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名老中醫李晏玲典型醫案

名老中醫李晏玲典型醫案

(一) 醫家傳記

李晏玲,女,生於1934年,卒於1998年,河南中醫學院教授,中西醫結合專家,第二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導師。

完成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課題等多項研究,研製成小兒熱速清口服液、小兒瀉速停沖劑准字型大小新葯兩種,健字型大小新葯一種,保健食品四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及優秀新產品一、二、三等獎8項,廳局級一、二、三等獎16項。主持四個省部級和兩個廳級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著書十二部。

生前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等職。

繼承人:朱珊,侯江紅。

(二) 學術特色

李氏從事中西醫結合兒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三十餘年,對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腎病綜合征、腦發育不全等疑難病有較深造詣。李氏臨證時運用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方法和手段對疾病進行判斷和治療,強調辨證論治的同時重視病證結合,根據經驗創製了腎病湯等新方新葯。善用話血化瘀法治療小兒肺炎、急性腎炎、功能性腹痛、血管神經性頭痛、新生兒溶血症、新生兒硬腫症等疾病;善用下法治療小兒頑固性高熱、頑固性咳嗽、反覆性口瘡、鼻衄及腹痛等病症。

(三) 經驗良方

1.退熱靈

【組成】犀角(水牛角代替)3g、黃連6g、梔子6g、滑石6g

上藥共研細面,過細籮。用法為6個月以下,每次0.15-0.3g,日3次;6個月~1歲,每次0.3~0.5g,日3次;1~3歲,每次0.5~0.9g,日3次;3~6歲,每次0.6-1.2g,日3次;6~12歲,每次1.5g,日3次。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小兒發燒。

【注意事項】因小兒脾常不足,使用本方時應中病即止,爾後用健脾消食之品調之,以促進機體的防禦機能,提高抗病能力。

2.小兒瀉速停沖劑

【組成】党參90g、白朮90g、炮姜30g、肉豆蔻60g、訶子肉60g、赤石脂90g、白芍90g、甘草30g

上藥研末備用。服法為6個月以下,每次0.15~0.3g,日3次;6個月~1歲,每次0.3-0.5g,日3次;1~3歲,每次0.5~0.9g,日3次;3~6歲,每次0.6~1.2g,日3次;6~12歲,每次1.5g,日3次。

【功效】健脾止瀉,溫陽滋腎。

【主治】小兒瀉泄。

3.腎病湯

【組成】黃芪30g、党參12g、石韋15g、白茅根15g、玉米須15g、川芎12g

【功效】益氣利濕,活血化瘀。

【主治】小兒水腫。

4.鎮咳飲

【組成】荊芥8g、蘇葉8g、桔梗8g、半夏6g、百部6g、黃芩8g、紫菀8g、白前8g、生大黃3g、枳殼8g、款冬花8g生甘草6g

服用方法:每劑葯先用涼水浸泡1~2小時,然後武火煎煮,自煎開五分鐘後,將藥液濾出,再加涼水適量,同法煎煮第二遍,兩遍藥液合二為一,分次溫服,每日至少3次。該葯不宜煎煮時間太久,以煮佛五分鐘為宜;在煎煮前需要對干葯進行充分的浸泡,以利於有效成分的浸出;溫服;遵守少量多服的原則。

【功效】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兼清內熱。

【主治】外寒內熱型外感咳嗽。

【加減】咳嗽較甚者加白芥子3g,馬兜鈴8g;咳嗽伴喉鳴者加桔梗10g;痰多者加白芥子3g,蘇子6g,白果6g;舌苔白膩厚者加檳榔6g,萊菔子5g,改枳殼為厚朴6g;伴低熱者加青蒿8g,柴胡8g;大便稀溏者減生大黃,加生山藥10g。

(四) 典型醫案

1.發熱案

張某,男,3歲,1965年12月30日初診。

患兒家屬代訴近5天來發熱、噁心、嘔吐,非噴射式,嘔吐物為白色黏條,大便每日3次,稀便,曾在某醫院診治,服用和肌注多種藥物不見好轉,故來診。體溫39.6℃,神志清楚,發育正常,營養中等,舌質紅,苔白膩,咽部充血,扁桃體輕度腫大,無分泌物附著,心肺無異常,指紋色紫,此乃感受外邪入里化熱。治宜清熱,瀉火,涼血。藥用退熱靈0.9g,日3次。

12月31日複診,服藥後已不發熱,體溫36.5℃,舌質淡紅,苔薄白,指紋隱約,咽腔充血較昨日減輕,扁桃體已縮小,但精神欠佳,食欲不振,此乃熱邪傷正之故,故予健脾消食葯調理之。以後隨訪,服上藥後痊癒。

按語:本案患兒發熱屬外邪入里入熱,兼灼血絡之證,治宣清熱瀉火涼血之法。方用退熱靈治之,方中犀角(水牛角)咸寒,入心、肝、胃經,清心安神,涼血止血,瀉火解毒。實驗研究本品靜脈注射可使因大腸桿菌所致發熱的家兔體溫恢復正常。黃連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梔子苦寒,入心、肝、肺、胃經,瀉火除煩,清熱涼血解毒;滑石味甘淡性寒,入胃、膀胱經,清解暑熱,四葯合用,共奏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患兒既有熱邪傷正損脾之象,苦寒之品理當中病即止,爾後酌用健脾消食之品調理善後,方可萬全。

2.水腫(難治性腎病綜合征)案

王某,男,12歲。1994年10月7日初診。

患兒全身浮腫時輕時重已一年半。患兒病前常患扁桃體發炎,頭部生小疥瘡。1993年4月出現眼瞼浮腫,繼之全身浮腫,經當地醫院診為「腎炎」住院,用青黴素、強的松等藥物治療,癥狀消失後出院。不久後又複發,如此反覆三次,近半年來浮腫逐漸加重。體檢提示為面部及全身浮腫,頭部有幾處小瘡疤,扁桃體中度腫大,心肺(-),腹部膨隆,腹水征(+),陰囊及兩下肢浮腫,體溫、血壓正常,脈緩,舌尖紅,蒼白膩。實驗室檢查,尿常規提示為蛋白(+++),白細胞(+++),紅細胞(++);血常規提示為白細胞20.1x109/L,中性粒細胞0.88,淋巴細胞0.12。血漿總蛋白40g/L,白蛋白16g/L,球蛋白20g/L,總膽固醇21mmol/L,尿素氮18.6mmol/L。診斷為難治性腎病綜合症。入院後即用激素、環磷醯胺及腎病湯聯合治療,2周後浮腫消退,食慾好轉;2個月後於12月10日尿蛋白轉陰,各項檢查正常,強的松按常規減量,停用環磷醯胺,中藥改為基本方,繼續服用6個月,至1995年7月停葯,至今已5年余,未再複發。

按語: 難治性腎病綜合征屬中醫「水腫」範疇,一般以脾氣虛弱,脾腎陽虛,肝腎陰虛為多見。但由於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且脾常不足,所以臨床上常表現為寒熱錯雜、虛實夾雜的現象。故立法除重用黃芪補氣以治其本之外,還加用活血利水之品治其標。因本病發熱機理複雜,病程冗長,臨床上多採用中西藥結合治療,以迅速控制病情,爾後單用中藥調理以防複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會飛的北極熊 的精彩文章:

「土茯苓」能治這些病,一定不能忽視
穹頂之下,這道防霧霾的屏障你值得擁有!

TAG:會飛的北極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