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史札記「武林」中冒出座文學館

讀史札記「武林」中冒出座文學館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做了兩件事情,朝野為之震動。

一件是:消滅了王世充、竇建德兩大割據勢力,大軍凱旋,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入城式。李世民作為領軍主帥,身披黃金甲,走在隊伍前列,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二十五員大將騎馬緊隨其後,再後面是李世民的王牌軍——一萬名玄甲兵,最後面又有三萬名騎兵,鼓樂喧天,聲威雄壯。一說這是為了炫耀大唐軍力,一說這是李世民向朝廷示威,以謀取高位。

另一件是:在長安設置文學館,頒布《置文學館學士教》,招引十八人兼任「文館學士」。他還讓大畫家閻立本為他們畫了像,讓褚亮寫了贊語,將各自的名、字、爵位、籍貫題在上面,藏在國家書庫。

一個強大的槍杆子集團,又開始抓起筆杆子,這另一手,對秦王集團的發展和唐朝朝政都產生巨大影響。這十八學士個個學識淵博,滿腹經綸。他們成為李世民的智囊,也成為治國能臣,太宗、高宗兩朝,四人做了宰相,帶動了文化事業繁榮,像中國的二十四史,完成於唐初的就有八部,佔了三分之一。房玄齡、杜如晦,一個能謀,一個善斷,史稱「房謀杜斷」,為李世民打天下、奪政權立下首功。姚思廉、虞世南,學問人品俱是一流。隋朝滅亡前,姚思廉做代王楊侑侍讀。李淵大軍攻克長安時,楊侑身邊只剩下姚思廉一人。李淵的軍隊直往朝堂里闖,姚思廉厲聲制止:唐公舉義旗是為了匡輔王室,你們不得對代王無禮!眾人懾於他的氣勢,在台階下列隊待命。李世民即位後,他上書要求繼承父親遺願,最終撰成《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卷,均被列入二十四史。虞世南是大書法家,褚遂良就是他的學生。他外表柔弱,內心剛烈正直。唐太宗一有優點,他就及時鼓勵,一有缺點,他就及時勸諫。他還是唐太宗詩詞方面的摯友兼老師。唐太宗寫了一首宮體詩,越看越得意,請虞世南相和。虞世南說:您的詩韻律工整,但詩意不雅。我擔心上行下效,不敢奉詔。唐太宗悻悻地說,我不過試試你罷了。孔穎達主持修訂《五經正義》,成為唐朝的統編教材,也是繼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唐宋以後,《五經正義》仍被作為法定教材。可以說,十八學士憑自身學問成就,個個都可以史上留名。

對待這麼大一個事件,《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重要史籍,態度卻截然不同。

後晉劉昫著《舊唐書·太宗本紀》,作了比較客觀的記載:武德四年,「於時海內漸平,太宗乃銳意經籍,開文學館以待四方之士。行台司勛郎中杜如晦等十有八人為學士,每更直閣下,降以溫顏,與之討論經義,或夜分而罷。」

宋司馬光等著《資治通鑒·唐紀》,大書特書:詳細記載當時背景、十八學士各自職務,突出強調他們受到的隆重禮遇,「供給珍膳,恩禮優厚。世民朝謁公事之暇,輒至館中,引諸學士討論文籍,或夜分乃寢。又使庫直閻立本圖像,褚亮為贊,號十八學士。士大夫得預其選者,時人謂之登瀛洲。」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司馬光又就此事寫下分量很重的一筆:「上於弘文殿聚四部書二十餘萬卷,置弘文館於殿側,精選天下文學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蕭德言等,以本官兼學士,令更日宿直,聽朝之隙,引入內殿,講論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罷。」

宋歐陽修等著《新唐書·太宗本紀》,無記載。

不難看出,對這一重大事件,司馬光下筆濃墨重彩,歐陽修筆下不著片語,實則都是用心良苦。司馬光、歐陽修著史的時代,已經不是孔子修春秋,讓亂臣賊子懼,他們為的是探究朝代興亡的規律,還要給統治者提供可以效法的典範。不過,兩人的側重點又各有不同。司馬光寫史,以資治為主旨。歐陽修寫史,修的是正宗國史,首要的是對是非忠奸蓋棺定論。李世民這樣一個武皇帝,注重文治,厚待文士,文治武備兼隆,司馬光自然要大書特書。歐陽修更是把唐太宗作為一個「不世出」的至治之君,一個帝王學習的榜樣,但是,在這一事件的處理上,想得更深,因為他非常清楚這一事件在論定是非忠奸中的千鈞重量,他採用的是「為尊者諱」的春秋筆法。

李世民置館、出教之時,上有皇帝,有太子,他還只是秦王,是一個臣子。臣子對皇上必須盡忠,太子是法定接班人,有時候可以代行皇帝的權力。他這個秦王做的事情,僭越了職分。說穿了,他這是在培植個人勢力,是個人野心的暴露和極度膨脹。由此開始,一個文武兼備的秦王集團坐大,威懾朝廷,逼軋太子,成為國家動亂的禍源。這樣一個獨立王國如果不予剷除,最終必然導致兄弟相殘,甚至引發大規模戰亂。武德九年發生的玄武門事件,李世民殺兄逼父,登上皇位,不過是埋藏已久的禍亂的總爆發。

探究玄武門事件爆發的原因,評說玄武門事件是非曲直,從大處著眼,結論清晰。陷入歷史細節,則容易把人搞糊塗,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甚至黑白顛倒,是非倒置。「成者王侯敗者賊」,寫史的人,自然要抹黑李建成,而粉飾李世民。即使這樣,李建成也決非昏庸之輩。看《舊唐史》《新唐史》等記載,李建成的弱點,主要是在起義初期,處理問題不夠策略。當了太子之後,他的周圍聚攏著大批名臣,李綱、裴矩、王珪、鄭善果、魏徵等,都直言敢諫,後來也都為李世民所用。像魏徵當上唐太宗的諫議大夫,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進諫二百多次。像王珪,以善於品鑒人物聞名朝堂。這樣一群人,如果李建成有太多劣跡,能不多有進諫?令人疑惑的是,翻遍這些人的傳記,所見不過「隻言片語」。李綱所諫,是「不宜聽受邪言,妄生猜忌」,大約是指對待李世民的態度吧?對此魏徵、王珪的看法就截然不同,他們都建議太子早作了斷。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責問魏徵,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關係?魏徵說:「太子蚤從征言,不死今日之禍。」魏徵傳中,無一條對李建成不良行為的進諫記載。在李建成傳中,魏徵兩次建言。他勸李建成出征消滅劉黑闥,李建成採納了;陣前,他建議李建成優待、釋放俘虜,瓦解了對方軍心,劉黑闥的隊伍不戰自亂。史家所要表達的,大概是要說李建成沒有什麼本事,卻讓人從中看到了他從善如流的一面。從這些角度去考證一下,會有很多新發現,甚至解開一些謎團。

李世民以非正義和暴力手段登上皇位,但他時時以一種負罪心做事情,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成為歷史上的好皇帝,這是民族之幸,社稷黎民之福。但是,對一段大是非,不能不予說穿、駁正。(文/傅紹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傅氏祠堂 的精彩文章:

經典散文 除歲照歲
別改邪歸正了,你改邪歸我吧

TAG:傅氏祠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