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起底舌尖3牛華麻辣燙:歷史超百年、八婆是男人、背後也有心酸

起底舌尖3牛華麻辣燙:歷史超百年、八婆是男人、背後也有心酸

舌尖3播出後,很多外地「好吃嘴」們跟著「舌尖3」的腳步,來到牛華鎮品味麻辣燙的美味,大家紛紛發出這樣的感嘆:「吃在四川,味在樂山」一點不假。

一代掌門「八婆」居然是個男人

說起這家牛華八婆麻辣燙,很多資深吃貨都是耳熟能詳的,畢竟這家味道30年如一日的店,在創始人「八婆」的勤懇打理下,早已成為樂山牛華鎮的一個打卡地標。一到節假日,各路吃貨紛沓而至,川A、渝A的牌照經常會把店門口圍得水泄不通,只有30桌的鋪子,周末最高峰可以翻台8次。而每每從中午就開始排隊的景象,和直至深夜還飄蕩在店鋪附近香濃的湯底味道,也不斷吸引著一波又一波慕名而來的好吃嘴們。

老闆八婆原名張永貴,在家排行老八,但其實他是個響噹噹的爺們,早年間因為生活艱苦,父母「八婆八婆」地喊著,就是圖個順利帶大的意頭。

張老爺子和妻子周慶飛是牛華麻辣燙最早的創業者之一,那二年生的麻辣燙有人笑稱是「八十年代街邊站,電杆腳下燙串串,一口砂鍋幾樣菜,一盤干碟大家蘸。」

誰也沒想到從3張桌子幾個葷菜起手的他們,能1毛錢一串的賣起來,把這生意做到如今鎮上最大、生意最紅火的一家。

2月24日,五通橋區牛華鎮新民街,一家店鋪外懸掛的「八婆麻辣燙、舌尖上的中國3隆重推薦」的橫幅格外顯眼,這裡便是牛華「八婆」麻辣燙總店。

10多名店員正在忙著切菜、串菜,大批慕名而來的食客一邊拍照留念,一邊爭相從冰櫃內把各色菜品搬到桌子上,等待開飯。

不到12點,30多張桌子已經全部坐滿,後來的顧客只有拿號排隊等候。成都市民扶婆婆說,她和家人是看到《舌尖上的中國3》播出後,23日下午專程來到牛華鎮吃麻辣燙的。

「當天下午5點半排到我們已經是39號了,結果發現牛肉沒了,非常遺憾。」不甘心的扶婆婆一家決心等到24日中午,一定要吃到心儀已久的麻辣燙再離開樂山。「味道麻辣鮮香,有特色。」扶婆婆邊吃邊心滿意足地說。

而「八婆」麻辣燙店主張永貴和妻子周慶飛一直在人群中穿梭,忙個不停。周大姐啞著嗓子說,自從《舌尖上的中國3》播出後,很多省、市媒體前去採訪,店裡的顧客也翻了倍,供不應求。為了不讓遠道而來的顧客失望而歸,他們每天都要忙到凌晨兩三點才睡覺。

從葷素一角到聲名遠揚

回想起做麻辣燙的經歷,張永貴說,這還要從女兒出生後說起:「當時家裡十分貧困,2角錢的麵粉都買不起。」當張永貴看到路邊攤有人賣麻辣燙時,為了生計,他有了開店賣麻辣燙的想法。

1988年,他開了一家小店,從一張桌子到三張桌子,葷素都只要1角錢,物美價廉,人們紛紛前來品嘗,生意特別好。1992年,樂山本地媒體前往牛華鎮採訪張永貴。

「當時我們連店招都沒有,覺得不方便宣傳,所以臨時以我的名字掛了個招牌,取名『八婆』麻辣燙,一直沿用到今天。」張永貴說,他當時是樂山最早開店賣麻辣燙的,後來不少人見他店裡生意不錯,便紛紛效仿,牛華鎮的麻辣燙開始出現在大街小巷,並且聲名遠揚。

