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不顧大局發動夷陵之戰,諸葛亮為什麼不勸阻?真相其實不簡單

劉備不顧大局發動夷陵之戰,諸葛亮為什麼不勸阻?真相其實不簡單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231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公元219年,劉備拿下漢中,並自立為了漢中王,與此同時,與他恩若兄弟的關羽,被拜為了前將軍,擁有了假節鉞的權力。看劉備麾下其他大將,在巴蜀地區立下了如此多的功勞,剛而自矜的關羽,自然不願落後,於是他發動了襄樊之戰,圍曹仁、降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可是好景不長,曹魏與東吳聯合在了一起,他在兵敗之後,最終敗走敗城,遭遇擒殺。對此事,劉備非常悲憤,終於在兩年之後,發動了夷陵之戰,誓要伐吳,為關羽報仇。

面對劉備此舉,很多人提出了反對,例如趙雲等,他們紛紛勸說劉備,要以大局為重,繼續聯吳抗曹,劉備沒有聽取這些人的建議。很多人在潛意識中認為,自未出山起,便主張東聯孫權,共抗曹操的諸葛亮,也是其中的一員。然而,如果我們細讀史料,就會發現,諸葛亮並沒有勸阻過劉備,僅是在夷陵之敗後,感慨道:「如果法正還活著,或許能夠勸阻這場戰爭,就算阻止不了,也應該不會讓主公敗得這麼慘。」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勸阻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不奪回荊州地盤,隆中對無法實現

現在,每每提起諸葛亮,大家便會忍不住贊道「功蓋三國分」,然而我們下意識的忽略掉的是,三分天下從來不是諸葛亮的最終目標,他在隆中對中的構想是,在三分天下之後,聯合東吳一起北伐,興復漢室,並提到要從荊州和漢中,兵分兩路北定中原。關羽被東吳擒殺之後,劉備勢力完全被清出了荊州,這一構想宣告破滅。從這個角度考慮,諸葛亮是不反對伐吳的。

二、此戰的意義,在於穩定蜀漢的內部局勢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雖然打著為關羽報仇的名義,但是目的並不純粹,他發動這一戰,還有奪回荊州,並穩定內部局勢的目標。奪回荊州的目的,我們在上一點中已經提到,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穩定內部局勢是怎麼回事。眾所周知,劉備入主益州之後,他的勢力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原本屬於他的荊州派,另一部分則是益州派。在最初的時候,他與諸葛亮一直堅持打壓益州派。可是在荊州淪陷之後,局面就有些尷尬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東吳必須打。

除此之外,為了收服人心,劉備也必須打這一仗,畢竟關羽與他情同兄弟,幾乎是他陣營中,資歷最老的元老。如果在關羽被擒殺之後,他還能夠「以大局為重」,與東吳聯合,那將會有多少人寒心呢?出於這一點考慮,劉備必須伐吳,諸葛亮不能勸阻,也無力勸阻。

三、開戰之前,蜀漢勝面較大

當然了,如果這一戰,蜀漢失敗的可能性過大,生性謹慎的諸葛亮不可能不勸,畢竟比起讓蜀漢發展壯大,他更在乎保住蜀漢的根基。可是當時蜀漢實力還算強盛,能夠動用的兵馬不少,而東吳卻剛剛折損了大將呂蒙、甘寧等人,陸遜則還沒有嶄露頭角。劉備率兵親征,看起來勝率極大,所以諸葛亮不會勸阻。甚至還是支持者,不過,因為後方錢糧的需要,所以才必須坐鎮成都,為劉備足兵足糧。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並非是被仇恨沖昏了頭腦之後,不顧大局的決定,相反,他此舉正是為了顧全大局,這等情況下,諸葛亮不會勸阻,也攔不住,所以他索性不勸。再說了,在戰爭結束之前,估計諸葛亮也沒有預料到,劉備會敗得這樣慘。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為什麼先說益州是天府之國,後又說益州疲弊?原因很簡單
此人是劉璋麾下猛將,能開硬弓,擅使大刀,卻被張飛用計謀活捉了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