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管理者的大局觀:既是一種格局,也是一種能力

管理者的大局觀:既是一種格局,也是一種能力

作為管理者,面臨的內外部情況非常複雜、「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看眼前,不看長遠」都是不可取的,管理者必須具備掌握全局的系統思考能力。常識君|有話說

最近,後台有網友老張(化名)留言說他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老張是某大型製造公司的車間主任,他們為很多客戶同時生產多種型號的產品,製造流程超過50個步驟。

由於一些量產問題,他們的客戶A公司某筆訂單發生了交貨延遲,於是該公司向市場部催貨,市場部經理給老張打來電話想了解生產情況,並希望採取措施儘快出貨。

老張知道,他們公司生產上百個不同規格的產品,而且對方都是分批次訂單,要找到這筆訂單交貨延遲的原因並不容易,更別說改變計劃有可能造成生產線混亂。但是他也知道A公司是重要客戶,於是只能派專人跟蹤這筆訂單,並調整了生產計劃。

經過一番折騰,A公司的訂單終於交貨了。但是沒過幾天,B公司又來催貨,於是故事重新上演了一遍......後來,催貨的公司越來越多,公司生產線不斷中斷、調整,這讓老張身心俱疲不說,還被更多客戶抱怨。

老張很是苦惱,很想知道該如何應對這種局面。

其實老張的遭遇並不是個例,就連大名鼎鼎的福特汽車公司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在福特汽車的研發團隊,車身工程師發現汽車的前端有一個振動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在車的前端增加了一個大的加強件。

但是,一個又大又重的加強件增加了車重,使得輪胎預留空間變得不合適了——這對底盤工程師而言是一個問題,為此他們不得不增加輪胎壓力來解決這一問題。

然而,輪胎壓力增加之後,振動問題又出現了......


企業是一個環環相扣的複雜系統,任何一個部門或成員的一個舉措,都可能在不同的時間、對系統中的不同主體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

過去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採取的措施往往會產生副作用,從而使得在另外一個時間或另外一個地點產生另一項問題。正如大師彼得·聖吉所言:今天的問題來自昨天的解。

作為管理者,面臨的內外部情況非常複雜、「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看眼前,不看長遠」都是不可取的,管理者必須具備掌握全局的系統思考能力。


戰國時期,名醫扁鵲聞名天下。傳說魏文侯曾求教於扁鵲:「你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長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候再問:「那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善治未病之病,於病情發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也就是我們家人推崇備至;中兄善治欲病之病,於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僅擅治已病之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針放血、用藥敷藥,都以為我醫術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全國。」

從這則典故中可以看出,最好的方式是善於調理、養生,根本不生病。就像《荀子·勸學》中所講: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也就是說,將「道」融化於自己的言行之中,是最高明的;沒災沒禍,是最持久的幸福。達到這樣的狀態,就是孔子所講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是最高層次的系統思考的智慧。精通系統之道,順勢而為,遊刃有餘。

次一級的智慧是,提前預見並採取措施,將問題消除於萌芽狀態之中,不使其發作。為此,你也需要具備系統思考的智慧,能夠洞悉系統內在的結構,並保持開放的心態與敏銳的洞察力,見微知著。

最後,當問題已經發生時,你需要找到槓桿解與根本解,做出睿智的決策。


1. 我的思考很淺,只是停留於表面

——你需要藉助「冰山模型」,實現深入思考,透過現象,直達本質

我曾遇到過一些年輕的朋友,說領導總是說他們思考問題比較淺,往往只是就事論事。這樣的話,整天忙於「救火」,經常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很多問題一再出現。這就是「系統思考缺乏症」之一的「只看現象,不看本質」。

要想解決這一問題,簡單來說,你需要增加思考的深度,也就是要深入思考。為此,你需要理解並運用認識世界的「冰山模型」,可以它作為參照,幫助你深入思考。

所謂「冰山模型」,也是借用冰山作為隱喻,用以闡述我們理解世界的不同層次。

首先,冰山浮在水面之上的是「事件」,也就是我們可以經歷、觀察的一個個活動、故事。如果我們只是關注事件,總是就事論事,那麼我們的思考層次就比較淺。

要想加深思考的層次,你需要把相關聯的事件聯繫起來,看到一個趨勢或模式。

舉個例子,

如果你在餐廳里聽到同事們在聊天,說研發部上個月走了2個人,業務部這個月也走了3個人……這就是一個個事件。只在這個層面上思考,那整天就只是「八卦」,完全浮於表面、疲於應付。

如果你把這些事件的共性,也就是公司各部門的離職率聯繫起來,就能看到一些趨勢或模式。比如,近幾個月,離職率越來越高。這就是一個趨勢或模式。據此,我們可以推測,也許下個月那個部門還會出現人員離職。

當然,僅僅做到這一步還不夠,因為這樣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此,我們需要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趨勢或模式?也就是說,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公司近幾個月離職率越來越高?

