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為患,有一好方
導讀:濕之人中焦,有寒濕,有濕熱,有自表傳來,有水谷內蘊,有內外相合,其中傷也,有傷脾陽,有傷脾陰,有傷胃陽,有傷胃陰,有兩傷脾胃。傷脾胃之陽者十常八九,傷脾胃之陰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竅,遺患無窮,臨證細推,不可泛論。
茵陳五苓散
茵陳五苓散加味治療濕阻(陰虛濕熱,氣化無權)
陳某,男,38歲。2016年3月23日初診。
主訴:肢重腰酸半年余。
病史:半年以來,漸起肢體困重、腰背酸楚之恙,尤以晨起為甚,每於敲打、抬手、伸腿後可緩解。平素神疲頭昏,尿黃濁臭,大便溏黏,日行3次,口乾不喜多飲。
查體:面膚紅疹,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細滑。
中醫診斷:濕阻。
辨證立法:陰虛濕熱為基本病機,氣化無權為階段病機。治以滋陰清熱、升清利濕,基本病機、階段病機標本兼顧。
處方:茵陳五苓散加味。
綿茵陳20g,建澤瀉10g,白茯苓15g,豬苓10g,炒白朮15g,柳桂枝8g,廣木香12g,小川連7g,生甘草6g,滑石粉(包煎)20g,淡竹葉12g,焦梔子12g。水煎服,7劑。
二診:2016年4月20日。服藥1周,諸症皆減,復服3周,除尿黃、泡沫未罷外,余症皆失。此乃陰虛復,濕熱除,氣化漸振之象,當守原法繼進,鞏固療效。上方7劑。
三診:2016年5月11日。連進滋陰清熱利濕之品40餘劑,諸恙若失,遂以健脾生津之品善後。
按語:《溫病條辨·中焦》:「濕之人中焦,有寒濕,有濕熱,有自表傳來,有水谷內蘊,有內外相合,其中傷也,有傷脾陽,有傷脾陰,有傷胃陽,有傷胃陰,有兩傷脾胃。傷脾胃之陽者十常八九,傷脾胃之陰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竅,遺患無窮,臨證細推,不可泛論。」本案患者長年居於底層,易於染受濕濁之邪;況工作辛勞,頻思設計而暗耗陰液,久之而有陰虛濕熱之患。濕性重濁,纏綿難解,氣化無權,升降失司,終致肢重腰酸,神疲頭昏,尿黃濁臭,大便溏黏,日行3次,口乾不喜多飲諸症。其中,陰虛濕熱為基本病機,氣化無權為階段病機,故擬滋陰清熱利濕之法方為合拍。是方唯以桂枝其性升騰,余皆藥性趨下,其乃反佐之中而蘊化氣昇陽之理,既除基本病機,又解階段病機,故而葯後療效較著。王暉認為,陰虛復,濕熱除,以防復作,當以健脾生津法善後,切忌過服香燥、滋膩之品。
(掃碼下單)
推薦書:《全國名老中醫王暉病機類證方驗》。
END
本文由中醫出版公眾號原創發表,最終解釋權歸本文原作者所有。封面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推薦書:《全國名老中醫王暉病機類證方驗》。
大家都在看↓
TAG:中醫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