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另一隻眼看世界:聽到從母校傳來的吶喊,讓我震驚了

另一隻眼看世界:聽到從母校傳來的吶喊,讓我震驚了

最近在親戚的微信群里看到了來自母校的一個視頻,讓我非常震驚。

(註:這是當地最有名的公立中學。視頻無法在海外上傳)

看到視頻中,「誓師大會」上那個血脈噴張的孩子——發誓「一定要考上重點學校尖子班,不負眾望腳步鏗鏘」,幾度吼破了嗓子發出本不屬於她的吶喊「必勝必勝必勝……」孩爸追問了好幾遍:「這……真的是小C嗎?」然後搖搖頭:「怎麼完全變了一個人?好好的孩子,毀了。」

這下,他更堅定了不回國的決心:「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如果不出國,可能咱家孩子也要被教育成這樣了。這不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學校該有的樣子,倒像個給人洗腦的傳銷組織……哎,初升高都這樣了,高考還能怎麼辦?

我腦子裡立刻出現了電視新聞中的一個畫面:一間高中教室里,幾十名學生一邊打著吊針一邊背書刷題……這個狀態發展下去太瘋狂了。這哪是在教育學生,分明是培養考試的機器。

又想到這周去兒子的學校觀看他們的晨會活動——沒有我們熟悉的「升國旗唱國歌然後各種激(雞)勵(血)或點名批評」那些套路——而是延續著一貫溫暖的主題。這周的主題是Kindness,告訴孩子如何關愛別人

老大班上的每個孩子都學習了簡單的手語,讓他們知道如何去幫助有聽力和語言障礙的人。老二班裡每個孩子都做了一個小禮物,晨間集合時親手送給那些給過自己幫助的,想要感謝的人。

同樣是學校集會,一邊是「給予別人關心和幫助,並感謝被人關心和幫助」的溫暖有愛的氛圍;一邊是孩子和家長超出常態的雞血沸騰的畫面。你更願意看到孩子融入哪個畫面?

(圖:孩子們在 Kindness Tree 上留言,對別人的善意表達感謝)

在群里跟親戚們聊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想到自己讀書時的很多往事(後面有描述),替現在的孩子擔憂,吧啦吧啦說半天「考試再重要,也別忘了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可是聊到最後,我知道,沒有人真的在意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問題。

一說到關注心理健康,似乎大家很容易排斥。

某次我在學習心理課程時,看到有關焦慮的內容和母親大人近期的狀況十分貼合,於是發了鏈接給她,希望可以有所幫助。誰知,母親飛快地回了一句:「你是不是覺得我有病?!」潛台詞是:看心理學的東西和看心理醫生一樣,都是精神病人才做的事情。我沒病,所以堅決不看、不聽、不想。

可是,恐怕我們都低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忽視了缺少心靈教育的成長有多可怕。

缺少心靈教育有多可怕

前段時間被虐童事件刷屏,尤其是三色幼兒園事件令無數家長出離憤怒。

憤怒之餘,家長們強烈建議全方位無死角安裝攝像頭,並開始反思性教育的缺失,提倡儘早啟蒙。

可是,學校缺的僅僅是攝像頭和性教育嗎?

在此分享一下我最近心理學的課程筆記,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為什麼虐童事件層出不窮」,或許會給我們帶來看待教育的新思路。

過分監督,讓孩子太聽話。

從小到大,孩子都被灌輸要聽話。在家必須聽父母的,在學校必須聽老師的,單位必須聽領導的……聽話是為了讓孩子順從,方便管理。可是我們要警醒:一味聽話而沒有思辨能力的孩子,是最容易被利用的群體。

缺少心靈和人格教育.

