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史蒂芬?霍金是否會被尊稱為「第二偉大的人」?

史蒂芬?霍金是否會被尊稱為「第二偉大的人」?

(楚麗萍編著《全彩圖說時間簡史》,華僑出版社,2016年版)

寫在前面的話

讀者朋友們完全可以將本文看作是一個自然科學門外漢的囈語。

史蒂芬·霍金本身在科學領域的成就我是沒有水平進行判斷的,不過從哲學的角度,或許可以「囈語」一二。

何為哲學?

人們普遍認為,古希臘時期的自然哲學派即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當時,古希臘哲學家把他們的研究課題鎖定在三個方面:關於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問題;關於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的問題;關於生命的意義與道德實踐問題。這三個方面,此後就成了西方歷代哲學家們不斷研究的課題。而在中國,近代學者關於哲學的定義是,關於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適在其《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著重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求一個且要的解決」這樣的學問叫作哲學。(參見:楚麗萍編著《全彩圖說時間簡史》,華僑出版社2016年9月版,第312頁。如無特別說明,本文之後的引文均出自此書。2018年2月8日購買,11日收貨並開看,14日開始春節和休假,3月14日午飯後驚聞霍金去世,當天接著閱讀,18日看完——第二章牛頓三大定律和愛因斯坦相對論基本看不懂了,第三章開始又能看懂一些,第七章開始處於瀏覽狀態。)

無論西方還是中國,哲學的一大問題就是思考宇宙和人生。

而霍金作為宇宙學家,既從科學的角度研究宇宙,如黑洞——不是我所能深刻理解的,又從人類命運關懷的維度思考地球毀滅後人類移民其他星球的問題。

當然,我也並非哲學家,所以大家完全可以將上面那個「囈語」的雙引號去掉。

如果有一天,像霍金預言和努力的這樣,人類得以移居其他星球而倖存,那麼我個人認為,他就會被尊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二偉大的人」。

那誰是「第一偉大的人」呢?

人類共同的祖先,一頭母猿的女兒:

與我們最相近的親戚,就是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其中,黑猩猩與我們最為接近。不過就在6萬年前,有一頭母猿產下兩個女兒,一頭成了所有黑猩猩的祖先,另一頭則成了人類的祖奶奶。(【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著,林俊宏譯:《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中信出版社,2017年2月第2版,第5頁。)

那誰是「第三偉大的人」呢?

共產主義實現的那一天,我認為,馬克思將被尊稱為「第三偉大的人」。

以此類推,有沒有「第四偉大的人」、「第五偉大的人」……

或許第一個會說話的人、第一個會使用火的人、第一個會馴養動物的人、第一個會建房的人等也可以排在前十行列。

而孔子、耶穌、喬達摩·悉達多、亞里士多德、牛頓、瓦特等這樣影響人類一千年以上或帶來革命性大發展,造福數以億計人類的偉大思想家和科學家應該排在緊接著的位置。

人類的祖奶奶誕生了全人類,馬克思的理想解放了全人類,霍金的努力拯救了全人類,偉大的思想家和科學家推動了全人類的進步。

那霍金到底是試圖如何拯救人類呢?

一、人類可能會絕種?

霍金預言地球將會毀滅,人類可能絕種,而星際移民可拯救人類。

「我確信人類終將殖民太空,在火星及太陽系的其他星球上建立自給自足的殖民地,不過這大概要到100年以後。」……

2012年1月8日,在英國廣播電台舉行的《問問霍金》電台節目中,霍金表示,人類有有可能會絕種,核戰和全球暖化之類的大災難幾乎不可避免地會在1000年內降臨地球,但我們不必為此害怕,因為科技的進步會將人類帶出太陽系,到達宇宙的遠方。(第10頁)

2017年11月5日,在中國騰訊WE大會上,霍金再次闡釋了類似觀點:

「到2600年,世界將擁擠得『摩肩擦踵』,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這是岌岌可危的。然而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我們可以避免這樣的世界末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

不僅如此,霍金也將最新太空移民研究和實踐進展告知大家,並表示:星際航行必然是一個長期的目標,即指未來二百到五百年。

2016年開始,霍金與企業家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一起,推出了長期研發計劃——「突破攝星」,目標是讓星際旅行變成現實。

第一步操作是:將向太陽系最近的星系——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發送一個探測器。

2017年,「突破攝星」與歐洲南方天文台攜手合作,進一步探尋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的宜居行星。

霍金在演講最後說道:「人類作為獨立的物種,已經存在了大約二百萬年。我們的文明始於約一萬年前,其發展一直在穩步加速。如果人類想要延續下一個一百萬年,我們就必須大膽前行,涉足無前人所及之處!」(以上均參見張帆:《霍金:突破攝星的目標在於實現星際旅行》,http://tech.qq.com/a/20171105/023280.htm)

姑且不論這個「突破攝行」計劃是否會成功,但是霍金的格局是關注地球的命運和人類「下一個一百萬年」的發展。

誰可一戰?

