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西漢八銖「半兩」青石質錢範

西漢八銖「半兩」青石質錢範

圖1 西漢八銖半兩石錢範 國家一級文物 南陽博物館藏

圖2 新莽「大泉五十」銅母範 國家一級文物 南陽博物館藏

1963年9月,南陽市城區東關外小庄村出土陰文「半兩」青石質錢範。石錢範為長方形圭首(圖1),石色青灰,背長23.7厘米,寬10.7厘米,面長22.3厘米,寬9.7厘米;左右對稱、上下豎排列12枚錢模,每枚錢模直徑2.7厘米,穿徑0.9厘米;澆口寬2.9厘米,厚2厘米。范面頂部正中有漏斗狀澆口,下與主槽相連,主槽通錢模。背范為喇叭口,通長22.1厘米,寬9.9厘米,厚1.5厘米。范型精緻,鐫刻極為工整,錢文高挺有勁,筆畫粗細均勻。書體筆畫方折,「半」字上下兩橫等齊,「兩」字上橫較短,有秦錢筆意。范型為直流分鑄工藝,錢文風格與錢徑合於漢初仿秦新鑄「八銖」錢,為西漢早期遺規。

錢範是鑄造金屬貨幣的范模。錢範的材質可分為泥質、石質、銅質、鐵質四種。其中,有關石錢範的最早記錄是道光年間山東出土的先秦「鎰六化」范(現藏山東省博物館)。《漢書·食貨志》:「漢興,以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因形如榆莢,故稱「莢錢」。

漢初石質錢範製作省費,百姓鑄幣資本少,故採用石質。八銖「半兩」青石質錢範系呂氏二年(前186)所制,由於使用時間極短,出土甚少。《漢書·高後紀》:「二年秋七月,行八銖錢。」顏注引應劭語:「本秦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即八銖也。漢以其太重,更鑄莢錢;民患其太輕,至此復行八銖錢範。」按高後時八銖半兩錢錢文字體扁平而短,已隸化;錢體較薄,徑2.7—3厘米,重4.8—5.3克。南朝梁顧烜《錢譜》云:「高後時,既患莢錢之輕,又苦秦錢之重,故更鑄八銖錢,按文曰『半兩』,重八銖。」時限應在高後二年以後至漢文帝五年(前175)鑄「四銖」錢以前。據《中國古代貨幣通考》載,陝西西安出土的1件圓形八銖錢石質范,陰文,內有八銖錢1枚,無流,為單銖制。

《史記·貨殖列傳》載:「南陽西通武關、鄖關,東南受江、漢、淮。宛亦一都會也。」「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鐵冶為業。秦伐魏,遷孔氏南陽。大鼓鑄,規陂池,連車騎,游諸侯,因通商賈之利。家致富數千金,故南陽行賈盡法孔氏之雍容。」戰國時期南陽工商業發達,「韓卒之劍戟皆出於鄧師」。司馬貞索隱:「鄧國有工鑄劍,而師名焉。」南陽宛地冶鑄的生產工具曾在新疆出土;陝西永壽縣出土有南陽郡鑄「陽二」銘文鐵鍤,長安城內出土有「南陽工官」銘銅弩機。文物工作者先後在南陽發現漢代鑄錢遺址、作坊30多處,出土有西漢八銖半兩、五銖、大布黃千、契刀五百、大泉五十(圖2)、貨泉、布泉等石、陶、銅母範數百塊,所見錢範數量之多,分布地區之廣,除長安之外他郡所不及,可見南陽郡以宛城為中心乃全國最重要的鑄錢基地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洞藏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殺150000人無法反貪,雍正僅用3招,永不敢貪

TAG:收藏洞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