當我們去譴責那些不符合教育工作者基本素質的幼師時,也應當知道其實他們也是教育的犧牲品,沒有人是天生作惡的,幼師的自我成長軌跡和心智殘缺是問題的關鍵。因為,他們在接受教育的時候,沒有被培養出健全的人格。這裡的教育,不只是幼兒園,包括整個教育體系(社會、學校和家庭),「都缺乏對孩子精神胚胎的哺育」(武志紅)。

著名教育家孫瑞雪開辦的教育機構,是少數關注心靈教育的幼兒園。她說,教育老師和家長比教育孩子難多了。從幼師畢業的孩子,自己都是帶著很多心靈的創傷和問題,根本不知道怎麼愛孩子,他們和孩子的很多互動都是不利的,更別說給予教育了。

首先要給他們做心理輔導,讓他們內心健全起來,才能談素質,才足以培養合格的老師。但眼下迅速擴張的幼教市場,顯然是不足以培養真正適合承擔教師工作的群體。然而有誰在關心如何解決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問題?這是個惡性循環。

在現有的體制下,每個人都覺得無奈。學校有指標,老師有任務,家長有責任,那孩子呢?只有默默承受。沒有人會去關注素質、人格、情操、心靈那些不用分數衡量的東西,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即使取得了高分,幸運地成為現階段應試教育的「受益者」,但心靈一定是傷痕纍纍的。這些孩子如果哪天做出出格的事,也就不驚訝了。只有痛心。

可凡事都有代價。過度渲染的競爭,讓這場軍備競賽以傷害大部分孩子和家長為代價最終選擇出可以佔有較好教育資源的一小部分人。無論對個體還是對社會,都有深刻的負面影響。

這裡插播一個小故事,《奇蹟男孩》上映的時候,兒子的學校專門為全校師生播放影片,家長也可以一起看。

觀影中,很多孩子哭成了淚人,有的為了小男孩的勇氣掉淚,有的替死去的寵物狗難過(養狗的孩子都是把它當作家庭成員一樣看待),還有的為孩子們的友誼感動……觀影后,老師帶領大家熱烈地討論:什麼是同理心,什麼是同情心;怎樣看待自己的與眾不同,怎樣包容別人的缺點;如何熱愛生活,心懷感恩……面對「正確和善良」的選擇時,你要選哪個?為什麼?

那一刻,我覺得好溫暖。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有態度、也有溫度。

因為很喜歡這部電影,我又買了原著給兒子看,被兒子當成寶貝,抱著我又親又謝,說是新年收到的最好的禮物。那段時間天天翻閱,睡覺都抱著,還拿去學校和同學分享,大家都非常喜愛。

可是,當我將電影和書推薦給在國內的小朋友時,被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理由竟是「呵呵,全是些雞湯,喝不下去」。然後我問她們看什麼,接著聽到一堆肥皂劇和小鮮肉的名字……

雖然每個人觀影和閱讀的趣味不同,但我並不認為,教孩子善良就是雞湯。如果非要說是,那我也樂見孩子們吸收到其中「真善美」的營養。

我把《奇蹟男孩》最打動我和孩子的一句話摘抄下來,貼在家裡,與孩子們共勉:

WHEN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RIGHT OR BEING KIND, CHOOSE KIND.(當面臨正確與善良的選擇時,選擇善良)

前些日子小兒子生病了,幾天沒有上學,再回到學校時收到一張半人高的巨大卡片,十分驚喜。裡面是老師和同學們的簽名,還寫著「I love You」。兒子回來好開心,說大家都很愛他,想念他, 一個個都去擁抱他!我聽了很感動。

非常讚賞這種「愛的教育」,給孩子播下美好、溫暖和愛的種子,看著它生根發芽長大。長大後的他們,也會去溫暖更多人。我想,無論社會怎麼變,我們也不能讓孩子拒絕友愛與善良。

缺少心靈教育給社會帶來什麼影響

然而,我們也眼見著,一個缺乏溫度的教育正在給整個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是越來越重的戾氣,是隨處可見的冷漠。

那個被大家當作笑話來講的著名網問注釋了這個現象:「一面是群情激奮的網民,一面是冷漠無情的路人。到底是網民不上街,還是路人不上網?」

雖然這個狀況很難在短時間從社會層面得到根本的解決。為人父母,必須擔負責任,為家庭為孩子找到出路。倘若能在家庭教育中有一點覺醒,給予孩子安全感,無條件的愛,讓孩子心理健康,或許能修正很多外在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成績、名校……都是我們渴望的,錦上添花的事情。可開花之前,我們得保證培育出健康的苗子。只有身心健康的孩子才能更好的展開生命。

孩子是否健康,你真的知道嗎?