如果幾百年後,地球擁擠不堪,瀕臨毀滅,而人類真的是通過移民太空而倖存,我相信,史蒂芬·霍金就是僅次於人類祖奶奶的偉大人物的存在。

絕非為了世襲制的高喊萬萬歲的古代帝王和意欲「千秋萬載,一統江湖」的小說里的野心家們所可比擬。

霍金是真正的以拯救地球和人類為使命的哲學家,展現出對人類命運的深切憂慮與終極關懷。

最難能可貴的是:已經開始嘗試,星際移民計劃已然啟動……

幾百年後,人類或許會將2016年定性為一個里程碑式的紀年。

二、宇宙和人類的終極命運是什麼?

最初,宇宙只是一個比原子還小的灼熱小球,它的溫度比現在任何恆星的溫度都要高(第4頁)。大約在150億年前,發生了巨大的爆炸(第9頁),從此星系開始形成,而這個點被稱為「奇點」。

從此,時間和空間有了意義。

埃德溫·哈勃發現:宇宙正處於膨脹之中。(第4、105頁)

隨著時間的推移,星系會隨著恆星死亡而萎縮,星系持續分離併到達最大的分離(開放宇宙階段),之後星系又開始聚集到一起和開始合併(閉合宇宙階段),最終回到「奇點」,即所謂的「大坍縮」。(第11、233頁)

這就是宇宙最終的命運嗎?

人類又該何去何從?萬一人類依舊倖存。

這本書里是這樣預測的:

我們知道宇宙已經膨脹了100多億年,所以即便它真的會再次坍縮,那也是至少100億年以後的事情了。而到那時,人類或許已經不存在了。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觀測顯示,宇宙實際上正在加速膨脹。(第123頁)

按照如此推測,最多幾百億年後宇宙和人類都將滅亡,而且顯然人類會更早滅亡,因為試想,宇宙越來越接近一個「奇點」,一個點,就算是一顆蘋果那麼大也是放不下一個60公斤重的成年人。

當然,該書也表示想那麼遠有點是杞人憂天了:

話說回來,宇宙畢竟要到100億年後才開始收縮,現在就擔憂那時會發生什麼似乎有點沒必要。(第260頁)

儘管如此,我個人還是想幻想和猜測一下我們的宇宙和人類的命運。

三、我的猜想:「宇宙和人類反覆循環理論」

我大膽猜想了一個理論,暫時稱之為:宇宙和人類反覆循環理論。具體有如下八個基本要點:

1.或許,約100億年後,星系開始聚集,又過了約250億年實現「大坍縮」——即約350億年後,人類可能會到達最初,也是最終的宇宙——「比原子還小的灼熱小球」。

2.之後,再過約150億年,隨著宇宙再次大爆炸、膨脹,生命和人類再次誕生……反反覆復,無窮匱也。

3.約500億年是一次「宇宙大爆炸——宇宙大坍縮」的周期。

4.最後,我有個離奇的猜測,可能我們正在經歷約500億年前、約1000億年前、十萬億年前乃至更久遠時以來反覆經歷過的大地和宇宙……

5.再最後,就像日本動漫《聖鬥士星矢》類似的:紗織小姐和星矢為代表的雅典娜和她的聖鬥士所經歷過的聖戰一樣,或許哪一代人類憑藉極其聰慧的頭腦和無法想像的技術將地球與太陽與銀河系與宇宙的時空關係控制在了一個最為合理的範圍,如此人類可最幸福的生活。

6.宇宙反反覆復的爆炸、膨脹和收縮也像雅典娜與哈迪斯的聖戰一樣,徹底終結。

7.從此,人類過上了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

8.而這個「再最後」像「最後」一樣也可能在反覆循環……

只是在我們的有限的生命里,或許永遠都無法證明或親歷了。

但是,也無法排除沒有這種可能性。

類似的是金字塔所隱藏的諸多「天文巧合」,如:

胡夫金字塔總重約為6000萬噸,若乘以10的15次方,剛好是地球的重量;塔內部的直角三角形廳室,各邊之比為3:4:5,體現了勾股定理的數值;底部周長除以其高度的兩倍,得到的商值是3.14159,也就是圓周率,這個精度超過了希臘人算出的圓周率3.1428;塔的中心剛好位於各大陸引力的中心……(第59-60頁)

所以本書猜測:「金字塔到底是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建築物,還是上個世代地球文明的遺產,目前我們還不得而知。」(第60頁)

由此也可知,也有人認為可能是存在外星人的,且存在「上個世代地球文明」。

如此,宇宙和人類的反反覆復循環也是有可能的,儘管我自己都感覺這個猜想都把自己嚇了一大跳!

