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文人是怎麼爬到武將頭上去的?趙匡胤總結的教訓使宋朝變弱?

宋朝文人是怎麼爬到武將頭上去的?趙匡胤總結的教訓使宋朝變弱?

押沙龍

北宋政權建立起來後,趙匡胤總結最大的一條教訓就是:一支無法控制的軍隊比一支無能的軍隊更糟糕。所以趙匡胤上台以後就開始加強對軍隊的控制。當然,他的很多做法並不是自己的發明,後周的君主已經開始有意識這麼做了。從某個角度上說,趙匡胤是柴榮政策的繼承者。

宋朝文人是怎麼爬到武將頭上去的?趙匡胤總結的教訓使宋朝變弱?

《大駕鹵簿圖書》(局部),圖中共繪官兵5481人、車輦61乘、牲畜近3000隻、樂器1701件等

具體怎麼做呢?當然要削弱藩鎮。這個倒比較容易。五代後期,藩鎮的力量已經很弱了,沒什麼抵抗能力。

更重要的是對付禁軍。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有的讀者會誤以為這是去掉節度使們的兵權,其實恰恰相反,趙匡胤是把禁軍高級將領攆去當節度使,其中就包括他的一批把兄弟。趙匡胤這麼做是要把位高權重的人趕出禁軍,把禁軍將領們換成一批品級不高的新人,以方便他控制。但是這麼做還不夠,這只是一種權術,雖能取效於一時,但要想長治久安還得更改軍事制度。

於是,趙匡胤永久性的改變了禁軍制度。後周已經把禁軍核心拆分為侍衛司和殿前司,趙匡胤更進一步將侍衛司拆分為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這樣禁軍就割裂為不相統屬的三部分,二司就變成了「三衙」。這樣做趙匡胤還不放心,他進一步降低了三衙領導的品級。像殿前都點檢、侍衛司都指揮使這樣高級別的官職都空著不任命,三衙最高領導至多是從二品,甚至是四品官、五品官。所謂「位低則易使」,級別低了總是聽話些。

這樣就能讓趙匡胤放心么?還是不踏實,還要再分權。三衙里有好多高級將領,趙匡胤蓄意降低他們之間的權位差距,讓他們彼此牽制,總之是防範一元化領導,防止三衙長官翹尾巴。

宋朝文人是怎麼爬到武將頭上去的?趙匡胤總結的教訓使宋朝變弱?

北宋禁軍印信

但是光這樣就夠了么?終究三衙里是一幫子武將,有共同語言,碰到特殊情況說不定會勾結起來?趙匡胤又讓樞密院幫助三衙一起領導禁軍。樞密院的領導叫樞密使,基本由文官擔任。禁軍的領導權在樞密院和三衙之間做了分割。三衙有管理權,樞密院有調度權。按後來李綱的說法,就是「兵符出於密院,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制」。這個制度在後周時期已有苗頭,趙匡胤將其進一步固化,持續了整個宋朝。

這樣趙匡胤還是不太放心,趙匡胤武將出身,根據切身經驗意識到了一件事:如果一個將領長期帶領某支軍隊,那麼將士之間就會有某種感情聯繫,這對作戰當然有幫助,但也帶來造反的可能!

宋朝文人是怎麼爬到武將頭上去的?趙匡胤總結的教訓使宋朝變弱?

《宋太祖立像》軸,絹本設色,縱265.5厘米,橫127.8厘米,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所以趙匡胤推行了「更戍制」。按照慣例,禁軍也要到各地駐防,不可能都屯在首都吃閑飯。以前這些禁軍往往長期駐紮在當地。現在趙匡胤規定禁軍在一個地方駐紮不能超過三年,往往一兩年一換防。而且除了極個別例外,全體禁軍都要參加輪換,這樣一來,整個宋朝大地上布滿了頻繁換防的禁軍,像螞蟻搬家一樣來回跑。

司馬光誇獎這種制度,說它能讓士兵「均勞逸、知艱難、識戰鬥、習山川」。士兵可能確實藉機領略了祖國的大好風光,熟悉了不少山川,但問題是他們不太熟悉自己的將領。這樣當然也有好處,守邊大將手下的軍隊雖然不少,但一兩年一換,你怎麼培植個人勢力?你又怎麼可能帶著一群半熟臉去造反?

制度上的變革也需要文化上的配合。趙匡胤大力崇尚文化教育,反覆讓將軍們「多讀書」,以前被看不起的「毛錐子」們開始神氣活現,到了他弟弟趙光義的時代,這個趨勢更加明顯,文化人堅定地爬到了武將的頭上。五代時期的格局出現了大翻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在秦國當一天兵有多少錢?軍餉誘人,服完役還想接著干
崑山奧灶面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古時因為「不幹凈」反而聲名遠揚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