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物重器頻「出海」:探索文化交流的廣度與深度

文物重器頻「出海」:探索文化交流的廣度與深度

2月24日,敦煌研究院主辦的敦煌石窟藝術展在義大利威尼斯揭幕,紀錄片《記憶迷城-敦煌和威尼斯》同期發布。2月26日,「吉金鑒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開幕,來自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和大都會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們集體亮相。

兩場同期舉行的展覽都有著極高的規格以及多樣的策展形式。文物重器的頻繁「出海」,也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標誌。

敦煌藝術「走出去」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世界文化遺產。同批被列入的還有義大利水城威尼斯。2月24日,敦煌文化展覽「絲路明珠」在威尼斯Ca" Foscari大學展覽空間揭幕,當日,義大利總統塞爾吉奧·馬塔雷拉(Sergio Mattarella)參觀了展覽。

據Ca" Foscari大學官方新聞,在展覽揭幕儀式上,Ca" Foscari大學校長邁克爾·布格里斯(Michele Bugliesi)介紹了敦煌與威尼斯兩座城市的淵源:「威尼斯被稱為『亞得里亞海上的明珠』,而敦煌則被稱為沙漠之都,是戈壁中的明珠。威尼斯因其水路通達而成為了歐洲重要的商業中心,而敦煌則因其地處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也是中國古代的商業重鎮。威尼斯是旅行家馬可·波羅的出生地,而敦煌則是他旅行路上的必經之地。」

本次展覽由敦煌研究院、威尼斯Ca" Foscari大學和敦煌文化弘揚基金會聯合舉辦,由義大利文化遺產、活動及旅遊部(MIBACT)和威尼斯市政府共同資助。

據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介紹:「本次展覽由80件臨摹壁畫、雕塑作品及實物模型構成,期間還將陸續舉辦《絲路味道:中意手工麵食文化交流》、敦煌文化高峰論壇、中國年推介、敦煌藝術活化劇場《慶元宵》等大型活動。」

據敦煌研究院消息,展覽現場提供了多種數字化手段,對敦煌的歷史風貌進行重現,通過七個章節主題的展覽,表現了敦煌在公元4世紀至公元14世紀這1000年間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風格特徵。通過壁畫和雕塑,介紹了敦煌壁畫中展現出歷史、宗教、社會生活及藝術發展的方方面面。而在展覽的最後一個章節,則記錄了敦煌研究院自1944年成立以來,對敦煌持之以恆的保護、探索和修復。

在展覽開幕現場,王旭東表示:「敦煌壁畫和彩塑中既融匯了佛教尊像畫、故事畫的內容,又受到中國傳統建築和藝術風格的影響。這一方面反映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歷程,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古代中國希望『走出去』,了解外面世界的願景。」

青銅重器首次海外之旅

想要「走出去」交流的不只敦煌藝術。作為最著名的「出海」文物之一,敦煌藝術早已被海外觀眾熟知,而2月26日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展出的青銅器對海外受眾而言則略顯陌生。華爾街日報在一篇報道中向讀者介紹了青銅器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青銅禮器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他們代表著中國的『天命』觀念,對統治者而言,青銅器意味著王權的合法性。」在詳細介紹了不同類型的青銅器後,華爾街日報補充表示,有不少展品是首次離開中國國境,前往海外展出。

據上海博物館消息,本次展覽共有180件作品,展覽主要分五個部分,首先集中介紹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顏色、造型、組合特徵,並設專室凸顯「禮器」概念;而後分別以宋徽宗、清乾隆帝對青銅器的收藏、著錄為代表,展示宋代、清代皇室藏古及仿古行為,以及由皇室引領的收藏文化;再延及清代文人收藏,以及當代對青銅文化的回望。

其中,上海博物館提供了30件館藏青銅器珍品,包括2010年斥巨資從海外購回的商代晚期青銅器小臣系卣。這也是自2010年起,該文物的首次海外之旅。北京故宮博物院借展了被稱為「天下第一鬲」的師趛鬲,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則帶來了鎮館之寶,保存完整、精美絕倫的全套西周祭祀禮器「柉禁組器」。另有一部分展品借展自美國部分私人收藏。

西方受眾加深認知

這場重量級青銅器展覽的主要策展人是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管汪濤教授。在接受《芝加哥論壇報》採訪時,汪濤表示:「本次展覽不僅要介紹中國的青銅時代特徵,也希望向觀眾展示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中,各朝各代的皇帝及知識分子對青銅器收藏的痴迷,以及青銅器藝術對中國古代藝術的重要影響。」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是美國第二大博物館,其亞洲藝術展區及相關研究歷史悠久。據《芝加哥論壇報》報道,該博物館將會在接下來幾年中大幅擴充亞洲藝術的研究和展覽規模。「本次與中國國內主要博物館的合作,對我們而言更像是一種聲明。」汪濤教授表示,「我們希望讓芝加哥成為研究亞洲藝術的中心之一。」

談到本次的青銅器展覽,汪濤表示:「西方受眾對中國藝術的最普遍認知是瓷器,其次是中國繪畫,而本次展覽中,芝加哥則有機會體驗一種更古老的中國藝術——青銅器。」

汪濤為本次展覽撰寫了介紹辭。在文稿中,他向西方受眾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祭祀天地和祖先的文化,對比了這種祭祀形式與西方宗教的差異。同時介紹了12世紀以來,青銅器對學者和藝術家的啟迪。「對於學者而言,青銅器不是權力的象徵,而是考證和研究歷史的重要物證;而對藝術家來說,青銅器則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

汪濤引用了蘇軾的物我觀「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 來總結本次策展。他把欣賞和研究青銅器的過程稱之為「閱讀」,希望西方受眾能在參觀時感受一件文物在歷史不同時期,使用、呈現、研究和收藏的鮮活狀態。(編輯 董明潔 許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1世紀經濟報道 的精彩文章:

北極游持續升溫 環保可持續成挑戰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美國不斷滑向貿易保護主義 中美需有效溝通減少形勢誤判

TAG: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