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日醫藥-黃芪

每日醫藥-黃芪

發現I醫藥I樂趣

生活中總有些醫藥值得分享

@針葯傳承

黃芪

黃芪為常用中藥。始載《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原名黃耆。李時珍謂:「耆者長也,黃者色黃,為補者之長,故名。」

黃芪產地較多,商品形狀亦異,按其原植物和產區的不同,一般分為黑皮芪,白皮芪,紅芪三類。

性味:

甘,微溫。

歸經:

入肺,脾經。

功用:

補氣固表,利尿托瘡。

主治:

主治:表虛自汗,脾虛泄瀉,脫肛,中氣下陷,消渴,癰疽久不收口等症。

臨床應用:

1、用於慢性衰弱者,尤其表現有中氣虛弱的病人,取其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作用。凡體倦乏力,語音低微、脈象濡緩的患者,可服黃芪,但需多服久服才能生效。

2、用於中氣下陷所致的脫肛、子宮脫垂、內臟下垂、崩漏等病症,通過改善體質、加強全身肌張力而起作用,常要與党參、升麻、柴胡等配伍,方如補中益氣湯。

3、用於治療痹證。如周圍神經麻痹、腦血管意外(中風)後遺的半身不遂,慢性風濕炎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等。上述病症由於氣血虛弱、凝滯不通,故有疼痛或麻痹(成為血痹)。根據「氣行則血行,治血先治氣」的觀點,應採用黃芪補氣,如疼痛癥狀較明顯(關節炎和肩周炎),配桂枝、薑黃、當歸等加強鎮痛作用,方如黃芪桂枝五物湯。如屬癱瘓,則要配桃仁、紅花、川芎、地龍等活血搜風葯,方如補陽還五湯,方內的主葯是黃芪。此方治中風後半身不遂,但用時需掌握適應指證:病人清醒、體溫正常;對腦出血病人,必須確定出血已停止而脈柔弱者,才能使用,如出血未止或脈浮而有力者不宜用。又起病後三個月內使用效果較好,三個月後用效果較差。總的看來,黃芪治中樞性癱瘓的效果不及治外周性癱瘓。

4、用於表虛自汗證。黃芪可益氣固表,為「固表主葯」,常配白朮、防風,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牡蠣、浮小麥、麻黃根等。

5、用於治療急性或慢性腎炎。黃芪可利尿消腫,又能減輕蛋白尿,改善全身營養狀態。對急性腎炎、有惡風、關節痛、肢體浮腫、脈浮等「風水」證候者,可與防己、白朮、甘草配伍,方如防己黃芪湯;對肢體浮腫,甚至出現腹水、脈浮,但不惡風,不渴等「皮水」證候,可與防己、桂枝、茯苓、甘草配伍,方如防己茯苓湯。由於黃芪能減輕蛋白尿,故如腎炎浮腫已消退,而蛋白尿仍陽性者,可與党參、糯稻根、熟地等配伍,或單味煎湯服亦可,臨床初步觀察對減輕蛋白尿有一定效果。對慢性腎炎,則常配其他補益葯。

6、用於治療「久敗」癰瘡。前人稱黃芪為「瘡家要葯」,但實際上只適宜於「久敗」之症。所謂「久敗」:就是指由於陽氣虛弱(抵抗力低),癰瘡潰後久不愈和(要配党參、肉桂治療),或長久不潰破者(要配銀花、皂角刺、花粉等,方如內托黃芪散)。黃芪治瘡,是取其托毒、排膿、生肌的作用,從現代醫學觀點看,黃芪在這方面的主要作用是抗菌和增強身體抵抗力,使瘡癰易於潰破和愈和。但要注意,癰瘡初起,炎症顯著,毒勢較劇,紅腫熱痛明顯者,不宜用黃芪,否則會以熱益熱,使病情加劇。

7、用於治療消渴(糖尿病)。常與淮山藥、生地、天花粉、五味子等配伍。

資料 I 圖片 I 網路

整理 I 編輯 I 倦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針葯傳承 的精彩文章:

TAG:針葯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