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第一帝王墓秦始皇陵為什麼不發掘,其中有何原因?

中華第一帝王墓秦始皇陵為什麼不發掘,其中有何原因?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我們知道,秦始皇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帝,不僅是功勛卓著,後代很少有皇帝能夠達到他的高度,就連秦始皇的陵墓,也堪稱兩千多年來的中華第一帝王墓。秦始皇為了修好這座陵墓,從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08年,花了整整39年,讓丞相李斯設計,還讓大將章邯負責監工,動用的人數也是歷史所罕見。

"

雖然秦始皇的陵墓不是花費最久建造時間的,比如漢武帝的陵墓就花了53年的時間,但漢武帝的陵墓在第二年就被盜了,其防盜措施和秦始皇陵不能與之相比。當然,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陵的具體位置在哪裡,並且去挖過的人很多,比如項羽動用了30萬大軍去挖,可是連門也沒找到。在今天科技較為發達的年代,應該能夠挖2000年前的古墓了吧?其實,秦始皇陵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依然不能被挖掘。

原因一:不能對秦始皇陵的文物進行保護

第一、中國的考古發掘都是搶救性發掘,也就是被盜墓的活著地理變化而破壞的陵墓官方才會組織考古挖掘。而目前秦始皇陵保存完好,裡面的地質變化也不明顯,所以按照中國考古慣例,是不會去主動挖秦始皇的墓。

第二、技術要求高,以現有的技術基本上不可能挖掘秦始皇墓。秦始皇陵跨度幾千米,根據記載裡面水印和各種毒藥箭矢機關眾多,一個不小就會導致傷亡和損壞文物。而且現在也不能修建如此之大的保護棚,幾平方公里的大棚目前還真沒辦法。

第三、現有技術無法保存出土的文物,秦始皇墓里的文物都已經在真空環境下放置了兩千年,一旦遭遇空氣就很有可能馬上產生變化,化為飛灰。兵馬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部分兵馬俑在出土時都有彩塑,結果沒過多長時間就都變黑脫落,成了現在的樣子。

"

世人都知道秦始皇陵裡面會有無數的奇珍異寶,就拿出土的兵馬俑來說,那只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並且現在出土的數量也算是少的,我們知道秦始皇有一個夢想是死了以後依然能夠在地下統治世界,當時他征服六國所統領的近百萬兵馬雖然不能一一被複制到地宮之中,但保守估計應該不會下十萬。

並且兵馬俑一出土,就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可以和秦始皇的另一功績長城相媲美,並且兵馬俑每年給西安旅遊業的影響,可以說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一個人到了西安旅遊,有一樣東西是必定要看的,那就是兵馬俑。可是今天看到的兵馬俑,似乎感覺是很普通的陶土,顏色似乎不太好看。

其實,在剛出土的時候,兵馬俑個個神采飛揚,盔甲和臉上的顏色都能夠清晰地被看見,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顏料被空氣氧化的問題,彩色的兵馬俑在空氣中,沒過多久就變成了土色的。所以即使現在已經完全能夠將秦始皇陵挖掘出來,並且能夠將珍貴文物全部發掘出來,但是又該怎麼保護呢?一旦這些文物失去了它們本來的樣子,那必然是考古的重大損失。

"

原因二:秦始皇陵的千年詛咒

第一、秦始皇陵建成之後,將所有工匠都封在了墓里作為陪葬,並殺了最後做善後工作的所有人,所以除了當時幾個人,壓根就沒人知道秦始皇陵墓的具體位置,所以也就無從盜起。

第二、陵墓之中用水銀做為江河湖泊,而且地宮周圍一公里都鋪滿了水銀,水銀有極強的放射性,在古代壓根就發化解如此巨量的水銀,所以壓根就接近不了秦始皇陵墓。再者,陵墓巨大機關眾多,也很難有人能活著在墓中找到地宮的具體位置。

