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陽「風箏王」從83年迷上風箏至今,扎制35載卻擔憂一件事

南陽「風箏王」從83年迷上風箏至今,扎制35載卻擔憂一件事

農曆二月初二,一條威武霸氣的巨龍和一條鎏金溢彩的鳳凰,騰空升起,飛舞在南陽市便民服務中心上空的「龍鳳呈祥」,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二月二龍抬頭,按照傳統習俗,人們除了『剃龍頭』,還會放風箏,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生活。」「風箏王」閆永俊從1983年開始迷上風箏至今,親手製作了不計其數的風箏,他說,他之所以執著的堅守和追求,只為「放飛」更多的風箏文化。

從小痴迷,一玩玩成「風箏王」

上前,攀談,說起閆永俊的風箏人生,他滔滔不絕,「七八歲時,我就玩起了風箏。4根竹篾綁成『米』字形,再找張寫大字的綿紙一糊,找不到放風箏的線,就把手套和襪子拆了,然後用陀螺將這些線3股並成1股,綁在風箏上。沒想到,這支六角風箏竟飛上了天。」 隨後,由於學習和家庭等原因,閆永俊漸漸遠離了自由自在放風箏的日子。直到1983年,風箏又一次走進他的生活。「那一年單位安排我負責扎彩燈參加元宵節燈會,扎完燈還剩下一些竹篾,我突然冒出了做風箏的念頭。」有繪畫和手工基礎的閆永俊沒有拘泥於傳統風箏的「六角」「七星」「八卦」等造型,開始把金魚、燕子、熊貓等動物和人物頭像設計到風箏上。由於造型別緻,他的風箏總是剛扎出來就被同事、朋友「哄搶」一空。

「記得,第一次帶著創作成的仙鶴風箏,到老體育場去試飛,一下子被人圍得是里三層外三層,很多人都追著問我這風箏是如何做的,那種成就感無以言表。」漸漸地,每個星期的放飛,使閆永俊遇到了很多風箏愛好者,「1986年,風箏學會成立。第二年,我市春季風箏大會時,我與一個朋友的兩條巨龍轟動了全市。」

融入生活,是傳承更是情懷

經過多年的努力與實踐,閆永俊的風箏扎制技術愈發純熟,造型更加漂亮,逐漸形成獨有的風格,代表作以龍、鶴為主;取材上,包含了很多典故和文化,「二龍戲珠」「仙鶴祝壽」「百蝶鬧春」「百鳥朝鳳」等具有濃厚的吉祥寓意和民間韻味;兼容年畫的特點,經過融合與創新,自成一體,堪稱一絕,曾多次奪得國家級、省級風箏賽事的金牌。

「玩風箏講究『四藝』:扎、糊、繪、放。『扎』,講究骨架的選料、加工、修刮、造型、扎制;『糊』,講究技藝,一定要平整,鬆緊適度,這樣才能保持風箏的平穩……」講起製作風箏的理論和心得,閆永俊津津樂道,製作風箏其實是一門大學問,看似簡單,實則深奧得很,涉及力學、美學、手工技藝等多個知識領域。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風箏也在「與時俱進」,現在做風箏的手法多種多樣。這幾年,風箏的類別更加多樣,有硬翅、軟翅、軟板、硬板、單獨與串類等,尤其是龍形等串類風箏,因環節多、要求多、工藝煩瑣,一直是風箏界的「塔尖」…… 如今,創作風箏、扎作風箏,已成為閆永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當初玩的一種樂趣,升華為一種情懷、一種傳承。

扎制35載,堅守民間手工藝

扎制風箏35載,閆永俊始終堅持純手工製作,不摻雜一點機器成分。他認為,傳承風箏最主要是傳承一種技藝,而這種技藝就體現在手工上面,「從手裡出來的東西是有溫度和生命力的,機器做的東西千篇一律,替代不了手工。」 隨著年事已高,近古稀之年的閆永俊眼見身邊熱衷於傳統風箏的人越來越少,他十分擔憂。於是,這兩年,他主動走出去,到學校免費為一些小學生、大學生講解風箏起源、演示製作、展示放飛。為的就是能讓更多年輕人和孩子們喜歡,「只有讓更多的人喜歡和了解,將來才有可能傳承。」閆永俊迫切希望風箏製作這門古老技藝能「活」著延續下去。

來源:南陽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陽同城會 的精彩文章:

TAG:南陽同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