有的猜想也是可以被證偽的或者說是暫時被否定的,比如「新暴脹模型」:

1981年,霍金在莫斯科參加量子引力會議,一個名叫安德雷·林德的年輕蘇聯人提出一種新思路,即我們宇宙的整個區域都被包含在一個單獨的泡泡之中。不久,賓州大學的保羅·斯特恩哈和安德魯斯·阿爾伯勒希特也獨立地提出了和林德非常相似的觀點。如今,他們三人分享了以緩慢對稱破缺思想為基礎的「新暴脹模型」的榮譽。不過霍金認為,「新暴脹模型作為一個科學理論事實上氣數已盡,但它對宇宙學研究的推動作用是不可磨滅的。」(參見第241-242頁)

不過,霍金的判斷就一定是正確的嗎?不論如何,安德雷·林德等人這樣另闢蹊徑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

更讓人驚奇的是,所謂的「無厘頭的龜理論」是一個老婦人提出的:

據說,在某次天文學演講中,當演講者詳細地講述完地球和太陽的關係及太陽和星系的關係後,一位老婦人發出了抗議。她站起來對演講者說:「真是一派胡言。實際上,我們的世界不過是馱在一隻巨大烏龜背上的平板罷了,沒什麼複雜的!」對此,演講者馬上反問道:「那麼這隻烏龜站在哪裡呢?」老婦人隨即答道:「那其實是一隻馱著一隻,一直馱下去的烏龜塔呀!」

這種恰如無限的烏龜塔背背負著平坦地球的圖像,就是所謂的「龜理論」。……不過,理性分析會發現,龜理論是不能作為一個好的科學理論而存在的,因為它顯示出人類最終會從世界的邊緣掉下去。(第308-309頁)

思想的火花總是會給人或多或少啟發的,都值得深入思考,也完全有可能推動科學和人類的進步。

據說,霍金的「黑洞不黑」偉大構想也源自一次「閃念」:

當時,霍金正一邊慢慢爬上床一邊思考黑洞問題,他忽然想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能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沒那麼黑。當然,在此之前,科學家一直相信黑洞只吸不吐,因此四周「漆黑」一片,吸收更多的物質時,其質量就隨之上升。但在那個靈感閃現之後,霍金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即「黑洞蒸發論」。他認為黑洞並非真的黑,而是存在溫度,有溫度的物質自然會釋放輻射,因此黑洞其實是會發出輻射的。當然,輻射是一種能量,因此黑洞最終會因能量耗盡而消失。這個輻射現在被叫作「霍金輻射」。(第6頁)

顯然,靈光乍現、靈感是會產生的,不過也需要依靠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和論證就。

而我的「宇宙和人類反覆循環理論」的證明或證偽99.9999……%不是我所能完成的,多半也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

但,我還是寫下來了。

四、真正的科學家

總有些人的思想超前上千年。例如:

大約公元前310年出生的古希臘最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阿里斯塔克斯是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首位提倡日心說的天文學者。比哥白尼的「日心說」早了近1800年。(參考第19-21頁)

公元前340年,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論天》出版,在該書中,他用絕對的事實論證了地球是球形的。譬如,從地平線駛來的航船,一開始總是一個看不清特徵的小點,當它越來越近,你會看到更多細節。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總是先看到船帆,之後才會看到船身。高聳的船身上的桅杆首先露出地平線,這也說明地球是球形的。(參考第17頁)

亞里士多德認為天河純粹是一種大氣現象,是地球蒸發產生的水蒸氣。而古希臘另一位有名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則提出,銀河其實是由無數恆星構成的,只不過由於這些恆星太過暗淡、密集,只能表現為一條模糊的光帶。直到1609年,伽利略藉助於自製的望遠鏡證明德謨克利特是正確的。(參考第31頁)

…………

以上三位偉大科學家的成長成才過程離我們已經比較久遠了,讓我們看看丹麥科學家尼爾斯·玻爾是如何一步步奠定自己在學界的成就:

1885年出生於首都哥本哈根,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03年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物理,並於1911年或得博士學位。隨後,在曼徹斯特大學盧瑟福的實驗室進行了短時工作。不久後,他就在基於盧瑟福的原子核理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說,在1913年提出了原子結構的玻爾模型。之後將相關思想整理成論文,在1913年的7月、9月、11月,在盧瑟福的推薦下,《哲學雜誌》接連刊載了玻爾的三篇論文,由此標誌著玻爾模型的提出。後來,這三篇論文就成為物理學史上的經典,被稱為玻爾模型「三部曲」。(參考第150-151頁)

有何啟發?

