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常用穴位介紹

常用穴位介紹

百會穴

取穴:前髮際上五寸,後髮際上七寸,當兩耳尖連線與正中線交點處。

作用:頭為諸陽之會,百會穴為於頭之巔,具有醒腦開竅,回陽固脫的功效。可以治療頭痛、眩暈、失眠、久泄久痢等。

大椎穴

取穴: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大椎穴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督脈為諸陽之海,統攝全身陽氣,而太陽主開,少陽主樞,陽明主里,所以大椎穴可以清陽明之里,啟太陽之開,和解少陽樞機以驅邪外出,故可以治療全身熱病及外感疾病。主要

曲池穴

取穴: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取該穴道時患者應採用正坐,側腕的取穴姿勢,曲池穴位於肘部,尋找穴位時曲肘,橫紋盡處,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

作用:曲池為陽明經合穴,經氣流經此穴,如水注池中故名。具有清熱解表、疏經通絡的作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熱病,腹痛、吐瀉,咽喉腫痛、齒痛、目赤腫痛,癮疹、濕疹等病症。

手三里穴

穴: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

作用:手三里穴具有疏經通絡,清腸利腑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手臂無力、上肢不遂,腹痛,腹瀉,牙齒疼痛,面頰腫痛等病症。

內關穴

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作用:內關穴具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療心悸、胸悶、胸痛、 胃痛、嘔吐、呃逆、 失眠、偏癱、手指麻木等病證。

膻中穴

取穴: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作用:膻中穴具有高暢氣機的功效,可以治療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胸悶氣短等病證。

神闕穴

取穴:臍窩正中。

作用:神闕穴具有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的功效,可以治療泄痢,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腸炎,產後尿瀦留等病症。

氣海穴

取穴: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作用:氣海穴具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補益回陽,延年益壽的功效,可以治療各種氣虛、氣脫所致的病證。

關元穴

取穴: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3寸。

作用:關元穴具有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的功效,可以治療各種元氣虧損導致的病變。

天樞穴

取穴:位於腹中部,平臍中,距臍中2寸。

作用:天樞穴具有疏調腸腑、理氣行滯的功效,可以治療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痢疾、月經不調、痛經等病症。

中脘穴

取穴:劍突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作用:中脘穴為腑會穴,可以治療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疳積,黃疸,泄利,便秘等病症。

命門穴

取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

作用:命門穴可用於治療性功能障礙、前列腺炎、月經不調、慢性腸炎、腰部疾患等病證。

腎俞穴

取穴:位於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足三里穴

取穴: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作用:足三里穴具有生髮胃氣、燥化脾濕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胃腸病證,下肢痿痹,各種虛勞等病證。

陽陵泉穴

取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作用:陽陵泉為筋之會,可以用於治療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臏腫痛,脅肋痛, 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等病證。

血海穴

取穴:屈膝時位於大腿內側,髕底內側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作用:血海具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病,血熱性皮膚病,膝股內側痛等病證。

三陰交穴

取穴:位於小腿內側,踝關節上三寸。

作用:三陰交穴具有重組和分配足三經氣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各種婦科疾病、男科疾病、失眠、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病證。

陰陵泉穴

取穴: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踝後下方凹陷處。

作用:陰陵泉具有排滲脾濕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腹脹,腹瀉,水腫,小便不利,遺尿,陰部疼痛,痛經,遺精,膝痛等病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穴位 的精彩文章:

穴位艾灸有效治療蕁麻疹,簡便易行
帶狀皰疹第一個針刺的穴位是它!

TAG: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