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唯識時空觀

唯識時空觀

唯識時空觀

——唯識存在論(五)1

林國良

佛教傳統的時空研究,主要是時間和空間的度量等;而更多的內容,如物質世界(器世間)在空間的分布,世界在時間長河中成住壞空的演變,以及更進一步展開的,如世界的重重無盡,芥子納須彌的微觀宏觀圓融無礙等,都應屬宇宙論或世界觀。如果是將時空觀與宇宙論(或世界觀)分別而論,而非合說,則時空觀更需深入討論的,是始於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所研究的關於時空起源、本質、結構、表現形式等問題2,而唯識論對時空的論述,可說包含了上述全部內容。

一、唯識時間論

雖然在時空的度量等問題上,唯識論採用了一些世間說法,如《瑜伽論》五十二卷說:「云何時?謂由日輪出沒增上力故,安立顯示時節差別。」即時間和季節等是依太陽的活動而安立。但對時空的本質等問題,唯識論有自己特定的理論。

在唯識論中,時間屬心不相應行法,據《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卷二,心不相應行法是由依處、自體、假立三門建立。對於時間研究來說,依處相當於討論時間來源,自體相當於討論時間本質,假立相當於討論時間結構。

關於時間來源,唯識論認為,心不相應行法是依識法、心所法、色法而假立,其中,識法與心所法相當於精神現象,色法相等於物質現象,所以,時間(包括空間和其他心不相應行法)是來源於精神和物質現象。這一結論,與經典物理學的時間獨立永恆存在不同,也與大爆炸宇宙論的時間起始於宇宙大爆炸不同。

關於時間的本質,《雜集論》卷二說:「時者,謂於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為時。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續轉故。若此因果已生已滅,立過去時;此若未生,立未來時;已生未滅,立現在時。」由此可見,時間的本質就是「因果相續流轉」,即因果現象的連續與變化。「因果者,謂一切有為法,能生余故名因,從餘生故名果。」所以,因果就是「一切有為法」,也就是一切精神現象與物質現象。對此時間本質,下文還將詳細討論。

關於時間的結構或構成,從上述《雜集論》定義可知,時間分為過去、現在、未來。在此三時中,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認為,沒有現在就沒有時間;唯識論在此問題上,雖然理論背景不同,但結論相同,重在現在。《成唯識論》卷三說:「因果等言皆假施設,觀現在法有引後用,假立當果對說現因;觀現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對說現果。假謂現識似彼相現。」即過去、未來和現在三時(也稱三世)都是「假施設」,是在「現識」上有相似的三時顯現。「現識」及相應法在三時中是現在;「現識」及相應法有引生後法的作用,就將後法假立為將來果,現在法為因;「現識」及相應法有順應前法的跡象,就將前法假立為過去因,現法為果。所以,過去和未來都是在現在之上假立,如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三說:「謂大乘中唯有現法。」

唯識論上述唯重現在的時間觀,為唯識教理奠定了基礎。唯識論認為,過去已過去,未來還沒來,只有現在法存在。此觀念成為其相關理論的基石。如存在論中,唯識論強調,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是三法(種子、現行、所熏新種)同時,都在現在一剎那,而非先後。因為,如果種子在前、現行再熏種子在後,那麼,種子所生的現行,在後一剎那已滅,已滅的現行如何還能熏成種子?同理可分析,種子生現行,還有現行熏種子,也是同時,所以,三法同時。在認識論方面,唯識論強調,正確的認識是現量與比量,而比量又是以現量為基礎。現量的認識,包括第八識、前五識、五俱意識和定中意識的認識。從時間角度來說,現量就是認識當下的事物,即現在法,所以,現在法是認識的主要來源。

二、唯識空間論

空間,唯識論稱為「方」。《雜集論》對其的定義是:「方者,謂即於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因果差別假立為方。何以故?即於十方因果遍滿假說方故。當知此中唯說色法所攝因果,無色之法遍布處所無功能故。」

所以,空間的來源,主要是依色法(物質)而假立。其本質是十方「因果差別假立」,其中,十方就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以及上方和下方;十方「因果差別假立」,就是由十方物質分布而顯現空間,也就是說,物質不存在的地方就是空。