第三、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傳說眾多,在那個封建的年代各種光怪陸離的傳說讓人們對於這座墓充滿了敬畏之心,怕盜了之後發生不詳之事,也就是不敢挖。

我們知道盜墓這個行業早在春秋末期就興盛起來了,秦始皇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時也是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他在修建秦始皇陵墓的時候,不僅把秦始皇陵挖地特別深,裡面的水銀、毒藥、弩箭等等,都是在為膽敢打擾這位氣吞六國皇帝陵墓的盜墓賊所準備的。

無論地宮的確切深度是多少,可以確定的是地宮的規模之龐大,結構之複雜,以及構造之巧妙必定是超乎想像的。那麼,傳說與史書中對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想像,其含義究竟是什麼呢?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給出了這樣的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位於西安交大的漢墓陸續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進一步印證了這一推斷。那麼「下具地理」呢?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

"

按照此種說法,地宮之中應有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在1981年和1982年,研究人員曾經對秦始皇陵園進行了大規模的汞含量測試,結果發現,在封土中心1.2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有一個強汞異常區,其汞含量的平均值為陵墓外其他地方汞含量的八倍。秦始皇陵封土中的汞異常是地宮大量存在的水銀揮發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規律的幾何形,這證明了司馬遷所記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內容屬實。

人們不禁好奇地追問,地宮之中到底是怎樣一番景象。民間存在著許多的傳說,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秦陵的地宮內有水銀所制的五湖四海,秦始皇躺在純金打就的棺材裡,遊盪在水銀製成的江河上,巡視著帝國的領地。當然,在真相不為人知之前,這些仍然只是傳說。

秦始皇陵以其宏偉的規模、大量價值連城的陪葬品而聞名遐邇,歷史的記載使許多人為之蠢蠢欲動,那麼,秦始皇陵有沒有被盜?地宮有沒有被破壞呢?從史書的記述來看,秦始皇陵的確遭受過幾次大的破壞,通過對陵園部分陪葬坑的發掘也找到了被盜的痕迹,考古人員在陵園地區的鑽探也常發現有火燒土和被焚燒的木炭,證明陵園的附屬設施的確被毀壞,那麼,秦始皇陵地宮有沒有遭到破壞呢?

通過對地宮周圍水銀含量的勘測,考古人員斷定地宮依然完好,地宮表面檢測出的大片強汞區,成為秦陵地宮尚未被盜的有力證據,如果秦始皇陵有通往地宮的盜洞的話,水銀早已順盜洞揮發掉。

"

《史記》中明確記載了地宮中有防盜的「機弩矢」,並且能做到「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不僅如此,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弘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以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且,汞的熔點很低,即使在常溫下也極易揮發,而汞本身是劇毒物質,一旦吸入一定濃度的汞,即可導致死亡,因此在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膽敢闖入的盜墓者。考古人員在秦陵封土周圍找到的若干個通往地宮的甬道,也顯示甬道中五花土並沒有人為掘動跡象。

當然這種種的猜測只能止步於此,直至我們發掘秦始皇陵,揭開這位皇帝的棺槨之時,才能得到解答。以上這些謎團只是秦陵地宮眾多謎團之冰山一角。我們對地宮的眾多了解還只是建立於猜想和勘測,相信這一系列的謎團和疑雲將會在未來揭開。

除了這些,還有傳聞說秦始皇的兵馬俑也有詛咒,最後在烏江邊上把項羽逼死的人里五人,都是舊時的秦軍將士,而且屬於秦京師軍,但是兵馬俑的原型也是秦京師軍,這雖然是巧合,但是也不能說詛咒就是純屬亂說。另外相傳秦始皇陵裡面的寶物都被加上了巫術詛咒,盜墓之人會死於非命。不過這個詛咒的真實性雖然有待驗證,可是有一個這麼可怕的詛咒在,也不敢有人拿自己的性命相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野論史 的精彩文章:

岳飛 歷史上時勢造英雄的經典案例

TAG:山野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