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煤油燈下的娘

煤油燈下的娘

「東營微文化」為東營市作協重點扶持文學公眾號。平台宗旨:體現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關注微信公眾號「東營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溫度的文字!

燭光里的媽媽

 毛阿敏 名曲精選

毛阿敏 

00:00/04:14

煤油燈下的娘

作者丨張蘭潔 攝影丨旅途

「媽媽,燭光里的媽媽……」每當我聽到這首歌時,心就會顫抖,媽媽坐在煤油燈下做針線活的情景,就會浮現在眼前。

我的童年處在農村高級農業合作社階段,那時候村裡的社員個個意氣風發,大家齊心協力,人人愛社如家。全村適齡兒童全部進校讀書,人們生活蒸蒸日上,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那時候農村沒有機器,什麼都是手工製作。酷暑炎熱的三伏天,娘把一雙雙鞋底納好,到冬天開始打襯托,襯托干後用紙樣刻好鞋幫,再用新布裱好,放在褥子底下壓平,干後就開始做鞋。

那時我們穿得很簡單,就穿一身單衣、薄棉衣、厚棉衣,所以棉衣必須要經常拆洗、縫補。一到冬天娘就特別忙,推碾、推磨.....做針線活,娘只能靠晚上來做。一盞用玻璃藥瓶做的煤油燈,掛在屋檁上引下的一根鐵絲上,吊在娘床頭上方,娘把我和弟弟妹妹安置睡好後,娘就拔下插在鬏上的簪子把燈火挑大,坐到被窩裡,一邊給我們講著故事一邊做著針線活。每天晚上我們都是聽著娘講的故事進入甜美的夢鄉……

等我們睡醒一覺小便時,娘仍在認真地縫製著。煤油燈冒著一縷黑煙直往上竄,紅紅的火苗在一個勁地跳動著,娘輕輕地哼著小曲,時而把針在頭髮上擦一擦,牆壁上映照著娘巨大的身影,胳膊一甩一抬就像指揮家在指揮演奏音樂會一樣。我看娘沒有一點睡意就說:「娘,別做了,快睡吧!」「娘再做一會兒就睡。」「不,這就睡,亮著燈我們睡不著。」娘只好熄燈睡了。等我清晨醒來時,娘不知什麼時候早起床攤煎餅去了。

娘是個心靈手巧、樂於助人的人。那天剛吃過早飯洗刷完,村北頭的二嫂子就來了,拿出一塊黑斜紋布說給孩子鉸個老虎頭帽子。正鉸著呢,又見村東頭的大嬸推門進來,胳膊夾著兩塊花布,說給她的兩個女兒鉸兩件棉襖。娘給她們鉸好後,又從箱子里取出一個花包袱,裡面包著各種顏色的零碎綢子、花布片、五顏六色的繡花線,給二嫂做老虎頭帽子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用,還教她如何做得更好看,老虎顯得更威風。記得那時,幾乎每天都會有人來找娘鉸衣服、取鞋樣,哪兒不會請教了或缺一根某種顏色的線等等。娘總是熱情接待耐心指教,從未冷落過、嫌棄過。

進了臘月,小孩子開始曲指算天數,大人們開始陸續置辦年貨。這時舞動著的煤油燈火花陪伴娘的時間也開始延長了,從開始的一兩小時、到半夜、到雞叫……甚至直到油熬盡。看到娘這麼勞累,我有些不解更有些心疼。我躺在被窩裡,用腳蹬著娘纏足的小腳說:「娘,白天別人再來找你做活,你就說沒空,撈不著不就行了?」娘笑著說:「不行,人家凡是來找咱,就是看起咱了,誰也有用著誰的時候,再說不就是搭上點功夫嘛。自己的活緊緊手,夜這麼長晚上多干點就找出來了,再說晚上做活更清閑,還多出活(效率高)。」娘說著又把針往頭髮上擦了擦笑著說,我再給你們拉個笑話吧。我們早就躺在被窩裡等著了:「娘,快拉,快拉呀!」娘清了清嗓子:從前有個老太太六十多歲了,這天她背著一副床板,彎著腰,氣喘吁吁,在路上一步一步吃力地走著。路人見了忙問:「大娘,您背著這麼重的床板幹什麼去?」「哎,這不是,誰叫俺生得伶俐長得乖,東村的表嫂捎信叫我去給她鉸棉條(床單)。」說道這裡娘嘎嘎地笑了說:「也許我就是那個老太太。」煤油燈下,娘笑得那麼開心那麼燦爛。長大了才漸漸明白,幫助別人做點事,確實是很快樂。以後我們還經常拿這個故事讓娘開心,給娘緩解疲勞。

一年年,一夜夜,一盞小小的煤油燈不知陪伴娘度過了多少個寒冷的夜晚。白天剛給我們拆洗的棉衣,在煤油燈下娘飛針走線,第二天清晨起來,一件又乾淨又軟和的棉衣就穿在了我們身上;一堆堆的鞋幫鞋底,在煤油燈下娘穿針引線,第二天清晨起來,一雙雙漂亮結實的新鞋子整齊地擺在床頭柜上;白天剛從聯社割回來的新布料,煤油燈下娘一針一線縫製,第二天清晨起來,一件完整舒展的新衣掛在娘床頭的衣架上……在煤油燈下娘兩眼布滿了血絲,視力急劇下降;在煤油燈下,娘一雙靈巧的手,手指關節腫大變形了;在煤油燈下,娘挺拔的腰板彎了,臉上爬上了皺紋鬢角有了白髮……在寒冬臘月萬家燈火的夜裡,又有多少個母親,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為自己的兒女、親人,忙著、趕著、苦著、熬著、奉獻著……

娘離開我整整十五個年頭了,可我總感到娘並沒有離開我們,因娘的音容相貌已刻在了我腦海里,烙在了我心中,時常浮現在我眼前。在夢裡——我們經常相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營微文化 的精彩文章:

人生,從四十歲開始
遙想當年,豬油香

TAG:東營微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