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齊景公要封賞孔子,晏子認為不可,說儒家「不可以為國」

齊景公要封賞孔子,晏子認為不可,說儒家「不可以為國」

齊景公問孔子如何為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說國君有國君的樣子,臣子有臣子的樣子,父親有父親的樣子,兒子有兒子的樣子。景公很讚賞,說:「講得好啊!如果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縱然有糧食,也不會給我吃啊!」

過了幾天,齊景公又向孔子詢問如何為政,孔子說:「為政在於節約財物。」景公非常勤政且尚節約,聽到孔子這麼說很高興,就準備把尼溪的田地封賜給孔子。這個時候晏子出面阻止,說了一番話,不僅打消了齊景公封賞的想法,還疏遠了孔子。

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

晏子覺得不可有五個方面原因:

1.儒者能言善辯,不遵守法度,不好約束。

2.儒者高傲自大,自以為是,不能任用他們來教育百姓。

3.儒者崇尚喪禮盡情致哀,破費財產厚葬死人,不可將這形成習俗。

4.儒者四處遊說乞求借貸,不可讓他們治理國家。

5.禮崩樂壞已久,儒學非治國良策。自從聖君賢相相繼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後,禮樂殘缺有很長時間了。如今孔子盛裝打扮,繁瑣地規定尊卑上下的禮儀、舉手投足的節度,連續幾代不能窮盡其中的學問,從幼到老不能學完他的禮樂。國君打算用這一套來改造齊國的習俗,恐怕不是引導小民的好辦法。

晏子說的前四個方面形容孔子有失偏頗,孔子喜歡「訥於言敏於行」,謙虛謹慎,雖然尚禮但對於喪禮也不主張奢華,他自己兒子去世也是薄葬,周遊列國也並不是為了錢財。晏子說的是當時一般儒者形象,當時儒者是一個職業,有點像術士,能言善辯,四處遊盪,給人主持婚喪禮儀,有點像現在司儀。孔子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這四方面說是小人儒,非孔子君子儒所為。

晏子說的最後一個方面,才是孔子之學不該被景公採用的原因:現在是亂世,禮崩樂壞已久,要想恢復不知得多少年,而周王室衰落,沒有賢相主持公道,現在是拳頭大的說的算,用儒學改造齊國,豈不是秀才遇到兵。

後來齊景公疏遠了孔子,孔子只得離開齊國。但是孔子並沒有因此怨恨晏子,孔子對晏子評價很高:「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又說「晏子於君為忠臣,而行為恭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柯西洗襪子 的精彩文章:

孔子跟老子學禮,臨走時,老子對孔子說了啥?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魯迅批判說「是退嬰的病根」,真的是這樣嗎?

TAG:柯西洗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