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坐禪時應該想什麼?

坐禪時應該想什麼?

坐禪時應該想什麼?

續祥法師

人的大腦除了睡覺時的幾個小時之外,其餘大多數時間都被各種「念頭」充斥著。

這些念頭中,大多數都是無益於身心與生活的妄念,可是我們卻不能像關掉水龍頭一樣關掉這「妄念之流」,最好的辦法就是想點「別的」,尤其是在坐禪時,更要刻意練習某些念頭,才能令內心念頭的相續回到正軌。

所謂刻意練習「念頭」,具體來說就是想像一樣東西,如佛像、寶塔,然後用心念之繩牽引、維繫住這個東西,以避免其晃動、消失。

剛開始需要主動催生很多念頭去維護所緣境影像的穩定與平衡,這一過程又被稱為「作意」,等到「作意」成功時,這個影像就會如水映月一般呈現在你腦海里,這時的影像又被叫做「所緣境」。

前段時間寫過一篇文章探討禪修時如何克制妄念的問題,其實克制妄念最好的辦法不是打壓降服,而是回到正念。就像騎自行車時控制方向最好的辦法是不斷的往前走,而非左右搖擺。

所謂正念,就是把心移到正確的適合的所緣境上。

那我們要怎樣選擇所緣境呢?大致來說有三個原則。

(一)能夠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

所緣境的作用除了可以令心安住一處,還可以改變內心的氣質,對治自己的煩惱,煩惱習氣少一分,則工夫進一分。

對治煩惱,最好是從粗重猛利處下手,多貪眾生不凈觀。多嗔眾生慈悲觀。多痴眾生因緣觀。多散眾生數息觀。多障眾生念佛觀。

對治煩惱某些程度上要比令心安住還要重要,因為煩惱不伏,智慧不顯,內心就始終是渾濁的,如此自然難以安住。

任何佛法的道理都是要處在一個背景之下,針對具體的受眾,實現特定的效果,這個道理才算是真正的佛法,拋開這個原則,單純的理論和邏輯是不能叫佛法的,或者說不能叫「純粹」的佛法——心愚法師

(二)能夠増上善法增長功德

在佛教看來,禪定只是一種手段,階段性目標,並不是最終目標,成佛才是最究竟的成就。

外道也有禪定,佛教與外道不同之處在於它能夠破除能所執著,能夠趨向於解脫,能生起種種增上的功德。

外道的所緣境中,男女交會影像有之,隨學畜生習氣者有之(如龜息),這些都是增長種種惡不善法所緣,學佛人切勿為此。觀聖像可以發起殷重心,恭敬心,觀不凈可以發起厭離心,這都是很好的選擇。

所緣境的不同代表著禪修的出發點不同,所產生的結果自然也會不一樣。

(三)能夠讓自己產生熟悉感和希求心

今年我們學院打禪七,我前三天坐的還不錯,第四天時身心就開始有一些躁動,晚上小參時請教主七和尚,和尚和我隨便閑聊了一會,突然話鋒一轉,建議我換一個所緣境,和尚說我過去用的九種墓園想不太適合我這種念心所和思心所比較活躍的人(和尚了解到我愛看書),把所緣境換成思擇法義會更容易契入,我試了試,躁動果然被伏住了。

選擇與自己習性相契合的所緣,我們的希求心更容易被策勵,功夫也會更得力。

關於所緣境的種類,有屬勝義諦方面的,如無我、空性、法界等等。

有屬世俗諦方面的,如不凈觀、持息念、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也有屬於自身以外的,觀諸佛、菩薩等依正莊嚴等等;觀不清凈骷髏、屍陀林、羅剎國等六種不凈;有屬自身以內的,如觀自身三十六種不凈物、出息入息,總之佛陀宣說的三藏十二部,我們現前的身心世界,都可以是「所緣境」。

對行者而言,比選擇所緣境更重要的是努力觀修所緣境,切莫換來換去,徒令心神流蕩。

各位看官可能會想:你說的「所緣境」是修觀禪時用的,我修的是止禪,不需要所緣境。

如果有這種認知,就說明你還不了解止禪。

所緣境的作用在於在於扭轉我們麻痹、雜染的內心狀態,幫助我們控制內心的妄想攀緣,減緩心念的快速流動,令內心的質地變得的柔軟、純凈。

而止禪也好,觀禪也罷,都需要專註於所緣境方能契入,都需要選擇所緣境作為令心專註之對象。

二者的差異性在於對此所緣境影像的分別作意與無分別作意,修止時,對於所緣的影像是不作分別的;一旦作意分別,就不是在修止,而是進入慧觀,所緣境也就變成所謂的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

有分別影像所緣境是指在坐禪時對佛陀說法的內容進行觀照、揀擇、尋思、伺察。

例如不凈觀、慈愍觀、緣性緣起觀、界分別觀、安般念等等。

與此相對的無分別影像所緣境,則是對於所緣境不作印證、揀擇、尋思、伺察等之作意分別,只是將念流專註的傾注於所緣境上,從而達心一境性,成就止禪。

分別影像,是為了完成對佛法(所緣的境)的真實契入,達到所謂的「勝解」,不分別則是為了訓練能緣的心的專註,對治第六意識依法塵所起的虛妄分別,以及執著假有為實有的習慣性思維,用「無」的否定式訓練對其予以暫伏,令心學會「聚焦」,如此才能為正確的「分別」提供條件。

未經這種「不分別」、「不評判」的訓練的人,往往無法控制自心的流動、散亂和跳躍,妄想猶如江河競注滔滔不絕,無法完成對佛法的契入,所以止禪和觀禪如同鳥之雙翼,不可偏廢。

無分別的止禪,特點是「不擾動」,有分別的觀禪。特點是洞悉煩惱,覺察真相。止是安住修,觀是觀察修。

如果想解決盤根錯節纏縛身心的煩惱,必須運用照矚幽微的觀禪才能實現,止禪只能「遮伏」煩惱,對於真如的觸證,也要通過觀禪來完成。

但倘若沒有止禪訓練,那麼觀力是十分微弱的,有修證的人往往會選擇先修止禪得定,然後再修觀。一般來說,修觀最好是在欲界未到地定與四禪的中間禪中,以定的余勢來對所緣境作強而有力的觀照。

佛教與外道禪法或世間禪法的真正差別集中表現於「觀」或「慧」,尤其佛教禪法是重慧不重定,重觀不重止。觀是修行的最珍貴的工具,也是轉迷啟悟、轉凡成聖的法寶,更是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各位可能又會疑惑:「修習觀禪時要一直思維分別,會不會非常累」?

修習觀禪,一開始確實是比較費力,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所緣境可以任運的顯現,平穩的安住時,觀就不再是分別、揀擇的思維方式,而是進化成一種不需要經過分析、推理,而能夠對法義直接洞察、完整把握的認識能力和思維方式。

此時才能叫做真正意義上的「觀」,能觀的心與所觀的境遙相對應,相互涵攝,直至能所雙亡,空有俱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千萬別迷信過來人
《瑜伽師地論》於食知量:為身安住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