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來點歷史地理知識:東晉南朝的僑州郡縣

來點歷史地理知識:東晉南朝的僑州郡縣

?

上圖出自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冊東晉地圖,可以看到東晉都城建康附近局促之地,標註了幽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等大量地名,幽州、兗州、青州本在北方,其名稱下方標有虛線;此外,還有大量的北方郡縣名也搬到了南方。這就是所謂的僑州郡縣。

僑州郡縣並非東晉南朝所獨有。至遲在東漢安帝永初以前,就存在僑郡僑縣了;南朝以後,唐有僑都督府、州、縣,蒙古侵宋時也設置過僑州。至於十六國北朝的僑州郡縣就更多了。但僑州郡縣的廣泛設置乃至成為一種正式的制度,則是東晉南朝的特殊現象。這種特殊現象的出現,又聯繫著廣泛的社會因素與複雜的內外國情。《隋書.食貨志》云:「晉自中原喪亂,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並謂之僑人。皆取舊壤之名,僑立郡縣,往往散居,無有土著」;又《宋書.州郡志.序》:「自夷狄亂華,司、冀、雍、涼、青、並、兗、豫、幽、平諸州一時淪沒,遺民南渡,並僑置牧司,非舊土也。」

西晉末﹐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最終導致了五胡亂華的歷史大慘劇,北方漢族人民被迫大量南遷。其中幽﹑冀﹑青﹑並﹑兗五州(今河北﹑山東﹑山西及豫東北)及徐州之淮北流人多越過淮水﹑長江而停留於揚州境內﹔秦﹑雍(今隴右﹑關中)﹑司﹑豫(今晉南﹑豫西﹑豫中)等州流人則多至襄﹑樊﹑漢﹑沔(今豫南﹑鄂北)﹐停留於荊州之北部。還有一部分司﹑豫流民南遷至江州(今鄂東﹑江西)北境。東晉政府遂在聚居之地﹐以他們原籍州﹑郡﹑縣的名稱(亦有新立名稱者)設立臨時性的地方行政機構以登記和管理他們。這些人稱僑人﹐州郡縣稱僑州郡縣﹐而以流亡百姓中的大族擔任刺史﹑太守﹑縣令。設置僑州郡縣具有以下意義

一、衣冠南渡導致南方出現大規模的僑人:僑州郡縣存在的基礎。

「僑人」本義是此地移住彼地,這裡主要指東晉南朝疆域內的北方僑流人口及其近幾代的後裔。僑流人口的大量出現,始於西晉惠帝元康年間(291-299年),據劉掞黎先生《晉惠帝時代漢族之大流徙》估計約有近200萬人(全國範圍流動者),約佔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產生這種巨大規模的流徙,原因頗為複雜,既聯繫著西、北各少數民族的內遷及其引起的動亂,又與災害飢餓直接相關。而由於西晉朝廷未能處理好流民問題,導致了此起彼伏的僑流起義,內外交互作用加速了西晉的滅亡。另一方面,也可以認為,東晉南朝採取僑立州郡縣的措施以應對僑流問題,正是汲取前代歷史教訓、改變統治政策的結果。

相較於惠帝時期的人口流動,永嘉喪亂引起的官民南遷政治性強和目的地都較為明顯。由於永嘉喪亂及東晉建立,黃河流域胡騎縱橫,南方成為新的正統所在。於是中原百姓或所在屯聚、結塢自保;或紛紛為避兵,北走遼西,西奔張涼,而以南渡江左者最多。南遷人口達九十萬之多(單向流動者),約為當時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南遷集中在江蘇、安徽、四川、湖北及江西、湖南諸地,這是我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人口大遷徙。大量南遷人士,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貫和地區,於是在南方出現了大批北方的州郡名,只是加上一個「南」字。

二、正統觀念與規復失地的決心:僑州郡縣的政治含義。

在中國歷史上的分裂割據時代,爭奪正統是一種普遍現象,南北朝時「北罵南島夷,南詈北索虜」即其典型一例。晉自元帝渡江,「雖僻陋吳越,乃正朔所承。」但東晉南朝畢竟失去了重要的地理上的正統依據。夫所謂祖宗疆土,尺寸不敢與人,既境地止畫方隅,又諱言削弱,則僑置不失為解決問題的良好辦法;又東晉南朝例不僑置十六國北朝新立的州郡縣,藉以表明對其政權的否定。北方政權對東晉南朝自恃正統、僑立州郡縣的做法,則極為反感。

神州陸沉,已愧對列祖列宗;僑立州郡縣,則既可慰勉一番正統觀念,又表示不忘故土,恢復有望。僑置從一時權宜之計,發展為經久之制,與此可謂密切相關。與此同時,還出現了「遙領」與「虛封」等特殊現象。「遙領者,不入版圖之地,而別於國內他處設刺史、郡守以轄之也。虛封者,則僅有封爵而無實土之謂也。」即把不屬於本國的地方,於自己國內設置該地地方長官如州牧、刺史、太守、縣令等名義,對其地行使象徵性的統治,是為「遙領」;以事實上不屬於本國的土地,作為本國王侯封爵的封土,是為「虛封」,虛封與遙領相同,都是象徵性的統治,意在表明自己的正統地位及不棄是土的決心。

三、高標郡望的風氣及其深固的地域鄉里觀念:僑州郡縣設立的直接原因。

中國中古時代是一個家族時代,呈現出鮮明的家族政治、家族經濟與家族文化的特徵。家族與地域之間不可分離,家族的地域性關鍵在於「累世之產業」,這種基礎既維繫著家族內部的宗法關係與血緣紐帶,又壟斷了地方官職,並進而獵取中央政治權力,奠定其政治地位與社會影響。地域觀念、經濟勢力與政治權力三者的結合,使家族與地域產生了固定的聯繫;家族之講究地域觀念,也在中古時代蔚成風氣。

家族的地域觀念是通過郡望來表現的。郡望,從字面上理解,即顯貴的家族世代聚居某地,為當地所仰望;形式上則一般以郡名表示,如弘農楊氏、太原王氏、陳留袁氏。兩晉南北朝之崇尚郡望,所謂「自世重高門,人輕寒族,兢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郡望作為高貴家族的標幟,在這一時期,以其極為重要的政治、社會意義,影響著家族群體與個人的社會地位、婚媾關係、仕宦前途等各方面。

由於戰亂不斷,北方人民不斷南遷,於是僑州郡縣越來越多,領土卻越來越小。有時甚至會出現兩郡同置一縣和兩州同治一郡的雙頭郡縣,行政區劃十分混亂。東晉南朝曾多次實行合併郡縣,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但在省並的過程中,又出現了新的混亂,比如一些僑州郡有了實際轄地。儘管如此,自孫吳、東晉以來,因六朝建都江南,南遷的九十萬人口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大大促進了長江流域和南方其他地區經濟的發展。南北朝以後,經濟上長江流域已與黃河流域並駕齊驅,隋唐以後經濟重心則進一步南移,長江流域的經濟水平超過黃河流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晉 的精彩文章:

一個非洲黑人女子,為何能成為東晉皇帝的貴妃乃至皇太后?

TAG:東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