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葯食養生文化

道教葯食養生文化

自古醫道不分家,許多註明的醫家同時也是有名的方外術士。像註明的葛洪、孫思邈其實都是道士。道教與中醫有著非常特殊的親緣性關係。當然道家講究養生、長生,對於葯食養生明顯就有著很深的研究。

天人合一是道教葯食養生的哲學基礎

道教的葯食養生理論是建立在將天與人相比附的基礎之上的。在道教看來,天地生人,人稟得天地之靈氣,故最為天下 貴。既然人是天地之精華,那麼利用天地間的最精華的礦物質、植物乃至動物自然可以達到滋潤生命的目的。由此,道教形成了「吃什麼,補什麼」的葯食養生觀 念。與之同時,道教將天地理解為大宇宙,而人的身體則為小宇宙,主張順天之則,根據四個季節的遞嬗變化,吃相匹配的保健藥物或者食物。這些觀念無疑是道教 天人合一的樸素思維的產物。

陰陽五行是道教葯食養生的核心理念

陰陽五行說不僅為傳統醫學所接納,也為道教所汲取。道教不僅認為人體的疾病是陰陽不諧的結果,而且不同的藥物或具陰性,或具陽性,運用之於人體,或者滋 陰,或者壯陽。五行不僅被對應於自然界的客觀事物,如五果、五穀、五畜、五菜;並且與人體之器官乃至主觀感受相匹配,如五臟、五味。在此基礎上,五行學說 與陰陽理論相結合被一起用來解釋葯食養生的道理。《黃帝內經》認為五味按照陰、陽的不同屬性被劃分為兩類:辛、甘、淡味屬陽,酸、苦、鹹味屬陰。葯食的使 用如果能夠保證陰陽平衡、五味調和,那麼就能取得良好的保健效果。

中和之道是道教葯食養生的方法原則

中和之道不唯儒家所獨有,實際上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中和之道,在道教養生思想中根據人體、葯食的屬性,因 時、因地合理地進行膳食。進食的原則是——無飢無飽,無多無少,無過無不及。《抱撲子內篇·極言》中提出的「十二傷」之一,就是「食傷」:「不欲極飢而 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凡食過則結積聚,飲過則成痰癖。」此外,道教的葯食養生之所以規定種種飲食禁忌,其目的就在於控制和調節食物攝 入的量、時間、次數,確保生理系統、營養系統的平衡,達到身體保健的目的。

內外兼修是道教葯食養生的基本原理

在唐代,孫思邈親自採藥製藥,搜羅民間驗方秘方的同時,把調息、按摩、導引、行氣等養生術納入醫療範圍,豐富了道 教醫學內外兼修的內容。他提出飯前配合導引活動可以促進食慾。同樣,飯後導引、按摩則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可令體中暢快。在葯食使用過程中,道教醫學反對過 分依賴藥物,而是藉助自身的宗教優勢強化人的自主意識,促進藥效的更好發揮。《太平經》中就有「以樂卻災法」、「神祝文訣」、「齋戒思神救死訣」等配合葯 食使用的方法與口訣。道教醫學通過內外兼修,打破單純的葯食治療的限制,結合各種主客觀因素加以考慮,從而彰顯了道教醫藥養生的特色。

標本兼治是道教葯食養生的歸屬旨趣

《黃帝內經》確立了「治未病」的原則,將疾病預防放在一個極其重要的地位。從葯食養生的角度而言,「食先葯後」基 本上為傳統中醫與道教所肯定,尤其是道教在服食成仙觀念的支配之下發展出服餌之術,即:「選用礦物、植物,也有少量動物類葯和食物,經過一定的加工、配 伍、炮製成丹藥或方劑,以內服為主要攝入途徑,作用於人體,從而達到輕身益氣、延年度世乃至『長生不死』的目的。」孫思邈亦在其《備急千金要方》中單辟 「食治」篇,提出「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葯」的原則,從預防保健的角度系統地總結了歷來的葯膳方,包括直接 取材於道教的養生方。

道教葯食養生的文化貢獻及作用

道教葯食養生對於中華養生文化的貢獻與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道教葯食養生形成了區別其他中華養生文化的獨特性,成為中華養生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道 教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形成了諸如食餌派與丹鼎派等富有特色的養生派系,而且發展出諸如黃白煉丹術、辟穀養生術以及結合符咒服藥食等一系列養生技術。另一方 面,道教在葯食養生方面的探索大大拓展與擴充了中醫本草和方劑學。

根據葯食的屬性,東晉的葛洪曾列舉了三種仙藥:第一類是金石礦物類葯,第二類是玉芝,第三類乃是一些具有滋補作用的草木葯,如茯苓、地黃、麥門冬、枸杞、天 門冬、松柏脂、松實、甘菊等。南北朝的陶弘景在其著《本草經集注》中將食物本草從藥物本草中分離出來,促進了後世食療本草專書的形成,對食療在民間的傳播 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到了唐代,食療極為興盛,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專辟「食治」和「養老食療」篇,為食療學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代有 學者在談及道教葯食的影響時,特別指出:「中國傳統的服食養生文獻,給我們今天的藥物抗衰老研究,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資料……隨著中醫藥的走向世界,中國古代道教的服食養生術也必然會為全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積極的貢獻!」

在道教齋戒中,辟穀乃是修行時重要的輔助手段。在辟穀中,有的要兼以服氣,通過服氣來達到辟穀的目的,有的則採取葯食來代替穀食,諸如食用人蔘、蜂蜜、茯 苓、棗等營養物質。當然,對於辟穀是否可以長生,並沒有統一的看法,葛洪在《抱朴子》中就對其持保留態度。即使如此,辟穀作為道教養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 分,依然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探索。

除了以上的內容,道教還有這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信仰!道教在葯食養生的過程中總是在強調精神、意念的澄定,這無疑是一種信仰方式的體現。我們可以挖掘這種特有的文化資源,來探索道家對人心靈的治療方法,從而進一步來研究對醫藥的影響。

(編輯整理甘棠,作者佚名,轉自騰訊道學,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武漢長春觀立場和觀點)

(歡迎大家投稿,來稿不限題材,擇優選登有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年初八順星轉運,誦經祈福
大年初五,拜財神攻略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