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樹勛的雙面人生,從株洲群豐鎮的放牛娃到兩廣總督

袁樹勛的雙面人生,從株洲群豐鎮的放牛娃到兩廣總督

株洲很多人知道群豐有座龍門寺,龍門寺坐落在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的五雲峰山腰。當地有個石塘村,村裡有個砍柴放牛的少年,在晚清傳奇性地做到兩廣總督。他還十分熱心家鄉的公益事業,捐資助學,修橋修路,擴建寺廟。

袁樹勛的雙面人生,從株洲群豐鎮的放牛娃到兩廣總督

袁樹勛

這個人就是天元區群豐鎮石塘村袁氏家族的第十四代袁樹勛(1847年—1915年)。

當年的石塘山村、袁氏祠堂等,因袁氏家族的顯赫而變得十分熱鬧,如今這裡卻找不到半點舊時的痕迹了,恰應了辛棄疾的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探秘群豐石塘袁氏家族

石塘袁氏家族的第一代叫袁杲。

袁杲(1465—1539),字正東,號扶桑,祖籍安徽壽州。明末,他曾在茶陵衛做官,將家遷到湘潭十三都八甲石塘山,即今天的株洲天元區群豐石塘村。

根據《石塘山袁氏六修族譜》記載,袁杲是明代貢生,也就是國子監的太學生,曾官居「建威將軍」,但正史難以考證。袁杲交遊很廣,傳說他頗崇信佛教,曾結交過一位西藏的喇嘛。解甲歸田之後,他便邀該喇嘛到五雲峰建喇嘛廟一所,當地人稱為「袁氏家廟」。

袁樹勛的雙面人生,從株洲群豐鎮的放牛娃到兩廣總督

袁杲家教很嚴,留下了「孝子思親、忠臣愛主、賢人立品、義士誠身、寬平接物、忠厚存心」的家訓,用以規範子孫的日常行為。

石塘袁氏家族到第十代開始在地方上有點小名聲,袁遇春在乾隆年間當過江蘇盱眙縣縣丞等職,算是當地有見識的人物了。

到清末民初,石塘袁氏中的袁遇春這一支非常顯赫,人才輩出,如兩廣總督袁樹勛,進士、著名的藏書家袁芳瑛,民國藏書家、學者、詞人袁思亮等等,堪稱那時株洲一帶的第一家族。

充滿傳奇色彩的官場晉陞之路

袁樹勛的祖父袁建伯當過地方鄉紳。袁樹勛13歲的時候,祖父病故,家境日漸衰落。這個從小聰明機靈的孩子因貧失學了,開始砍柴、放牛、務農生涯。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如果不是晚清農民起義,袁樹勛或許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村夫。

太平軍進入湖南的時候,袁樹勛還是個小孩子,經常為鄉團站崗放哨,獻計獻策, 連跑龍套的角色都算不上,但卻耳濡目染很多鄉民因鎮壓太平軍而升官發財。1864年,太平軍被鎮壓,袁樹勛只有17歲,因沒有軍功,只得跟隨叔父在山東蘭陵縣做佃工,又在淮浙間販鹽,協助官方收稅。

平庸的生活不需要勇氣,結束平庸確實需要膽氣。1865年,18歲的袁樹勛不甘心一輩子碌碌無為,僅僅當一名小鹽商或稅務幹部,於是投身湘軍,參與征討捻軍。他的長處是搞後勤,負責為前方辦糧餉,因功累保至江蘇高淳縣令、銅山知縣,從此,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1891年,他由南匯轉任上海縣令,1895年,轉任江西景德鎮知府、天津知府。

義和團運動是袁樹勛人生命運的又一重大轉折點。

袁樹勛的雙面人生,從株洲群豐鎮的放牛娃到兩廣總督

當時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光緒狂奔西逃。此時待在天津可謂凶多吉少,袁樹勛靈機一動,以「勤王護駕」的名義帶領援兵5營一路往西,直到西安附近的潼關,面見慈禧太后。慈禧問其退兵之策,他一個個小小的知府哪能知道?一時無語,只是叩頭大哭。逃難中的慈禧滿懷感慨,說:「小小知府,如此忠君愛國,不可多得」,立即提拔,將他從天津知府提升為湖北荊宜施道道員。

袁樹勛「勤王護駕」面見慈禧太后叩頭大哭的故事後來廣為流傳,成為官場茶餘飯後的談資。

1901年,袁樹勛又調任上海道台,位置更加重要,1906年後歷任江蘇按察使、順天府尹、民政部左侍郎,1907年升任山東巡撫,成為封疆大吏。

1909年,袁樹勛出任兩廣總督,達到他人生官運的頂峰,1910年因主張設立責任內閣被免職。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授意閑居上海的本家袁樹勛打電報向清廷施壓,要求皇帝退位,實行共和。

