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機甲夢,醒醒吧!

機甲夢,醒醒吧!

機甲是許多動漫迷們最愛的角色,這些巨型機械有一些典型特徵,如使用雙腳行走,外表近似人型,而更讓人著迷的是人類可以坐在其內部的駕駛艙里,使出各種大招。日前,一場真人版巨型機器大戰更是在美國上演,美國研發人員駕駛著「馬克2」和日本人駕駛的「水道工」貼身搏鬥,上演了一場真實的「鐵甲鋼拳」。

那麼,現實中會有這種東西嗎?人類是否真的能在未來戰場上駕駛步行機器人呢?讓人失望的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人類駕駛步行機器人的可行性非常小。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吧。

太過笨重

無論是奧特曼、聖戰士、還是機械怪獸哥吉拉,這些機甲都體型無比龐大。拿奧特曼來說,按照官方的說法,奧特曼的平均身高在45米左右,最高的在55米以上,最矮的也有40米,跟10多層的樓房一樣高。

然而,在工程學和生物工程學上,有一個廣泛用到的平方立方定律,猶如緊箍咒一樣,限制著物體的大小。這個定律說的是當一個物體的長度增加N倍後,它的體積會增加N的立次方倍,而表面積或者任何切面的面積將會放大N的平方倍。這一關係並不受物體形狀的影響,這些物體可以是立方體、球體、不規則體,甚至是一隻蜘蛛。

按照這個原理,機甲體積越大,它會變得越重。打比方說,如果你讓機甲變得比其他物體高2倍,它們的重量會重8倍,而支撐其體重的材料強度只會增加四倍。以此類推,最終你會到達一個臨界點:這些機甲的體重如此之重,以致於它無法支撐自己的重量而自我解體。反之,體積按比例縮小,你就會變得更強壯,這就是為什麼螞蟻能輕鬆地扛起比自己重很多倍物體的原因。建造巨型機甲?沒那麼容易。

此外,根據中學物理里的壓強定義,我們知道在一個表面產生的壓強,是物體重量除以受力面積。機甲使用的是雙足系統,身體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兩條腿上,受力面積非常小,會導致它們接觸的地表因承受巨大的壓強而被「穿透」,這就跟一個女士穿著細高跟踩在地板上,有時會磨損地板一個道理。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的超重型坦克,就遇到類似問題。這輛超級坦克長為12.14米,寬3.67米,高3.66米,重達188噸,是當時最重的坦克,也是全世界到目前為止重型坦克記錄的保持者!其配備的超級大炮足以摧毀任何裝甲車輛,堪稱坦克界之王。在最初的鋼筋混凝土上測試時,這個坦克還能運行良好,然而,在第一次實地測試中,就因為過重陷入到了泥地里而無法動彈,最終這輛超級坦克因缺少實戰價值而被送進了博物館。

雙足寸步難行

人類雙腿行走的方式,非常有效率,能適應各種地形,尤其擅長於耐力行走和攀爬岩石。看看一個背著幾倍於自己體重重物的士兵,能順利穿越各種地形,你也會驚嘆於人體的靈活性,也難怪動漫師們給巨型機甲們設想的都是雙足行走。

但雙足行走並不是最穩定的步態。人類的肌肉和神經的精妙配合,才能維持我們的平衡,使得我們走路非常靈活,但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難的過程,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嬰兒會花1~2年的時間才學會如何站立。實際上,在大自然中,相比較四條腿、六條腿和八條腿的動物,兩條腿動物是絕對的少數。

此外,一個物體越高,就越難以保持平衡,像機甲這樣體型龐大的機器人,會更難保持穩定。一個原因是為了支撐起機甲龐大的體重,在機甲的每個關節位置都會放置馬達,但馬達也比較重,這也意味著在機器人關節處,會聚集大量重量,使得機甲更加難以維持靜態和動態的平衡。如果其失去動力,或者動力被關閉,機甲處於一個很容易被推倒的狀態。

所以,雖然美日研究團隊研發的「馬克2」和「水道工」都模擬了人態,並號稱它們是「機甲」,實際上這些機器人並沒有依靠兩條腿運動,而是靠輪子移動,不能算作是真正的機甲。

動力源如何解決?

另外一個問題是,如何解決機甲的動力來源。在科幻小說中,機甲會攜帶巨大的武器,發射炮火,遠程射擊敵人,這就要求有可靠的動力來源。按照一般設想,機甲可以由核聚變反應堆提供動力,但考慮到目前的核聚變反應堆與倉庫的大小差不多,機甲本身攜帶核聚變反應堆是不可能的。在電影《環太平洋》中,機甲用的是傳統的核裂變反應堆,利用重核裂變反應釋放能量,這一反應堆可以在小規模的情況下提供高功率能量輸出,但又不夠安全。

現在,人們正在研究燃料電池,但這些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離我們夢想的能上天入地、持續戰鬥幾天的機甲距離還很遙遠。

實時控制成難題

在科幻或超現實的影視中,面對敵人的一個猛攻,機甲可以迅速迴避或者招架住,這就要求機甲能為駕駛艙內的人類駕駛員提供實時環境信息。然而,設想容易,實踐困難。今天,我們可以藉助感應器感應外部環境信息,但在真實世界的戰鬥中,假如你真的駕駛一個高達數米的龐然大物,視線被擋,完全得依靠這些感測器的話,其實並不靠譜,因為感測器的任何輕微偏差都會導致機甲的控制系統運行錯誤,置你於危險之中。

另外一個問題是你該如何得到這些感測器的反饋信息。玩遊戲時,遊戲操縱桿會振動以給你反饋。例如在戰鬥遊戲中用機關槍掃射,操縱桿會在你的手中震動;或者飛機在飛行遊戲中墜毀了,操縱桿會猛然向後推。這種觸覺反饋,可以幫你更好判斷自己在遊戲中遇到了什麼。然而,在機甲駕駛艙內,這種觸覺實時反饋的信息量過大,反而會讓駕駛員難以處理,影響其發揮。

儘管困難重重,人類已經開始了製作機甲方面的嘗試。比如,為了解決人口老齡化而可能出現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日本石油和鐵礦石貿易商三井公司就開發了一套可穿戴盔甲,這套動力輔助服重約6千克,可以讓用戶在不壓迫後腰的情況下提起重達15千克的物品。下一階段,該公司還會減輕這套服裝的重量,並減少成本,讓其能舉起更重的物體。也許總有一天,我們可以藉助外骨骼來搬運貨物。

然而,在可見的未來,人類駕駛著巨大機甲遊盪在城市裡,仍然只能是科幻小說里的場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機智箭毒蛙,毒人不毒己
發現外星人!怎麼辦?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