為此,你需要找出影響離職率的關鍵要素。比如,工資待遇、升職空間、主管的管理風格,以及企業文化、團隊士氣,等等。

但是,僅僅這樣是不夠的,因為對於複雜系統來說,因果相互影響非常複雜,這樣原因並不是簡單地線性地作用於那個結果,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也可能有不同層次。為了能夠有效地思考,你需要用新的方法,深入到冰山更深的一層:看到系統的結構。

為了更好地描述系統結構,我們需要藉助一些新的「語言」,比如《如何系統思考》一書中提到的環形思考或國際標準語言「因果迴路圖」,它們是以因果鏈的方式來表述關鍵變數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

比如說,員工離職會造成團隊士氣波動,這可能加劇人員離職的問題。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綜上所述,如果你能認清系統的結構,就可以做到了深入思考,也就把握住了系統的本質。因為系統就是由若干相互聯繫的實體構成的一個整體。

2. 我總是就事論事、疲於應付,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你需要藉助「環形思考」或「因果迴路圖」,實現動態思考,了解關鍵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繫

自工業革命以來,我們人類主流的思維模式被稱為「還原論」,也就是把一個大的問題拆分成小的部分,再將小的部分拆分為更細小的部件……之後,試圖通過修復或解決小的部件,來解決大的問題。

這種思維模式對於解決一些技術性問題或機械系統是有效的,也讓我們人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這一思維模式,對於解決社會系統問題,並不奏效。

因為對於一些複雜的社會系統而言,因與果之間並不是線性的,而是存在著非常眾多且微妙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與反饋迴路,甚至是互為因果。也就是說,因造成了果,而果又產生其他的影響,從而又作用於因。

文章開頭老張的例子就是如此。

因此,你需要能夠做到動態思考,不只是簡單、機械、線性地看問題。就像系統思考專家德內拉·梅多斯所講:在非線性的世界裡,不要用線性思考模式。

為了做到動態思考,我建議你藉助環形思考和因果迴路圖,來更好地闡述影響系統行為的關鍵變數及其相互作用關係。

如何從線性思考轉變到環形思考,總結為一個口訣:「四找」,可以很簡單地幫助大家實現這重轉變。

第一,找問題。找到你要分析或解決的複雜問題。

第二,找原因。列出造成這個問題的各種原因。

第三,找結果。列出這個問題造成的各種結果或影響。

第四,找迴路。看看在各個結果與原因之間,是否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與影響。

這樣,你就可以用更加系統友好的方式來思考,因為很多系統都是非線性的,因果互動。

3. 領導經常說我沒有大局觀,局限思考、本位主義

——你需要藉助「思考的羅盤」,實現全面思考,見樹又見林

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要有大局觀,要看到全局和整體,但是,實際上,我們很多人在思考問題時,仍然只是局限於本位。

在我看來,這無關境界或道德,而是與能力有關。局限思考,也是人類的思考天性之一。因為我們對本地信息掌握更多,就會建立起愈發強大的本地信念,而這會影響我們對全局信息的獲取,繼而弱化全局信念。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全面思考呢?

傳統上,人們會使用一些「利益相關者分析」工具,但是,這對於系統分析並不具有針對性。

《如何系統思考》提出了一種新的工具——「思考的羅盤」,可以讓我們做到全面思考,同時也能了解關鍵要素及其相互關聯。這也有助於我們做到全面思考、動態思考。

那麼,什麼是「思考的羅盤」呢?

所謂「思考的羅盤」,是借用航海的羅盤這一隱喻,輔助我們全面、動態地看待一個系統性問題。就像航海的羅盤一樣,有一個中心,分成若干個扇區和若干個同心圓。借用這一布局,我認為在面對複雜問題時,可以藉助「思考的羅盤」,來進行系統地分析。

具體來說,相對於環形思考,「思考的羅盤」使用步驟簡稱為「五找:

第一,找問題。把要分析的問題放到羅盤的中央。

第二,找實體。列出與這個問題相關的利益相關者,也就是一些可以施加影響或受到影響的玩家。把他們寫在羅盤的扇區上。

第三,找原因。分別站在每個實體的角度上來思考,他們的哪些關鍵要素造成或影響到這一問題,也就是他們可以施加的影響。把他們寫在羅盤的內圈。

第四,找結果。分別思考,這個問題會對這些實體造成哪些影響。把他們寫在羅盤的外圈。

第五,找迴路。看看在結果與原因之間是否存在直接或間接的相互影響,如果有,就把它們用箭頭連接起來。

從總體來看,「思考的羅盤」和「環形思考」操作步驟基本一致,只有第二步增加了「找實體」這一環節。

也可以把它和因果迴路圖結合起來使用。

對於企業家、創業者以及各級管理者來說,通過系統思考,可以掌握髮現成長引擎、睿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作為一種新語言,系統思考也有助於激發團隊智慧,創建學習型組織。

本文為「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原創,參考書籍《如何系統思考》,原書作者:邱昭良,整編:常識君。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47945659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管理的常識 的精彩文章:

如果你的夢想還站著的話,那麼沒有人能使你倒下

TAG:管理的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