看到視頻,我非常心疼小C,因為她讓我想起了當年的自己。那時候,我默默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幾近崩潰,卻無人知曉。(以下分享自己的故事,並不是件輕鬆愉悅的事情,但是我想或許可以幫助小C,還有像她一樣的孩子……)

某天,我給媽媽留言說,你知道嗎?我初中的時候每次考得不好就會自殘。

幾秒後,媽媽淡淡地回了一句:不知道。緊接著,又追加了一句慣常的叮囑:多穿點,吃好點。然後,聊天結束了。

我放下手機,心裡五味雜陳。

媽媽還是從前那個只關心孩子吃飽穿暖的媽媽,甚至沒多問一句:你傷到哪裡了?

而爸爸從前只管孩子學習,日常對話除了「去寫作業」和「去學習」之外,幾乎沒有真正的交流。

我的早期學生時代,爸爸將監督我學習的任務貫徹到底,掛斷了我的朋友打來的電話,嚇走了來家裡玩耍的同學,偷看了我的日記然後訓斥我居然還有學習之外的其它心思,全是不務正業的東西……我默默地掉眼淚,沒有人來安慰。我撕掉了日記,發誓再也不寫了。

回想起來蠻可悲的。我的童年,除了學習,一片空白(此處心疼自己三秒)。

幾年前回國探親時,和家人一起整理舊物,翻出了一封我當年寫下的「遺書」。大意是活著真沒意思,連寫日記的自由都沒有,除了學習,我還剩下什麼?這樣了無生趣的人生不要也罷……媽媽看完大笑起來,然後扔到一邊說:就被爸爸看了日記這點小事,還值得寫遺書?脆弱。

媽媽轉身離開後,我拿起那張紙,看到在那裡自己曾用稚嫩的筆觸寫下了絕望的話。我傷心極了。

父母,始終不曾理解過我,也從未想過要理解我。無論從前還是現在。

關注孩子的同時,別忘了治癒自己

在我有了孩子之後,我特別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以為我做得足夠好了,然而,遠遠不夠。

當我看了一些書,學了一段時間的心理(入門)課程之後,我猛然發現,光知道一點兒童心理學的皮毛是不夠的。

我們大都數人都是帶著受傷的童年走到現在,如果不能正視自己的心理層面積壓的問題,始終會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將童年的傷不自覺地帶給孩子。

相信很多寶爸寶媽都有這樣的體會——從前明明很討厭父母對自己吼叫,可自己成為父母之後,還是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小孩,甚至變本加厲。雖然會內疚,特別是看到孩子越來越像那個討厭的自己時,尤其自責。

有個朋友說她小時候很喜歡唱歌,可她一唱歌媽媽就在一旁奚落:你這公鴨嗓子還唱歌?呵呵。後來她再也不唱歌了,就連聽到別人唱歌她都難受。再後來當她有了孩子,居然也經常用嘲諷的口吻數落孩子。每次數落完孩子連自己都心生厭惡。但,還是不能阻止她繼續這樣做。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儘管很多年輕的父母都很努力,會學習新的育兒理念,看很多親子書,泡各種教育論壇。然而,道理都懂了,還是不能成為好父母。因為我們大都是從不完美的童年走過來的,卻期待孩子有一個完美的童年,所以會要求自己一定是個完美的父母。

然而,完美的父母是不存在的,甚至連好父母也是學不來的。我們身上背負著一代又一代的養育問題,還將以同樣的方式繼續傳遞下去。

原來,我們缺的不是育兒知識,而是最基本的愛。如何去愛孩子,以孩子接受的方式?我們不懂,因為父母沒有教會我們。

怎麼辦?

每個受傷的心靈都應該主動尋找自我救贖的途徑,先學會愛自己,治癒自己,讓自己的內心充滿能量,才能以健康的心態養育出健康的孩子。

我的自我救贖之路:

我從來不曾告訴別人,初中時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的我,照片總是掛在學校光榮榜里的我,竟然在長時間裡都有輕微的自殘行為。

父親對我的學習要求很嚴格。每次考前我都很焦慮,萬一考不好怎麼辦?我的書桌上、四面的牆上,觸手可及的地方被我寫了無數個「第一」,甚至想拿小刀在胳膊上刻下(還好缺少了一點勇氣),好讓自己牢牢記住「不進則退」,果真是把「頭懸樑錐刺股」的折磨當成了積極向上的榜樣。這種行為,很自然的經常受到爸爸的鼓勵和表揚。

我努力學習,為了用第一名去回報他們的期望,大多數時候我做到了。但每當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我就憎恨自己,並用各種方法懲罰自己(具體細節就不描述了)。奇怪的是,那麼長時間的心理障礙,還有身上處處顯見的淤青,也從來都沒有被父母和老師關注到。

試想,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可能還沒走到高考,我心理那根長期緊繃的弦就會斷的。「我一定要考好,一定要第一,一定要上重點……」跟小C在視頻里的吶喊一樣。可是,一旦切斷了後路又沒有實現目標怎麼辦?

