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醫話李辛:一個中醫眼中的精神健康——嗯,你這個就是更年期

醫話李辛:一個中醫眼中的精神健康——嗯,你這個就是更年期

最近過得有些消沉。

原因有很多:有些忙;總是在下雨;身邊缺少可以深入交流的精神夥伴。

可能,這些都不是主要的。

消沉有時也不是壞事。

消沉的時候,順手拿起一本書:楊絳的《走在人生邊上》。

2005年一月六日,我由醫院出院,回三里河寓所 。我是從醫院前門出來的 。如果由後門太平間出來,我就是「回家」了。

年紀不饒人 。我又老又病又忙 。我應該是最清閑的人,既不管家事,又沒人需我照顧 。可是老人小輩多,小輩又生小輩,好朋友的兒女又都成了小一輩的朋友。承他們經常關心,近在北京、遠在國外的,過年過節,總來看望我。我雖然閉門謝客,親近的戚友和許許多多小輩們,隨時可以衝進門來。他們來,我當然高興,但是我的消閑就保不住了。

至於病,與老年相關的就有多種,經常的是失眠、高血壓、右手腱鞘炎不能寫字等等 。

不能寫字可以用腦筋,可是血壓高了,失眠加劇,頭暈就不能用腦筋,也不敢用腦筋。怕中風,再加外來的干擾,都得對付。還得勞心 。

原來,還有「消閑」這一說,比我的「消沉」好。

坐下來編輯李辛老師的講座稿,當頭就問:每個人都會一直很快樂地活著嗎?

【編者按】

每個人都會一直都很快樂地活著嗎

有關精神抑鬱問題的探討,帶給我們很多新的思考。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此提出:我們每個人難道都會一直都很快樂的活著嗎?

我們都知道那個故事:

童話里,王子親了公主一下或是王子流了一滴眼淚,公主就醒了過來,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故事大多在這裡就結束了。王子和公主以後的生活如何?他們每天過得怎麼樣?

沒有再交待。

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又都有這樣的經驗:每個人都會有不高興的時候或者階段。

既然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階段,為什麼突然就有了「抑鬱症」這樣一個概念?

這的確是很奇怪的事情。

這樣想來,我們就會發現: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里,非常害怕「不高興的狀態」。而且認為:一個人某一段時間的不快樂,沒有力量去維持一個「正常」的生活,是不能被接受的。

在這樣的文化影響下,大家自然地認為:人就應該一直很得意、自信、積極努力……才是對的。

這個正常嗎?

這幾個思考帶給我們很多有趣的、不同的結論:

現在很多的疾病,其實是被我們創造出來的。換句話說,就像一條河流,被我們固化了,單獨取出一片並且放大,不讓它自然流動。

1997年前抑鬱症去哪兒了

?

我是1997年去讀研究生的,學心理學和心身醫學。在那之前,大學時候我就開始看心理學的書。那時候還沒有抑鬱症、焦慮症的診斷。我記得就兩種:

一種是神經衰弱。那會兒所有這些不高興的、想不開的,睡不著覺的,都叫神經衰弱。還有一種是,直接批評你意志不堅定,思想不積極……屬於思想問題。

神經衰弱那會兒的常用藥是兩種:谷維素,複合維生素B。

大概到八十年代,開始出現一個新的病名,叫更年期綜合症。在這之前,醫學詞典里或者教材里是沒有這個病名。

到了九十年代更年期綜合征開始「普遍」。

那會兒有好多中年婦女興沖沖地來問:大夫啊,我最近睡不好、頭暈健忘、心煩意亂、容易緊張激動、潮熱盜汗、月經失調……這是不是更年期呀?

大夫就說:「嗯,你這個就是更年期。」

她有很多很多問題,需要一個解釋。

丈夫的解釋讓她安心了。

有一件事令我印象很深。

大學三四年級實習的時候,有個病人急匆匆地向醫生說了一通,醫生斬釘截鐵地說:「沒事,你這個是更年期。」

病人一下子就舒緩了。

我們需要很多疾病被「明確診斷」的原因,是我們需要一個解釋。就像我們需要歸類,需要有序,需要路標和指路明燈……某些意義上來說,是我們的內心需要一個解釋。

至於這個解釋是否來自實相,很多人無力關心。

後來我讀西方心理學時,看到一位大家的觀點,很有意思。

他說:對於這些茫然無措的心靈來說,當有一個人告訴他,這個問題是所有人類都會有的時候,他就不再覺得自己是孤立的,也不再覺得自己是異端了。然後他就放心了。

再後來,到了九十年代末,我發現開始有「抑鬱症」、「焦慮症」了,但還不多。

1997年我讀心身醫學專業的時候,當時這個學科還非常冷門。到了2000年的時候,一些大學開始有心理學系了。再後來,報紙上大量出現心理學專有名稱時,中國的心理治療行業開始蓬勃發展,大量的藥物和大量專門針對性的課程隨之出現了。

我記得大概是2000年左右出現了一些新的病,比如說「抑鬱症」開始分型了:有產後抑鬱和老年抑鬱。

老年抑鬱,過去就叫作神經衰弱。那個時候還出現大量的小兒感覺統合不良的診斷,然後出現了很多屋子,小孩子可以在裡面爬,可以坐滑滑梯,說是專門針對這個問題的。

這個過程非常有意思。

這個有意思的過程提醒我們,要對生命當中的很多事觀察、覺察。

這樣就不會輕易地讓丈夫隨便開一些葯給你們吃了。

李辛

中醫師,心身醫學碩士。

師承國家級名老中醫宋祚民先生。

現任上海自道精舍、杭州天首達腦科學研究所 顧問,瑞士自然醫學工作者協會(ASCA SWISS)繼續教育講師。

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the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瑞士,2013)

《兒童健康講記:一個中醫眼中的兒童健康、心理與教育》(立品圖書,2015)

王崇

外層介紹:上海《新聞晨報》記者,家庭治療師。過去7年,只做了一件事,在晨報開設兒童教育及成人心理專欄。去年底嘗試開設公眾號「平凡人王崇和她的朋友們」。希望通過公眾號介紹更多有趣的,有獨特想法的人,共度短暫人生。

內層介紹:內向、害羞、坦誠。相信真理存在。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平凡人王崇和她的朋友們。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編輯整理:致中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致中文化 的精彩文章:

師說南懷瑾:不要亂搞古代房中術的「采陰補陽、采陽補陰」,真正的採補不是這樣!
尋根大年初一到十五的禁忌大全,不知道就虧大了!

TAG:致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