子宮,肌瘤,堵在乳腺——叫乳腺增生,堵在甲狀腺——叫甲狀腺結節,堵在臉上——叫痤瘡,過敏反應等。堵在腿上——叫靜脈曲張,堵在頸部——叫頸椎病,堵在腰上——叫腰椎病,腎病等。

那麼如何預防呢?很明顯,需要「卸掉應力」,讓能量暢通運行在身體里,身體就慢慢恢復了。很簡單的一個常識經驗,很多小孩肚疼,老人說去上個廁所。上個了廁所,一會就不疼了,因為大腸不堵了,通了。但不是所有的肚疼,都能通過上廁所解決,這也是一個常識。比如他是腸炎了,顯然上廁所解決不了腸炎問題,這就需要消炎了。

這本書是手診面診色診書籍,經絡是看不見的,所以講這個有必要嗎?有必要!雖然這是手診面診色診書籍,但簡單的經絡知識,大家知道了,也受益無窮。對自己的健康,很有幫助。比如你面診後,發現自己腸胃不好,你可以通過敲打,相應位置的經絡,來緩解甚至解決問題。所以這一章是簡單的介紹經絡知識。

經絡學說是我過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於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靈遁者手診面診書籍《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電子版在靈遁者淘寶有。

「經」的原意是「縱絲」,有路徑的意思,簡單說就是經絡系統中的主要路徑,存在於機體內部,貫穿上下,溝通內外;「絡」的原意是「網路」,簡單說就是主路分出的輔路,存在於機體的表面,縱橫交錯,遍布全身。

《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是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為「經脈」、「絡脈」和「孫脈」。經絡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於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為主。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經絡是細胞群、體液、組織液之間交換能量通道,並且形成低電阻、神經信息和生物電信號的網路叢群。

關於經絡的最新研究是這樣的:通過對自由基顯影技術的改進與應用,在生物體內發現與經絡吻合的清晰的線形路線。是目前全世界獲得最清晰的經絡顯影照片。並且在單純性肥胖中,利用穴位清除自由基方法,初步獲得針灸相類似的療效,為有效證明自由基與經絡的關係,推進了一步。同時在穴位進行抗氧化干預,也可檢測到相應穴位電壓的變化,將抗氧化、經絡和生物電學現象聯繫起來。當然這些報道和理論,還要深入研究,才能更明白清晰。

《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故針灸「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由此可見,經絡理論對指導中醫各科實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經絡是什麼,存在於人體何處?經絡有哪些作用,是通過什麼途徑實現的?這些問題既是中外科學家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奧秘。至今,儘管有關經絡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果,有了很大的進展,但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假說論證,就其總體來說,仍處於百家爭鳴的科學數據和理論學說的形成、積累階段。因此,有關經絡的科學結論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探索與研究。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並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即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藉助的途徑。

有著「救命活神仙」之稱的張仲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發展了經絡學說。他認為人所生的病是通過一條叫「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樣的通路從體外向體內傳輸的,根據疾病所屬的經絡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療。比如最初的風寒感冒病在太陽經,要用麻黃湯來治。他的《傷寒論》也是中醫的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在這個環境污染,充斥著抗生素、添加劑的時代,中醫療法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其中經絡養生、經絡治病受到了無數人的追捧,很多中醫大家對人體經絡的護生作用也是倍加推崇。

雖然醫學技術很發達,但我們也不可能把醫生24小時都帶在身邊,身體不舒服了醫生也不能馬上就為你手到病除,況且這個時代,還有很多人看不起病,去趟醫院,一套檢查下來,幾百塊錢沒了,再開點葯,又進去幾百。所以我們有必要掌握一些運用經絡、穴位來自我保健和預防疾病的方法,這樣也就等於有了個隨身攜帶的「保健醫生」,既方便又省時省錢。

《黃帝內經》分為兩部書,其中之一叫做《靈樞經》,也稱為《針經》,就是專門論述用微針治療經絡的著作。《黃帝內經》對經絡作了系統的總結,在經脈之外,增加了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和奇經等新的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了經絡系統,成為古人心目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黃帝內經》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

中醫把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為「經氣」。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理上下,聯繫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

1、溝通表理上下,聯繫臟腑器官:人體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成,它們各有其獨特的生理功能。只有通過經絡的聯繫作用,這些功能才能達到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從而使人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須通過經絡才能輸布周身,以溫養濡潤各臟腑、組織和器官,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應傳導:經絡有感應刺激、傳導信息的作用。當人體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時,這個刺激就可沿著經脈傳入人體內有關臟腑,使其發生相應的生理或病理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可通過經絡反應於體表。針刺中的「得氣」就是經絡感應、傳導功能的具體體現。

4、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經絡能調節人體的機能活動,使之保持協調、平衡。當人體的某一臟器功能異常時,可運用針刺等治療方法來進一步激發經絡的調節功能,從而使功能異常的臟器恢復正常。

經絡學說在臨床上可以應用於解釋病理變化、協助疾病診斷,以及指導臨床治療三個方面。

1、解釋病理變化

經絡與疾病的發生、傳變有密切的關係。某一經絡功能異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襲,既病之後,外邪又可沿著經絡進一步內傳臟腑。經絡不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傳變途徑,而且也是內臟之間、內臟與體表組織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

