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原來這位明星的名字就出自這句話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原來這位明星的名字就出自這句話

010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師徒們志同道合,相互切磋,一同學道行道,這樣的場景真心令人嚮往。

習:鳥數飛也,從羽從白。鳥不停地揮動翅膀,練習飛翔。不斷重複某一動作,便是習。經常練習必然會熟練,所以又引申為擅長、精通。如史書上常常說某人「習於吏事」,就是在為官從政這方面很擅長,很精通。

說,通悅;樂,音月。二者均表喜悅高興之意,若非要加以區分,悅是發自內心的、不借外物而產生的喜悅,樂則是與他人一起、因外界影響而產生的喜悅。

小虎隊里的蘇有朋,他的名字可能就出自這句話。

【因何「悅」?】

這裡要重點說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學習會令人高興嗎?《論語》的第一篇第一章,便令人費解。我想,凡是經歷過中考、高考的人,絕不會同意孔子的說法,即使是像兄弟這樣,從小學習成績還算可以的人,也不覺得學習是件輕鬆的讓人高興的事兒。

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那書多的都能把人埋起來,學好了,得下多少工夫?即使考個滿分,又能給我們帶來多少樂趣?無論有多少朋友自遠方來和你一起學習,也不會高興。孔子是不是在唱高調?

若能明白孔子所謂的學是學道,學的目的是行道,對他的話就不會感到奇怪,孔子也絕不是在唱高調。孔子的學是學詩書禮樂,它們是道之所載。詩書時時吟誦,禮樂時時演習,便能體會其中的人之道和天下邦國之道,便能解決我們心中的困惑,自然會心生喜悅。孔子還說:

02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故:即學而時習之。

知新:於所學之中有所悟,得出新學問,這樣也可以作別人老師了。

溫故而能知新,自然也能心生喜悅,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一個意思。

01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曾皙之子。

師之所傳是否練習,也是曾子每天要反省的三件事之一,這也是「學而時習之」的另一種表述。

【方】

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你一起明道,一起行道,自然便會樂從中來。古人說讀書貴在融會貫通,讀《論語》尤應如此。若不能對孔子的思想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理不出一個貫穿始終的脈絡,那《論語》中很多隻言片語我們就無從理解,就會覺得聖人所言不知所謂。

如這一章,若不是將《論語》前後融會貫通,我們怎麼能明白「學而時習之」是因何而「悅」,又怎麼能明白「有朋友自遠方來」是為什麼「樂」呢?

方,《說文解字》將其釋為「並船」,今天就有人以此為根據,說這裡的「方」也是並排、一起的意思,認為「方」是副詞,作為「來」的狀語。這樣就是「有朋自遠方來」即從遠處同時來,而不是「自遠方來」,這裡的「遠方」和今天「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是不同的。

兄弟不同意這個說法,朋友就一定是一起同時而來嗎?難道就不會陸續地三三兩兩先後到來嗎?於情理上就說不通。其實,方字的本義是並船,表示並排、一起,但還有方正、方向、方法等諸多含義。一個字的本義與引申義,二者必然相關,而方字由並船引申為方圓之方,不知是什麼道理,這一點兄弟百思不得其解。

但《論語》中出現的「方」有很多含義,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這裡的方均為方向、地方之義。「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裡的方是方法之義。總之,方字有多種解釋,為什麼「自遠方來」中的方就一定用的本義,為一起的意思呢?

《說文解字》成書於東漢,是集大成之作,但並非沒有錯誤。清末以來,隨著甲骨文的發現,近人考證出《說文解字》中亦有不少疏漏。比如對這個「方」字,許慎的解釋就不全面。《說文解字》里所舉乃是方字的本義,未做引申。

而有的人便不加深思,以為方只有此義,誤矣。我們讀古書時,萬不可在某處發現一些未曾聽聞的說法就以為發現了新大陸,以此為據,對經典隨意曲解,故作驚人之語。

此外還有一證:

「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孔子世家》

太史公

至自遠方,就是自遠方至,這裡的遠方,和「有朋自遠方來」中的「遠方」用法完全相同,均是指遙遠的地方。

方字的本義為並船,引申為放在一起,這個意義今天用的不多,不過也有,如「比方」一詞。我們常說「打個比方」,「比方說」,對一事物不理解,舉出另一個相似的事物,與之放在一起並列比較,就是在打比方,這裡的比和方,都是緊密地挨在一起的意思,用的都是本義。

甲骨文比字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比」字為象形字,就是兩個人緊密地挨在一起。而兩個人放在一起,很自然地會看出兩人的不同,所以比又引申為比較、對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燭夜讀書 的精彩文章:

被騙兩千年:原來孔子的「仁者愛人」,並不是要愛每一個人
紅樓亂夢:寶玉的相好秦鍾,送姐姐出殯時為什麼有心情偷會尼姑?

TAG:風燭夜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