跨時代科學家是天賦、家庭、教育、勤奮和名師綜合作用的結果。

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也是類似的人物。

出生於紐約一個家境富裕的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德籍猶太人,母親是一個天才畫家,但在奧本海默9歲時去世。作為一個早慧的天才,奧本海默三年讀完大學,1925年以榮譽學生的身份從哈佛大學畢業。之後,他到劍橋大學深造,逐漸迷上了量子力學,開始攻讀物理理論,並加入到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1926年轉到德國哥廷根大學繼續學習,並於1927年以量子力學論文獲得了德國格丁根大學博士學位。接下來的兩年,奧本海默在瑞士的蘇黎世和荷蘭的萊頓大學做進一步的研究。「二戰」期間的1942年8月,被任命為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實驗室主任。(參考第201頁)

除了類似玻爾的啟發,值得注意的是奧本海默直到大學畢業才真正明確和確認了自己的興趣點和今後努力的方向。

這也或許是美國大學「寬進嚴出」制度所帶來的實效。

反觀我們,基礎教育非常紮實,從小學即開始各種以奧數為代表的補習班,高考成為學習的巔峰,大學,比如我所學的歷史學類專業當時是很好畢業的。

小時候的瘋狂學習可能會產生這樣一個後果,即上了大學或畢業後對學習的厭煩。比如我本人,碩士畢業已是第四年,不過,根本沒有讀博的打算,只想靜靜地看一些自己喜歡、感興趣的書。

然而,作為家長,面對課外輔導班的攀比之風,有誰有勇氣和自信讓自己的孩子少去補習班,多玩多看課外書籍呢?

非常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家長和老師也有很大的責任。

這本書里也有個例子供我們反思:

1928年,來自印度的研究生薩拉瑪尼安·昌德拉塞卡乘船到劍橋大學跟英國天文學家兼廣義相對論學家阿瑟·愛丁頓爵士學習。在旅途中,他並非無所事事地閑待著,而是思想了一個重大的問題,並認真的計算並得出了一個結果,後來被稱為昌德拉塞卡極限。1983年也主要因此被授予諾貝爾獎。(第197、198、200頁)

如果故事只是這樣的,那麼是一個完美的天才少年得志的故事。但,事實上是非常惋惜的:

看起來,繼續坍縮的結果似乎最終形成一個點,即恆星最終會坍縮成一個點的。然而,這樣的一個結果太過匪夷所思,以至於很多人拒絕相信,其中就包括昌德拉塞卡的老師愛丁頓。在愛丁頓看來,一顆恆星是絕不可能坍縮成一點的。而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也對此寫了一篇論文,宣布恆星的體積不會收縮為零。這些外界的壓力和否定動搖了昌德拉塞卡繼續研究的決心,於是他只能放棄這方面的工作轉而研究其他天文學問題。不過,真正有價值的工作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1983年,昌德拉塞卡被授予諾貝爾獎,其原因或多或少多與他早年所做的關於冷恆星的質量極限的工作有關。(第200頁)

多麼可惜與遺憾!

研究生時期的成果在遭到老師和權威人士愛因斯坦否定和質疑後,他也沒有堅持,而是轉到了其他方面的問題。

顯然,他的巔峰永遠停留在了18歲時……

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特別是在科學領域,偉大如亞里士多德、牛頓和愛因斯坦也非無懈可擊,通徹一切。

堅定的信心不僅對於科學研究,而且對於我們為人處世也同樣重要。

結語

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屬於法利亞神甫所說的那種需要反覆閱讀並記憶下來的「150本書」中的一本。

2011年前後曾瀏覽過一遍,可惜一頭霧水,所以今年2月專門買了一本全彩、有圖片的。可惜,書未看了過半,霍金便駕鶴西遊……

他不僅僅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我個人更願意稱之為「人類的守護者」。

對於《時間簡史》,我現在只是了解到了一些皮毛,然後就像一個幻想家一樣,思維的熱火無邊無際,穿越宇宙,橫掃時空……

甚至還「恣意妄為」地提出了所謂的「宇宙和人類反覆循環理論」。

要不斷學習和充實自己的頭腦。[拳頭]

致謝

文中的一些信息來源或確認自百度和360檢索,特此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明咋說 的精彩文章:

TAG:小明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