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氣韻生動魚化龍

氣韻生動魚化龍

此壺體量較大,約有700CC。壺高約10厘米,長約20厘米。

老紅泥摶制,泥色棕紅,明針極好,非常討喜。

此壺通身作海水波浪紋,線條流利,簡潔明快。壺身一側浮雕鯉魚在海浪中吐珠,另一側海浪中伸出一龍首,張口睜目,聳耳伸須,龍口吐出一顆寶珠,神韻生動。壺蓋上也是一片海浪,壺鈕為雲紋,蓋上龍首為立體,龍首及舌均能自由活動,伸縮自如,妙造天然。配以龍尾執柄,渾然一體,法度嚴謹。

葉金山,民國制壺好手,傳器較少,尤善制魚化龍壺。

據徐秀棠《我記憶中的紫砂藝人》:「葉金山成立合作社前在吉三大家做坯,是當時較為年輕的紫砂藝人。他非常愛清潔,有個性,行動緩慢。他所製品種單一,主要是「魚化龍」,全手工製作,利落乾淨。他製作魚化龍的過程及手法動作至今在我腦海里留有深刻印象。」

集幾十年之功力,專攻一器,想不精彩亦難。從此器來看,收放自如,一氣呵成,是魚化龍中的一件可圈點之作。

徐秀棠《中國紫砂》最後的感謝名單里就有葉金山。徐寫此書時,葉仍然健在,還為其著作題字。

魚化龍就是傳統花器中的經典壺型之一,寓意為魚躍龍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傳說魚化龍實則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可以龍魚互變。在史前半坡仰韶文化那時代,據資料記載,那時候就有很多的族會把魚作為他們崇拜的神,有很多資料也詳細記載了史前魚圖騰的圖案然而在最開始有圖騰是並不是以紫砂茶壺的形式出現的,最早是畫的,然後慢慢演變成雕刻,用木頭雕刻出來,隨著人類的發展,慢慢的出現了金雕、銀雕、玉雕,越來越顯得尊貴,有的甚至價值連城。

西漢劉向所撰《說苑》,是根據皇家藏書和民間圖籍,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其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文字。

古民謠《長安謠》中說「東海大魚化為龍」。

民間廣為流傳的鯉魚跳龍門的說法,也是魚化龍的一個版本。

魚化為龍,在古代寓意為金榜題名。《封氏聞見記》卷二:「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

李白《與韓荊州書》:「一登龍門,便聲價百倍。」

《琵琶記·南浦囑別》:「孩兒出去在今日中,爹爹媽媽來相送,但願得魚化龍,青雲直上。」魚化龍壺型也寓意於此,象徵青雲直上,步步登高。

魚化龍壺為明清流行壺式。據傳為明代陳仲美首創,但由於無傳器,故具體形狀不祥,惟知它具有「龍戲海濤,伸爪出目」的特點。一般認為,從傳器來看,魚化龍壺真正的傳器為清嘉道名家邵大亨始創。經幾代人的努力,魚化龍壺終成經典壺型之一。

邵大亨之後,又有黃玉麟、余國良、朱可心及唐鳳芝家族和葉德喜、葉金山兄弟的魚化龍壺獨樹一幟。

大享魚化龍壺體渾圓,上堆塑一層一層波浪。壺身一側浮雕探海龍首,張口睜目,聳耳伸須,龍口吐一寶珠,神韻生動。另一側相應浮雕一躍波鯉魚,吞珠吐浪。壺蓋飾以海浪,鈕中龍首立體,龍首與龍舌皆能活動。製作巧妙,趣意天成。把為龍尾,龍鱗皆現,流順勢而出,如水浪飛揚,通壺渾然一體。但大亨魚龍波濤中龍露出頭部而不見爪,鈕為堆浪狀,裝在蓋里的龍頭短而粗。

經過幾代人的傳變之後,到黃玉麟所制魚化龍已經有了很大不同。一是壺體變成了六瓣筋囊型。波浪立體感不強,由扭曲的筋紋所取代。波濤中的龍伸出半身,龍爪清晰可見,鈕也不作堆浪而作捲雲形,裝在蓋內的龍頭細而偏小。黃氏魚化龍同時還具備其一向特出的風格,壺身雲浪紋規則生動和順,紋理舒曲流暢,魚龍浮雕刻畫精細。黃氏魚化龍成為後世魚化龍壺的標準樣式。

俞國良的魚化龍與黃玉麟的魚化龍相似度較高,但俞氏之作更加註重細節,風格更加唯美。身筒渾圓,筋紋線較淺,流部細長。

朱可心早期的魚化龍與黃、俞氏魚化龍相似度高。但亦具有自己的風格,身筒更加緊湊,流、把、鈕的整體呼應更好,顯得更加成熟而老道。後可心在黃氏魚化龍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創製出雲龍壺,形制的變化更大。

此外,民國時期還有一批魚化龍製作的高手,比較突出的就是的唐氏和葉氏。魚化龍玩家將唐鳳芝、唐樹林、唐樹芷、唐祝和兄弟所製作的魚化龍稱為「唐門魚化龍」。唐門魚化龍雖然也有小的不同,但總體風格較為相似。所制魚化龍大多體量不太大,做工精細,身筒渾圓,近似黃龍。壺鈕為捲雲狀,龍首、鱗片刻劃清晰。

葉氏兄弟得喜、金山亦多有魚化龍之作,以金山所制的魚化龍風格更為特出。金山用盡做壺生涯幾十年專攻魚化龍一器,自非浪得虛名。其風格更加雄渾,更有氣勢。金山魚化龍一般體量較大,身筒具有膨脹感,筋紋線更深,顯得更有張力。金山魚化龍比黃、俞之作更有樸拙味,更有力度感,比朱龍更有氣勢,比唐龍整體感更好。此壺應為金山中晚年之作,其細節刻畫雖不如俞、朱之作精細,但其正面的五爪金龍,尤如猛然衝破雲層,騰空而出,極俱生氣。此壺的壺體雖大,但提拿舒適,十分合手,不愧為葉氏成名之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低調vs舊時光 的精彩文章:

TAG:低調vs舊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