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醫德是習醫立業之本

醫德是習醫立業之本

醫為仁術,醫生以救人疾苦拯人危難為己任,非品德高尚者不能勝任之,所以醫德是我們習醫立業的根本。作為一名老中醫,更有責任以身作則,為青年同志做榜樣。

中醫講求醫德,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傳統。古代有成就的醫學家,首先都是具有高尚醫德修養的人。

扁鵲名聞天下,行醫隨俗為變,過邯鄲則為帶下醫,至洛陽則為耳目弊醫,入咸陽則為小兒醫,受到群眾的歡迎;張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並痛斥了那種「務在口給」、「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草率從事的醫療作風,華佗不願只為權貴服務,路見病人及時救治;孫思邈不顧為宦做官,精心為百姓治病;李東垣張貼治大頭瘟效方,普救疫區人民。似此者,歷代不乏其人,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孫思邈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蒼靈之苦。」中醫之重視醫德,於此可見一斑。

過去選擇學生,必將品德操行列為首要條件。

《史記》載長桑君與扁鵲出入10餘年,認為扁鵲「非常人也」,才傳之以禁方。羅天益曾拜李東垣為師,李(東垣)首先詢問他說:「汝來學覓錢醫人乎?學傳道醫人乎?」對他進行考察,可謂「非其人不傳」。先輩們良好的醫德,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在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遺產的同時,繼承醫德修養,是我們的任務之一。

作為現代中醫,更應該加強醫德修養。所謂「德才兼備」,就包括了對醫生醫德方面的要求。絕大部分中醫工作者,繼承了前人的傳統,注意醫德修養。但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風氣,也必須隨時警惕,不斷磨鍊自己;對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更要痛下針砭,及時糾正。我認為一個醫生的醫德修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省病問疾,皆如至親

醫生要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待病人如親人,拋除一切私心雜念,全心全意地為病人解除疾苦。

醫療工作事關人命,切忌粗枝大葉,草率從事。態度要嚴肅負責,精力集中,診察仔細認真,方能減少差錯,收到預期的效果。古人說:「膽欲大而心欲細,智欲圓而行欲方」。只有待病人如親人,才能真正做到。

病人有職業不同,長幼妍媸、親疏遠近之異,只有拋除一切私心雜念,待病人如親人,才能做到普同一等,我在醫療工作中,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普通工作人員找我看病,都是隨叫隨到,絕沒有因為他們的職位不同而區別對待,絕不草率處理、不負責任。每天還有一些病人晚間到家裡來,我雖然勞累一天,晚間還常有工作,也同樣認真接待,從未把病人拒之門外。

醫生要詳盡了解病情,而病人出於對醫生的尊敬及治病的迫切心情,於是無話不說,我們要為病人保密。特別是不要宣揚病者的隱私、或作為笑談。有些病人對治療失去信心,我們還要做好思想開導工作,尤其切忌任意誇大病情使患者恐懼,以炫耀自己高明。

醫生一切言談舉止,總以有利於病人為原則。

二、虛心學習,精益求精

我們不僅要有為患者服務的思想,還要有過硬的醫療技術。

古人說:「醫而無術,則不足以生人」。岐黃之學,博大精深;古今醫著,汗牛充棟。醫生習業,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

學然後知不足,我自1939年獨立應診後,凡日間疑似難辯,立法處方無確定把握的,晚間就研讀有關書籍,進行學習。這種每晚讀書學習的習慣,一直保持下來,直至今日,其趣不減。

向書本學習是一個方面,還應該向別人學習。醫生要虛懷若谷,不恥下問,切忌不懂裝懂,故步自封。我帶過不少西學中的同志、中醫學院實習生、外地進修生,近幾年來又帶過6名研究生,我們經常一起學習,討論有關問題,在教他們的過程中,我自己也從中學習到不少知識。去年年底,有的研究生畢業了,我給他們題詞:「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勉勵他們不要放鬆學習。過去我經常到外地出差,每到一處都要拜訪當地的名老中醫,向他們學習,從中確實受益不淺。學者之病最忌自高與自狹,自高如峭壁巍然,時雨過之,須臾流散,不能分潤;自狹者瓮蠱矣;善學者,其如海乎?旱九年而不枯,受八洲之水而不滿。

醫療技術要精益求精。再高明的醫生也有治不好的病,醫學還在不斷地向前發展,有許多東西還有待於我們去研究探索。只有勤奮學習,精益求精,才能有所創新,不斷前進。孫思邈說:「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

三、謙虛謹慎,團結友愛

謙虛對醫生來說更為重要。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積累多了療效會有所提高,更應該謙虛謹慎。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絕不能以己之長,度他人之短,更忌詆毀別人以抬高自己。

孫思邈說:「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之膏肓也。」歷史上葉天士與薛生白同為溫病學家,開始時二人互相不服,競相詆毀,經過醫療交流,互相學習,終成至交,傳為美談。中醫要棄除門戶之見,取長補短,團結友愛。即使是他人失敗的教訓,也正是自己值得借鑒的地方,絲毫不可有輕侮傲慢之心。

1942年,鄉中陳某患溫逾月,屢治不效,延請往視,至時家人正焚香拜佛,祈禱神靈。患者年方十七,觀其僵卧於炕,兩目直視不眴,面色晦滯,昏睡不醒;舌質暗而紫,苔黃厚而干;切其脈如轉索左右彈指;捫鼻察息,呼吸雖慢而尚勻,吐氣雖微而仍溫,四肢逆冷。索觀前醫處方數10張,多宗白虎湯加減,而方中石膏用量頗重,初用2兩,漸增至半斤,且皆煅用。面對此等危證,一時難於決斷,沉思良久,悟出此系石膏用之不當。石膏煅用,失卻解肌之效,而成寒凝之弊,遂致邪熱內伏不得外達,成此逆證。犯了溫病「汗不出者,不可與也」之戒。欲解其凝,必用溫通。雖熱伏於內,但元氣已衰,遂以參附湯化裁,以人蔘、淡附片、紫油桂各5分,煎水頻服,以觀其動靜。翌晨,家人喜來相告,謂葯後至夜半時,病者眼啟能言,少思飲食,四肢轉溫而能屈伸。我因忙於診務,以為既已見效,可守方不變,屬其繼進2劑,孰知3日後家屬張惶來告,言服完2劑後驟然煩躁不安,赤身裸體,言語不休,行動狂妄,如有神憑。我急忙診視,果如所述。見其面色紅赤,舌質紅絳,苔黃燥而有芒刺;詢其大便數日未行,口渴思飲,手足濈然汗出,其脈沉實有力,純系一派陽明腑實之候。遂用增液承氣化裁,以滋陰潤燥,蕩滌腑實。葯後當晚下燥屎20餘枚,二日後熱退神清。我自責臨證草率從事,致生變端。本例初用溫通回陽之桂、附,原為救急扶正之圖,既已奏效,則當更議它法,然未詳察,以為得效而原方葯少量小力薄,可再繼進,致使燥烈之性激發伏熱,二火交熾,充盛莫制,遂成陽明腑實之證。誤治之失,深為內疚,深感醫者責任重大,且醫理精深,必須詳究。倘稍有疏忽,則禍不旋踵。更不能五十步而笑百步,以他人之誤而稱已之能。前醫誤用石膏,固非正法;自己過用溫通,亦致變證。兩相比較,始悟智者千慮,終有一失之理,同志們宜引以為戒。

I版權聲明

本文為國醫大師路志正上世紀80年代所作,由本公眾號原創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黃學術 的精彩文章:

103歲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談養生
103歲國醫大師鄧鐵濤的作息時間表

TAG:岐黃學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