佛教中,從部派佛教開始就區分了空界與虛空無為。有部《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七十五卷舉了空界的例子,包括人體內的空,如眼穴空、耳穴空等;也包括外界與物體相對成立的空,如牆壁間空、叢林間空等。關於空界與虛空無為的差別,該論指出,空界是色法(物質),虛空無為不是;空界有見(即能看見物體周圍或之間的空),虛空無為不能見;空界有漏、有為,虛空無為無漏、無為。

有部的空界與經典物理學的絕對空間相仿,經典物理學認為,宇宙中物質實體之外的部分稱為空間。但有部的空界與唯識的「方」,不是一回事,因為有部的空界是色法(物質);唯識的方,是心不相應行法,是「因果差別假立」。

三、唯識時空與因果

如上所說,唯識論的時間和空間,本質上都依因果而假立。就因果來說,物質運動的因果律為自然科學所遵循;佛教所說的因果,則不但包括物質世界的因果關係,更包括有情生命的三世因果,以及輪迴與解脫的因果。唯識論對因果同樣極為重視,如唯識論的二十四心不相應行法,與部派佛教十四法相比,新增了十法,其中就有九法是依因果假立,包括流轉(因果相續不斷)、定異(因果種種差別)、相應(因與果相稱)、勢速(因果迅急流轉)、次第(因果一一流轉)、時、方、和合(因果眾緣聚會)、不和合。

唯識論因果的一個重要特點,表現為種子論。唯識論認為,一切事物的現行,乃至眾生善惡行為的現行,都會在第八識中熏成種子,由種子使因果延續而不斷絕。種子的活動,或是同時生起現行,或是生下一剎那自種。這樣,在時間的表現形式上,唯識論就有三種時間形式:種子相續時間,種子生現行時間,以及現行相續時間。其中,種子生現行(同時現行熏種子)是在現在;而種子相續和現行相續的時間形式,都有過去、現在、未來三時。

同樣,空間也可從種子生現行來說明,也就是在色法(物質)種子生起色法現行時,空間同時形成,即在物體的外部乃至內部都有空間顯現。

然而,就本質來說,種子是第八識的功能,第八識中儲藏著本有種子與新熏種子,而新熏種子也是來源於諸轉識的現行活動,所以種子不離識,由此,種子的時間表現形式也不離識。因此可說,時間唯識,或時空唯識。

此時空唯識的結論,同樣體現於時空的來源和本質上。如上所說,「現識」上有相似的三時顯現,這就是本質上的時間唯識。再就來源來說,時空都是心不相應行法,心不相應行法是依心法(識法、心所法)和色法建立,但色法又是由心法變現,如《大乘百法明門論》說,「二所現影故」,所以,時空歸根結底是依心法建立,這就是來源上的時空唯識。

唯識論的時空是依因果(事件)而假立,這就與經典物理學的絕對時空觀不同,而與其後的相對論、量子力學等時空觀更相順應。同時,唯識論的時空觀,也與佛教自己的三世因果自作自受的教理,更相順應,例如,地獄(空間)的果報,唯自心所變,由惡業自現,非由某神靈審判所致。

四、佛教時空與解脫

自然科學有多種時間趨勢的預言:一是熱力學時間趨勢,預示一切事物都將走向混亂無序。二是宇宙學時間趨勢,預示宇宙在膨脹,最終結果,或膨脹到死寂,或收縮至一切毀滅。三是生物學時間趨勢,預示生命不斷進化。四是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突變論等自組織理論的時間趨勢,預示非生命和生命最終都能形成高度有序的自組織。

與上述或悲觀或樂觀的理論不同,佛教的傳統時間趨勢,是一種無限循環論,即認為世界永遠處在成住壞空的循環中。但這種循環論的時間趨勢,並不代表佛教對時間趨勢或時空的終極認知。佛教的終極目標是尋求解脫,解脫的境界,就法身來說,是無邊無際地永恆存在,因此,就終極目標來說,佛教所追求和所要達到的境界就是,永遠不再受時空的束縛。

1《上海佛教》,2017年第6期。

2參見楊河著《時間概念史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大象佛學圖書館平台聲明

本文來源 |唯識譯經組| 。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正聞熏習 柔和質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有神通是種什麼體驗
《瑜伽師地論》於食知量(4):由正思擇食於所食(4)追求種類過患(2)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