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可不知詩詞曲常識

不可不知詩詞曲常識

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中國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

古代的詩可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古體詩是指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的詩,近體詩是講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代產生近體詩以前的詩,句式大體整齊,也要押韻,但在字數、句數、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面沒有嚴格的規定,可以算一種自由體。詩的每一句有幾個字,就稱為幾言。按言分有四言詩、五言詩(簡稱"五古")、七言詩(簡稱"七古")、雜言詩(詩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如《碩鼠》為四言詩,《石壕吏》《飲酒》為五古,《琵琶行》為七古,《夢遊天姥吟留別》為雜言詩。

廣義地說,楚辭和樂府詩也都可算作古體詩。楚辭原指楚地歌辭,經屈原創造,成為一種有濃厚色彩的新詩體,篇幅、字句較長,句式參差錯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語氣詞"兮",如《涉江》。

"樂府"原指掌管制定樂譜、訓練樂工和採集歌詞的音樂機關(漢武帝時開始建立),後來也指採集來配樂的歌詞及後人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所寫的作品。樂府詩一般是雜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最早的樂府主要是民歌,如《木蘭詩》《孔雀東南飛》。漢代以後的文人,如曹操父子、李白、杜甫摹仿樂府寫的詩也不乏佳作,白居易的"新樂府"(《賣炭翁》是其中一首)更反映了樂府詩的發展,寫時事、創新題。他們的作品都繼承了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語言通俗明快,富有音樂性。歌、行、曲、引、吟、嘆、怨、操等都是漢魏南北朝樂府詩題,並沿用後代。近體詩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當時為了與過去的非格律詩加以區別,稱格律詩為近體詩或今體詩。

近體詩又分為律詩、絕句、排律三種。 律詩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兩句叫一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必須對仗。偶數句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首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每個字用平聲(相當現代漢語的陰平和陽平)還是用仄聲(相當現代漢語的上聲和去聲)都有規定。如《過故人庄》是五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詩。 絕句又叫截句、斷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詩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句中各字用平聲還是仄聲也有規定,絕句用不用對仗都可以。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都是絕句。 詞。詞還有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樂府等名稱。

萌芽於南朝,形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開始是用來為某樂譜配詞,用於歌唱的。為譜配歌詞叫填詞,填詞所選定的調子叫詞調,詞調都有名稱(如"水調歌頭"、"念奴嬌"等),叫做詞牌。後來成了與音樂失去聯繫的一種文學體裁,詞牌也便成了說明文字聲韻格式即詞譜的名稱。填詞時為點明題旨,多在詞牌下另標題目,如"早行"、"詠梅"等。詞一般按字句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一首詞只一段的叫單調,兩段的叫雙調,三段、四段的叫三疊、四疊。一段叫一闋。雙調中的兩段,稱上闋、下闋,或叫上片、下片,三疊、四疊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闋、第二闋……詞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徵是長短句,從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詞譜中對每種詞調的平仄、押韻都有規定。

曲是由詞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宋、金時期北方產生了新的樂曲,發展到元代,就形成了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元曲(又稱北曲)。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與套數;雜劇是可以演出的戲曲。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戲。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只有幾句到十幾句,必須按曲牌規定的字數、平仄、韻腳填寫。套數又稱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兩支或兩支以上的曲子組成,其組成有一定的規則。雜劇是戲曲,有唱詞、科介、賓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一般分四折加一個楔子。一折相當一幕,楔子在開頭或四折中間,相當於序幕或過場。全劇由科介、賓白、唱詞互相配合推動情節發展,刻畫人物性格。角色有旦、末、凈、丑。全劇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烏審旗悅讀書社 的精彩文章:

TAG:烏審旗悅讀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