袁世凱擔任總統後請他出任直隸總督,一輩子官欲熏心的袁樹勛卻出人意外地拒絕了,或許是見慣了官場的詭異,他很想守著積累的巨額財富去享受清福了。

一個頗有作為的晚清要員

袁樹勛晉陞官場雖然頗多機緣巧合,但他並非無為無能之輩,而是有一番作為的。

袁樹勛曾擔任過上海縣令、上海道台、山東巡撫、兩廣總督等重要職務。這些地方地緣十分複雜,稍有不慎,即可能誤國誤民誤自己。但他辦事圓熟,在晚清政壇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他走馬出任上海道台,眼見江南歉收,便千方百計採取措施,平抑米價,停徵米捐,民眾生活得以平穩下來。他積極支持紳商參與政事,修築或改建道路、橋樑、駁岸、碼頭,整頓市政、交通、衛生,設巡警,裁批所,積極處理民刑訟訴案件。他發展教育與慈善事業,不遺餘力維護國家主權。他離任後,上海紳商士民還給他立了「湘潭袁去思碑」以紀念。

袁樹勛的雙面人生,從株洲群豐鎮的放牛娃到兩廣總督

宣統三年的上海道台衙門

他還特別擅長解決突發事件與極端棘手的問題,用今天的話說,具有幹部應急的本領,在上海道台上處理了影響全國的大鬧會審公堂案和《蘇報》案。

調任山東巡撫時,他在山東首開咨議局,裁汰冗員、整飭吏治;重視教育,給朝廷打報告修建山東圖書館。他巡訪青島,暗查外國人在山東內地侵害主權的問題,要求對國外人採取強硬態度,在清朝外交上,實是難得。

他從小失學,因此對民間愛心助學的人內心充滿敬佩。山東省堂邑縣的武七7歲喪父,乞討為生,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屢受欺侮與歧視,但卻建起了三處義學,教育了無數窮家子弟。武七死後,袁樹勛就其30餘年行乞辦學之事奏請朝廷給予在國史館立傳,清廷採納,還賜武七為「武訓」。

調任兩廣總督,袁樹勛嚴申賭禁,奏請設立廣東大學,又奏請改革鹽稅,停徵賭餉,召開國會,「以饜時望而遏亂萌」。

袁樹勛的雙面人生

晚清亂世,混跡官場的,如左宗棠之類能千古流芳的,實在是微乎其微,像李鴻章之類背千古罵名的也是少數,大多數官員基本上是毀譽參半。袁樹勛就屬於最後一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歷史局限,我們不必用今天的眼光去苛求過去的人。對袁樹勛,同樣如此。

袁樹勛既有竭力維護統治集團的利益一面,又有進步的一面。

他親自處理了蘇報案,當時《蘇報》連續發表《讀〈革命軍〉》、《序〈革命軍〉》、《介紹〈革命軍〉》等文章,大罵皇帝和清政府,要求建立資產階級「中華共和國」,袁樹勛 以「勸動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將章太炎等逮捕,鄒容後被折磨致死。但他又積极參与維新,1910年,他與雲貴總督李經羲、吉林巡撫陳昭常等上奏清廷要求設立責任內閣。他甚至搭救過革命黨人黃興。辛亥革命後,黃興還寫了《致袁樹勛書》一信,請求袁樹勛「勉籌現款,以資接濟」,捐助革命。

袁樹勛既有貪腐的一面,又能熱心關注家鄉公益事業。

袁樹勛沒有顯赫軍功,沒有科舉功名,沒有祖先蔭封,而能從小吏一路做到總督,實在是官場奇葩。他靠的是金錢開路,近代筆記野史記載頗多。傳說他花13萬賄賂李蓮英而升天津知府,做山東巡撫時,魯人贈以對聯:「二分村氣二分喜;半為功名半為財。」1909年,直隸總督楊士驤病重,已無法勝任,袁樹勛預測官場自然有一番異動,便派兒子帶40萬兩銀子進京活動,終於升任兩廣總督。退居上海後,他曾在老家株洲、湘潭等廣置田宅,「致資600萬,當時湖南富豪,舉無與比」。清末御史胡思敬、饒芝祥曾上奏稱袁樹勛收受賄賂,要求清廷予以處罰,清廷以其退位為由沒有受理。辛亥革命後,馮國璋曾以沒收他在武漢、長沙等地財產相威脅,逼迫他捐助50萬,袁樹勛捐獻了10萬元。

袁樹勛的雙面人生,從株洲群豐鎮的放牛娃到兩廣總督

袁樹勛也為家鄉做了一些好事,1904年,黃興等在長沙興辦明德學堂,袁樹勛捐助一萬元,給學堂購置了一批理化儀器及博物標本。他捐資1.6萬元開辦湘潭師範學堂,對湘潭育嬰堂、保節堂也有捐助。值得一提的是,龍門寺原來屬袁氏家廟,他捐資4千銀元修復並擴建後改名為「龍門寺」,向社會開放。

山東人的揶揄或許很能概括袁樹勛的一生, 「二分村氣二分喜;半為功名半為財」,這話的意思是:為人有點土,圓熟招人喜,自己發了財,也還有政績。是是非非,真真假假,如今都成過眼雲煙。

袁樹勛的雙面人生,從株洲群豐鎮的放牛娃到兩廣總督

株洲日報 文/佘意明

編輯/清淺

投稿郵箱:610255300@qq.com

新聞熱線:28681062

聲明:分享要尊重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株洲發布」。

袁樹勛的雙面人生,從株洲群豐鎮的放牛娃到兩廣總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