我在國外跟朋友聊天時,他們完全不能想像一個孩子怎麼會只為了一次考試失利而輕生。而我,以當年自己的狀態回想,來自社會、學校、父母和自己的壓力,還有「分分分是命根」執念真的很容易讓人走極端,可能不知道別人的哪句話或舉動就成了最後一根稻草,把一個小生命徹底壓垮。哎,想到這裡都後怕。

然而,事情並沒有一直這樣發展下去。

就在初中畢業那年,家裡發生了很多事情。隨之我的生活也開始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那時父母的注意力突然轉移了,連父親大人也完全不關注我的學習了,他們甚至常常忘記了我這個人。這對於小朋友的成長當然不是什麼好事,但意外的是,「我必須考第一」的那根弦鬆弛下來了。我不再是那個「以學習為唯一目標、以三好學生為己任」的乖乖女,用現在話說,就是突然間開始放飛自我了。

我喜歡放學後跑到同學家裡玩,甚至經常不回家。我從一個不愛說話不愛玩(假裝只愛學習)的人變成一個話癆,喜歡和人閑聊,經常聊個通宵然後第二天在學校睡覺;我喜歡唱歌,最自豪的是跟同桌借了一晚音樂卡帶回去聽了兩遍,然後第二天去學校給她們唱王菲的新歌;我喜歡湊熱鬧去打乒乓球雖然打得很爛;我孩喜歡和認識都不認識的人一塊出去撒野瘋玩……我好像突然變了一個人。儘管學習不再那麼上心,成績倒也不賴。父母不過問,就萬事大吉。

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高考前幾個月。幾次家長會被老師打了雞血後,父母又開始緊張起來,然後我重新啟動了壓力模式,一直到高考結束。

由於有了一段放飛自我的經歷,面對高考失利的我突然有勇氣回絕了父親和老師讓我復讀的建議,毅然決然離開家去了北京上學(這段經歷在另一篇「寫在高考多年以後:當年的高考,改變了我們什麼?」里有描述)。

事實上很多父母都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問題。除了我自己,身邊還遇到過好幾例。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朋友,每次一提起她父母就滿眼憎惡,認為他們從不關心她,在乎的只是她的成績有沒有給父母帶來面子,還經常把「真希望他們不是我的爸爸媽媽,真希望他們馬上死掉」掛在嘴邊,甚至會去設想以後長大了怎樣讓他們死。幸而她並沒有實施過激的行為,但後來每次看到青少年殺害父母的新聞就不禁膽顫。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又看到一個新聞被很多媒體同時報道:華裔父母在多倫多被兒子殘忍殺害。究其緣由,也是缺少陪伴和關愛,父母以為送他去國外讀書並滿足一切物質需求就好。少年長時間的心理疾病未引起父母的關注,最終釀成悲劇,令人唏噓。

其實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很普遍,卻一直被普遍無視。正如那個著名的心理學現象——房間里的大象

(房間里站著一頭大象,可房間里所有人都對那個龐然大物假裝視而不見,甚至繞開它走,很奇怪嗎?一點也不,生活中處處可見。圖片來自techug.com)

的確,這是個沉重的話題。寫了這麼多,真心希望能幫助到一些人真正開始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儘管在當下教育環境中有很多無奈,我們還是可以從別處學到很多智慧。其中我覺得最有效的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當然,這不容易。我也一直在為此努力。(看看這些年,我做了哪些努力:活在別人眼裡的人,永遠找不到自己 ——記錄我的全職媽媽之路)

最後,推薦幾本心理學的書,有心的人可以看看,或有啟發。

1、孫瑞雪《愛與自由》

這是我從懷孕開始看的第一本了解孩子的啟蒙書,很受益。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如果沒有滋養孩子的心靈,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家庭教育也就無從談起。