上百種菜品精益求精不斷改良

轉眼30年過去了,張永貴自己買下店面,並擴大到上百個平方米,菜品也由之前的10餘種到如今的上百種。

兩年前,張永貴夫婦將鋪面交給女兒張愛佳和女婿代克勤打理,張永貴和妻子也沒閑著,買菜選菜的工作依然要親自承擔。

談到被《舌尖上的中國3》欄目組選中的秘訣,張永貴說,菜品、底料、蘸水,每個環節都必須精益求精。

首先是選菜,都是自己和老伴每天早晨6點,去菜市場選購新鮮的時令菜品,尤其是牛肉,要特別嫩滑;其次是炒底料,20多種調味料混合,火候一定要把握好;三是蘸碟,根據顧客的反饋,不斷改良,統一調配、保證味道。

「去年夏天,來了幾位年輕人採訪,拍了七八天,連我們用的竹籤取材都拍進去了。」代克勤告訴記者,起初他們並不知道是在拍攝《舌尖上的中國3》,直到前幾天播出後,才發現自己火了。

隨著食客不斷增多,當地交警部門幫忙做了路線圖,引導食客安全停車。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都過來幫忙串菜,可還是搞不贏。

不二代掌門放下手術刀換菜刀

去年底,老兩口把生意交給了女兒張愛佳和女婿代克勤,也就是如今的2代掌門人。說來這位代克勤原本是廣州的一名外科醫生,為了愛情回到小鎮,岳母對他就只提了一個要求——賣麻辣燙。

於是他放下手術刀,拿起切菜刀,認認真真地把老丈人毫無保留教他的本事學到了手。

麻辣燙起源之談

大概是出於醫學院背景的嚴謹,小代老闆講起了「麻辣燙」比較深得史學專家認可的起源,據說起源於樂山岷江河畔牛華鎮的一道民間美食,其歷史已超百年。

根據蜀國《華陽志》記載,牛華鎮歷史上以井鹽開採生產遐邇聞名,初期因需要餵養大量的黃牛來拉天車,在繁重的勞作中不時有病倒的病牛,或有不能承受繁重勞動的老牛,鹽商老闆就宰殺來慰勞鹽工。

GIF

為不影響工時,工人們往往都在鹽鍋旁撐起湯鍋熬煮牛肉牛雜,為方便食用,有工人就用鹽場的竹籤把牛肉、牛雜串起來,各自放到油湯鍋里燙著吃,此為最早的牛華麻辣燙食用雛形。

後來,便有工人開始往牛肉牛雜里拌入調料,也有往湯鍋里加入鹵料,用竹籤串起牛肉牛雜甚至蔬菜等食物,味道鮮美而大受歡迎,牛華麻辣燙也逐漸流傳至民間。

再往後,就有腦子靈活又大膽的人,率先在牛華街頭擺起串串湯鍋,並把這獨具特色的「又麻」、「又辣」、「又滾燙」的「串串湯鍋」更名成了「牛華麻辣燙」,最終成為全國吃貨都喜愛的大貨!

至於節目播出後網路上關於串串香和麻辣燙的爭執,小代老闆說:「2者在類別上區別不大,只不過麻辣燙的名字更久遠一些,串串香是近十來年的叫法。」

「口味上,串串香鍋底燥熱重油,麻辣燙鍋底清爽一些;而蘸碟方面,串串香以火鍋油碟為主,作用是涮去多餘的紅油和辣味,麻辣燙蘸碟調料豐富,蘸的過程是對串串味道的二次加工。」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總導演劉鴻彥曾說,「愛是最好的調味品,食物的背後永遠站著人。」而這一集的導演黃鶴給予串串的點評是,「食物上的演進,有四川人的用心。小小的竹籤,把每一天都有滋有味地穿在一起,串起了人與人之間的情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食歐尼 的精彩文章:

TAG:美食歐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