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運用相反習慣訓練法矯正咬指甲的習慣

運用相反習慣訓練法矯正咬指甲的習慣

24歲的大學生曼蒂從小就養成了咬指甲的習慣,至今未改,結果不但搞得手指受傷,而且影響到了她的社交,在朋友面前,她不得不攥著拳頭,非常尷尬。她曾下定決決心改掉這個壞習慣,也採取過一些措施,然而每到做作業或看電視時,老毛病又犯了。於是她求助於密西西比大學的心理諮詢中心。

接待她的醫師問她:「你把手伸到嘴邊咬指甲之前,你有什麼感覺?」她說:我覺得手指不自在,然後摸到上面有皮膚的倒刺,我就會去咬,然後就一個接一個咬。醫生就這樣找到了她咬指甲的習慣的「暗示」。

然後醫生讓曼蒂談咬指甲的原因。一開始,曼蒂想不出原因,聊著聊著,醫生髮現她咬指甲是因為無聊,她一到看電視或者寫作業的時候,就開始咬指甲,而每當咬完所有的指甲時,她都會得到一種強烈的充實感。醫生據此找到了她得到的「獎賞」,她是要得到是「實質刺激」。

第一次治療結束時,醫生讓曼蒂回家做一件事:隨身帶一張索引卡,每當感到習慣的暗示(指尖出現緊張感)的時候,就在卡片上打個勾。一周以後,曼蒂的索引卡上打了28個勾。她發現自己打對勾做記號的意識已經超越了咬指甲的習慣,她對自己的這個習慣也了解得更清晰了。

第二次治療時,醫生告訴曼蒂,以後每當她感到指甲不適(暗示出現)時,就立即把手插進口袋或腿下面,或者抓起一支筆和其他任何東西,使自己沒有辦法把手指放進嘴裡。然後,她要找一些能迅速獲得實質性刺激的事情來做,比如摩擦手臂,或者在桌子上敲指關節,只要能迅速產生實質性反應的事都行。這是獲得獎賞。曼蒂練習了半個小時,然後醫生給她一項新任務:繼續使用索引卡,每當出現暗示(指甲不舒服)時,打一個勾,自己若成功地剋制住了沒有咬指甲,就畫一個斜杠。

一周以後,曼蒂只咬了三次指甲,打了7個勾。她做了一次指甲護理來獎勵自己,並堅持使用索引卡。一個月之後,她不再咬指甲了,一個習慣代替了另一個習慣。這種治療方式,叫做相反習慣訓練法。

相反習慣訓練法的一位發明者說:「這看上去簡直不可思議,而一旦你意識到你習慣的運作方式,一旦你認清了習慣的暗示和回報,那麼改變習慣就成功了一半。」

(以上內容參見《習慣的力量》73—76頁)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要改變孩子的一種壞習慣(這是家長和教師夢寐以求的),首先要研究它,研究的前提是把這個習慣從他無數的行為中「剝離」出來。須知任何習慣都只能在某些時間某些地點某些情境下起作用,你不可能時時處處貫徹同一個習慣。你要想看清某個習慣,就要先從人的行為背景上把它「拿出來」,把與此行為無關的因素排除,這樣才能深入研究它。比如你要改變一個學生上課愛說話的毛病,你就先別說他不交作業的問題,否則全攪成一團,就什麼也搞不清了。

把某個習慣剝離出來之後,下一步就是使它的迴路(路線圖)清晰化。究竟是什麼導火索(暗示)會啟動你的這個習慣,那一瞬間你是什麼感覺,你發出習慣動作之後,得到了什麼滿足(獎賞)。這實際上相當於打仗時的偵察敵情,把敵人的情況摸個門兒清,仗就好打了。

有一點特別引人深思。在上述案例中,醫生不只是自己要摸清曼蒂吃手指習慣的路線圖,更重要的是,他幫助曼蒂自己了解自己習慣的運作方式。醫生在這裡扮演的不是拯救者,而是幫助者的角色,最後不是醫生改變了你的習慣,而是你自己改變了你的習慣。這種以病人為主體的思路非常重要。其實孫子早就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克服不良習慣的過程,就是知己知彼而後再戰的過程。習慣最可怕的力量就在於你往往意識不到它,別人給你指出來,你意識到了,但是你不知道所以然,結果還是被它控制,不能自拔。心理醫生和教育者的面對壞習慣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本人「掀起習慣的蓋頭來」,讓它的機制暴露無遺,這肯定會增加克服它的信心,而且容易找到克服它的抓手。這就是說,要改正學生的不良習慣,教師和家長要善於讓學生本人「和你一起研究」,幫他「自己研究自己」,「自我治療」,這樣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歡迎關注教育蘇談,寫有溫度的教育文字,做科學教育的傳播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指甲 的精彩文章:

貓指甲開裂出血怎麼辦,貓指甲斷了出血怎麼辦
身體有這種形狀的指甲要注意

TAG:指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