2、林文采《心理營養》

學會無條件接納孩子。過度的刺激會讓孩子有一種誤解:只有成績好考名校才能被父母接納。不必把成人過多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過猶不及。

現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質營養(反而要擔心過剩的問題),而恰恰是心理營養。在成長的不同階段,給足孩子渴求的心理營養,也就給了他們一生幸福的底層代碼。

3、武志紅《為何家會傷人》

我們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無論怎樣難念的經,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線索梳理清晰。

它告訴我們很多一直在發生,卻總被大家忽視的問題,也就是那些「傷人」源頭。只有追根溯源,才能彼此接納,互相理解。

比如,戀母情結:成年後既渴望獨立生活,又有著與母親分離的深深的恐懼。倘若母親能在孩子成長中學會放手,那麼孩子成年後的生活會更容易獲得幸福。「既不能讓孩子感到童年貧瘠,也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這恰到好處的分寸的確需要我們去學習。

再如,中國人普遍缺乏的界限感,是引發痛苦關係的重要原因。孩子長大後往往一邊宣告「戀愛和婚姻都是我自己的事」,一邊又把諸如找工作、買房子、帶小孩看做他父母理所應當做的事情。在這種雙重標準的模糊的界限感中,幾代人的家庭生活很容易發生衝突,這是各種關係中最讓人痛苦和無奈的源頭。

應該說,所有的親密關係,都應該有一個界限。相互關愛和支持很重要,但最好不要輕易越界。

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源於家庭關係,家庭成員是否和諧,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家裡每個人都能看看這些書就更好了。畢竟,家庭生活的質量不是一個人努力的結果,孩子的教育也不是某一個人能完成的任務。

養育孩子是一個自我反省和自我檢視的過程。

看這些書原本是想了解孩子,幫助孩子,最後也成了一場自我救贖之旅。對於自己成長中的磕磕絆絆,通過閱讀慢慢得到自愈,在內心重新構建秩序,與自己達成和解。

回到最初的視頻。如果我是現場的父母,我會把剛剛學到的一個非常有用的思維方式——計算機思維中的緩存(Buffering)分享給孩子。具體講就是凡事留有餘地,凡事不能太較真。尤其在一個急功近利的、焦慮不安的、戾氣橫行的社會環境下,更要告訴孩子:「沒有什麼是非如此不可的」。請對自己寬容一點,任何事情都要留一個轉彎的餘地,才不至於走極端。

我家老大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高,很有進取心的孩子。雖然老師總是對他讚賞有加,說他每次測試成績都非常優秀,遠超其它同學好幾個Level(小朋友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考題難度,像闖關一樣每通過一個Level,就接著做下一個。跟國內考試的統一試卷不一樣)。可即便這樣,兒子仍舊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跟老師溝通後,我們都認為對「更高更強更好」的追求是好的,但對於已經有強烈進取心的孩子,反倒要教他如何保持平常心了。

一次我邀請兒子和我一起看一檔辯論節目,那期的辯題就是「進取心」。當顏如晶聲淚俱下:「所有人都說你要當將軍,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也可以當個小兵;當我非常上進非常努力後被卡住了,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少一點上進心沒關係,我們換一顆平常心,換一顆開心……繞了很多路,終於明白,人生不只有上下,還可以有左右。

戳心了。身邊太多人在拼了命地喊加油,卻不知有上進心容易,有平常心難。保持平常心是父母的智慧,更是孩子的福氣。

我常常和兒子聊天,我想要了解他們,也希望他們能知道,每個人的努力都有價值,但人生沒有標準答案,無論你做將軍還是士兵,父母都會無條件愛你。

真希望年少的時候,有人曾這樣告訴我。

世界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或許,我們還可以思考一下:

人生的正解難道只有「卧薪嘗膽」、「懸樑刺股」、「披荊斬棘」、「發奮圖強」?

為什麼不可以有「人各有志」、「出處異趣」;「百花齊放」,「海闊天空」……

真心希望,孩子們學習之餘,還有豐富的童年,還有有趣的生活,還有發現美好的心靈,還有探索世界的慾望。

還有,愛和善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童心童趣 的精彩文章:

TAG:童心童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