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日亮點——清代銀錠

今日亮點——清代銀錠

至清,始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重量不等,因以「兩」為主要重量單位,故又稱銀兩。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前後,民間交易多用金銀。洪武八年(1375)發行寶鈔(即鈔)後,朝廷多次下令禁止民間以金銀為貨幣進行交易,違者冶罪。但政府發鈔鑄錢(見制錢)仍以銀價為標準。銀鈔之間、銀錢之間都有一定比價,同年定價,銀一兩當錢一千文,當鈔一貫。明英宗即位後,放鬆用銀的禁令,收賦有米麥折銀之令,並減少各種納鈔項目,以米銀錢當鈔。正德十年(1515)鑄銀錠《明史》記載,此時「朝野率皆用銀,其小者乃用錢,惟折官俸用鈔」。成化以後,田賦、商稅、鹽鈔、匠役以及言俸等項收支中,折銀的範圍日趨廣泛。銀兩逐漸成為主要的支付手段。

因為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那麼現在一般推算古幣值都採用一般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計算,對中國人來說千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採用太平年間的大米物價記錄為標準,進行一個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銀兩的貨幣價值答案。

自明初開銀禁後,物價多以銀兩計算。從以銀表示的金價、米價、絹價看,明代白銀的購買力大大高於宋、元時期。宋、元時,金一兩約合銀十兩三錢左右,明時為六兩四錢七分;宋、元時江南米一石約值銀一兩八錢四分,明時僅九錢四分多,宋、元時,絹一匹約值銀一兩五錢七分,明時僅六錢。按此價綜合計算,明代白銀的購買力約比宋、元時期提高一倍左右。但明代仍無銀幣。作為通貨用的白銀,主要是鑄成兩端翹起的船形銀錠(銀元寶),銀條和碼形的銀錠都少見,小額交易則使用碎銀。元寶銀錠大小不等,大元寶一錠有重至五十兩者,也有重二十兩的。其上有鑄造地點、重量和銀匠姓名等文字。小錠上的文字多少不一。銀錠和碎銀的重量不劃一,成色也各有差異,每次支付時都需秤稱分量和鑒定成色,多有不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董龍先生 的精彩文章: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價值幾何?
古錢幣哪裡能找到好的買家?

TAG:古董龍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