2、協助疾病診斷

由於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臟腑絡屬,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以根據疾病所出現的癥狀,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繫的臟腑,作為臨床診斷的依據。如脅痛,多病在肝膽,脅部是肝經和膽經的循行之處。人們根據經絡循行通路,或經氣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現的疼痛、結節、條索狀等反應物,以及皮膚的形態、溫度、電阻改變等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如肺臟有病,中府穴可有壓痛。

3、指導臨床治療

經絡學說早已被廣泛用於指導臨床各科的治療,特別是針灸、按摩和中藥處方。如針灸中的「循經取穴法」,就是經絡學說的具體應用。如胃病,常循經遠取足三里穴;脅痛則取太沖等穴。中藥治療亦是通過經絡這一渠道,使葯達病所,以發揮其治療作用。如麻黃入肺、膀胱經,故能發汗、平喘和利尿。

給大家上一張圖,大家看看經絡的大概層級。如下圖。

看上圖,大家不難發現。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而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絡脈,浮絡,孫絡。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內藏於府藏(臟腑),外絡於支節」(【靈樞·海論】)。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內行支脈。奇經八脈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絡脈是指人體十二經脈加上軀幹前的任脈、軀幹後的督脈各自別出的一絡和軀幹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

十二經脈按其循行順序分別成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

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正如 《靈樞·逆順肥瘦》所載:「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係,「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八脈中的督、任、沖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其中督脈行於腰背正中,上至頭面;任脈行於胸腹正中,上抵頦部;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併上行,環繞口唇。帶脈起於脅下,環行腰間一周。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於足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後與督脈會合。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隨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脈會合。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伴足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於項後會合足少陽經。

再說一下奇經八脈。奇經八脈交錯地循行分布於十二經之間,其作用主要體現於兩方面。其一,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奇經八脈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繫起來,達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

督脈與六陽經有聯繫,稱為「陽脈之海」, 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任脈與六陰經有聯繫,稱為「陰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陰經經氣的作用;沖脈與任、督脈,足陽明、足少陰等經有聯繫,故有「十二經之海」、「血海」之稱,具有涵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帶脈約束聯繫了縱行軀幹部的諸條足經;陰、陽維脈聯繫陰經與陽經,分別主管一身之表裡;陰、陽蹺脈主持陽動陰靜,共司下肢運動與寤寐。其二,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當十二經脈及臟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

給大家先介紹一下督脈。督脈循行路線: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於大椎,督脈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故稱為「陽脈之海」。主生殖機能,特別是男性生殖機能。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再回出上至頭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帶處(見圖)。本經脈腧穴有長強 、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共28穴。

督脈運行圖如下:

打通督脈治療頸肩腰腿痛。很多人可能都曾有過以下的經歷:一覺醒來脖子疼痛不能動了,搬東西時突然腰部不敢動了;一次長時間乘車後出現腰臀部疼痛,等等。據統計,超過80%的人在一生中有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膝關節骨質增生症等病史。

確實,頸肩腰腿痛是常發生於中老年人群的疾病之一。隨著人們工作、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率已可高達正常人群的一半多,而且其發病年齡也由中老年逐漸向青少年人群發展,呈低齡化趨勢發病。

得了頸肩腰腿痛以後,繼續久坐久站,或者過勞、過逸,導致筋骨進一步受損;正確對待頸肩腰腿痛的認知觀是,首先要重視它,並請專業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確定問題所在,以及問題的性質、嚴重程度等,然後進行必要干預或者治療。

臨床發現,患有頸肩腰腿痛的患者,往往與平時坐、站、卧等姿勢不正確有關係,或者存在久坐久站、不恰當用力等,甚至有一些患者是因為鍛煉時用力不當或者姿勢失當造成的。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脊柱不正。脊柱除了有支撐我們身體體重的作用外,還有傳導力和分解力的作用。

而沖、帶、蹺、維六脈腧穴,都寄附於十二經與任、督脈之中,惟任、督二脈各有其所屬腧穴,故與十二經相提並論,合稱為「十四經」。十四經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及所屬腧穴,是經絡系統的主要部分,在臨床上是針灸治療及藥物歸經的基礎。

2.任脈:任,即擔任。任脈行於胸腹部的正中,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有"陰脈之海"的稱號。

主要病證:疝氣、帶下、少腹腫塊、月經不調、流產、不孕等。

總任一身之陰經調節陰經氣血,為「陰脈之海」:任脈循行於腹部正中,腹為陰,說明任脈對一身陰經脈氣具有總攬、總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陰經在小腹與任脈相交,手三陰經借足三陰經與任脈相通,因此任脈對陰經氣血有調節作用,故有「總任諸陰」之說。

調節月經,妊養胎兒:任脈起於胞中,具有調節月經,促進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說。任脈腧穴通過針灸主要配合治療少腹、臍腹、胃脘、胸、頸、咽喉、頭面等局部病症和相應的內臟病症,部分腧穴有強壯作用可治療神志病症。在中醫看來,打通小周天就是讓任脈和督脈暢通而已。任脈在我們身體正面的一條中線上。任脈與督脈相同,也是身體的奇經八脈之一,任有『妊養』的意思,它總管一身陰經,與女子經、帶、胎、產的關糸萬分密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遁者起名閣 的精彩文章:

從亞里士多德到牛頓統一天上和地下的力,過程是這樣的!
是真的測不準,還是測量過程無法改善使得測不準,你想過嗎?

TAG:靈遁者起名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