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振民:「家鄉的土地給了我無限靈感」

趙振民:「家鄉的土地給了我無限靈感」

入圍理由

創辦了「攝匯視覺」公眾號,推送盤錦自然人文等圖片千餘張;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發表的《它為半個中國鋪上了紅地毯》(鹽地鹼蓬)、《最後的蘆葦刀客》(盤錦割葦人)、《盤錦二界溝排船》等圖片被多家網站和公眾號轉發;《紅海灘組照》參加韓國江原道國際攝影作品展、《濕地之眼》在深圳攝影展展出;策展了(絲路新象)盤錦中國、烏克蘭攝影藝術交流展和(異域明眸)亞洲藝術博覽會國際藝術家盤錦行攝影作品展,國內外20多家網路媒體做了報道;《工業自然和諧》獲得新華社中國圖片社主辦的「中國夢·中國故事(2012-2017)」首屆中國圖片大賽典藏銀獎。

趙振民(左一)介紹自己的作品

「家鄉對我來說,就兩個字——熱愛。這塊厚重的土地給了我無限的靈感和源泉。」 作為土生土長的盤錦人,作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攝影家協會理事,遼寧省攝影藝術家協會副主席,63歲的趙振民對這塊「濕地」有說不完的感情。與相機結緣近40年的他,以攝影為載體,通過拍攝各種地域特色的題材來記錄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和日新月異的變化。

回憶起第一次攝影作品獲獎時,趙振民告訴記者,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拍下停靠在當年盤山大橋下面的近百艘漁船,照片獲得遼寧省攝影類獎項,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從此他開始了有目的性地尋找拍攝題材。因為在遼河油田工作,趙振民拍攝最多的就是油田題材,同時展開古漁雁文化、割葦人等題材拍攝,這一拍,就是二十多年。

趙振民作品

為深入每一個群體,趙振民利用業餘時間穿梭在盤錦的每個角落,有時一呆就是好幾天。無論是井噴現場還是跟隨漁民出海遇到風浪,他都沒有被困難所打倒。趙振民說:「其實現在想想那時候也挺後怕的,但當時真的就沒想那麼多。做事情哪有一帆風順的,我既然認準了這條路,就得堅持。我相信只要用心並持之以恆,肯定能為這座城市,為家鄉留下點財富。」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拍攝眾多題材後,趙振民體會到,最令人感動的還是身邊的故事、身邊的人,通過他們點滴的記錄看到了家鄉的不斷發展。多年來,拍攝二界溝古漁雁文化時,相機中的船也從最初的木船逐步發展為大船,古老的捕魚方式逐漸被現代化機械取代,拍攝割葦人時,葦客們手中的工具逐步從鐮刀升級為機械化收割機,每一處變化都體現著盤錦工業和農業的進步與發展。

趙振民(左一)與攝影家交流

通過拍攝《濕地之眼》《濕地葦客》《古漁雁村紀事》等作品,趙振民為家鄉擁有眾多文化寶藏和奇特風景感到自豪,作為其中的記錄者和見證者,他常用「幸福」來形容。趙振民告訴記者,無論是參加韓國江原道國際攝影展時,當地攝影家看到紅海灘奇觀的驚訝和讚賞,還是《國家地理雜誌》大篇幅刊登自己的作品,新華社客戶端多次轉發他的作品,作為家鄉的推介者,他感到十分驕傲。

未來,趙振民重新給自己設定了拍攝方向,今後要多拍攝盤錦的新風貌、新變化,並把以前的題材整理、收尾,希望把個人展覽開到國外,讓更多的外國友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魅力與活力。

入圍感言

趙振民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盤錦人,我為傳播家鄉的美、記錄家鄉的情而感到自豪。這不僅是一個愛好,更是我一直追求的事業。這次能夠入圍「傳播盤錦故事好市民」,我感到很榮幸,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也和我一樣做著相同的事情。

攝影其實就屬於記錄器,留住當時瞬間。我能做的就是把它們傳播給更多市民,讓大家一起去見證家鄉的發展。我還會繼續堅持下去,利用好手中的相機,詮釋盤錦的美。通過創辦的「攝匯視覺」微信公眾號,更好地宣傳盤錦的地域文化。

文字:邵思雨

編輯:常亮

盤錦日報新聞熱線 2824157

遼河晚報新聞熱線 281200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盤錦日報社 的精彩文章:

亞、非、拉等多個國家的30名留學生,一起來盤錦感受濃濃年味

TAG:盤錦日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