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表情熱絡的人,很少有真誠的心意。」

《賞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現之一就是孝與悌。這是從正面闡述什麼是仁的問題。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面,即為花言巧語,表情諂媚。巧言,就是好其言語,會說話;令色,就是善其顏色,低三下四,滿臉堆笑。朱熹講這種人關鍵是「致飾於外,務以悅人」,說話討好也好,表情諂媚也好,目的就是贏得對方歡喜。出於這種目的,自然很少有真誠的心意了。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彆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孔子似乎更喜歡那些不善言辭,做事堅持原則,一板一眼的人,所以他又說:「剛毅、木訥、近仁」。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真理走過頭一步就是謬誤。花言巧語固然不好,但口若懸河也不一定都是壞事。金庸筆下的武俠人物郭靖,忠厚不善言辭,可他單純剛直,重孝義、勤奮、愛國,深受讀者喜歡。但《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滔滔不絕,舌戰群儒,同樣也受讀者喜歡。如果一個走向工作崗位的年輕人說幾句話也臉紅,那不僅會對自己成長不利,恐怕找對象都很困難的。同樣,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樣的人固然不好,但察言觀色隨機應變有時候也是需要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也需要多元化成長,好人不能就是一個臉譜,壞人也不能就是一個臉譜。所以我們領會孔子這句話的關鍵在於是不是說假話,是不是「偽善」,是不是有不良動機,而不是話多話少,面部表情如何。

為什麼把「鮮矣仁」解釋成「很少有真誠的心意」呢。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論語中一共出現109次。台灣學者傅佩榮認為,仁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從人性角度講,仁就是要真誠。因為真誠符合天道。《中庸》講誠者天之道,人順應天道,自然也要真誠。一個人真誠與否,固然要看他最後做人做事的結果。但首先就是看它行為舉止,如果行為舉止只是一味想討好別人,那恐怕很難真誠,也很難有仁德之心了。

關於這句話,有一個故事可以做個形象說明:孔子有個學生叫宓子賤,他曾有一段在魯國朝廷做官的經歷。後來,魯君派他去治理一個名叫單父的地方。他上任前去拜訪一個朋友陽晝,希望能得到一些治理單父的經驗。陽晝說:「我從小地位低下,不懂得治理人民的辦法。但是我有兩條釣魚的經驗,用來送給您。」子賤說:「你釣魚的經驗是什麼?」陽晝說:「釣魚時,垂下釣絲,安好釣餌,馬上迎上來吞食的便是『陽橋壘』,這種魚肉薄而味不美;還有一種魚,繞著釣餌游來游去、欲食又止的便是魴魚,此魚才是肉肥味又美的魚。」宓子賤領梧了其中的道理,說「妙!」

宓子賤去上任,還沒走到單父縣,那些官員紛紛趕來在半路上迎接他。宓子賤催促手下人說:『快趕路,快趕路!這些人便是陽晝所說的『陽橋魚』來了。」到了單父縣,他去請出那些年高德重又有才能的人與他共同治理單父縣。

很顯然,那些趕來在半路上迎接他的官員,就是「巧言令色」之人,宓子賤對他們避之不及,君子也應對他們有所警惕。

禁止作為原創文章發布

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邦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樂邦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