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自成帶領的農民大起義為何失敗?原因竟是這樣……

李自成帶領的農民大起義為何失敗?原因竟是這樣……

以李自成為代表的明末大起義最後以失敗告終,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農民軍進京後,未能很快適應變化了的新形勢。當時南京有明朝一整套官僚機構,還控制著差不多半個中國。對這支明朝殘餘勢力,只派少數軍隊去征討。對吳三桂更是只抱著幻想,寄希望於招降成功。吳三桂拒降後,李自成倉促出征。在吳三桂和清軍的聯合進攻下,李自成終至大敗。

(2)農民軍沒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一旦北京不守,則一潰而不可收拾。農民軍在長期戰鬥過程中,採取「流寇主義」的作戰方式,過分相信軍事力量,致使鬥爭成果得而復失。

(3)農民軍遭到了滿、漢統治階級的聯合進攻。滿州貴族已建立了清政權,對中原地區垂涎三尺。清軍在吳三桂的勾引下乘機而入,一些降清的將領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都是鎮壓農民軍的悍將。

(4)農民軍進京後,滋長了驕傲自滿情緒。他們以為明朝滅亡了,天下就太平了。一些大將如見秀、劉宗敏、李過等人,也都開始追求享受。牛金星更是陶醉於眼前的勝利。大順軍初進京時,紀律還很嚴明,後來漸漸鬆弛,出現了很多危害群眾的事,大大削弱了戰鬥力。

明末農民大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卻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首先,這是我國農民戰爭史上規模空前的大起義。這次起義延續十七年,遍及大半個中國。參加者除農民外,還有些手工業者、城市貧民和奴僕,也有一些知識分子參加。參加起義的人數不下數百萬。其次,這次大起義推翻了明王朝,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使封建生產關係在一定範圍內和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調整,為十七世紀以後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最後,「均田」口號的提出,標誌著農民的平等要求集中到了土地上,體現了農民對土地的強烈要求,表明中國農民革命鬥爭進入了以反對封建土地所有製為主要鬥爭目標的新階段。同時,農民軍還提出了「平買平賣」的口號,體現了工商業者的利益和要求,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自成 的精彩文章:

張獻忠和李自成如果合兵,估計就沒大清啥事了
若沒有李自成搗亂,明朝能消滅滿清嗎?明朝果然敗在自己啊!

TAG:李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