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熱葯篇:吳茱萸、硃砂

熱葯篇:吳茱萸、硃砂

每天學一點中醫養生知識

2018/03/26

中醫經典解讀——《藥性賦》(熱葯篇)

吳茱萸療心腹之冷氣,靈砂定心臟之怔忡

吳茱萸

中國古代的傳統節日,都極富有文化養生,防病保健。在重陽節前後,古人除了飲菊花酒還要身插茱萸,登高眺望。吳茱萸辛熱帶苦,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凡藥物很難兩全其美,但吳茱萸在這裡,既能辛熱發散,以逐沉寒,又可以苦降濁陰,以止逆氣,正符合太極旋轉升降之理。

一物而兩全,其用就要特別注意。吳茱萸以古代吳國吳地產為佳。其溫中止痛,療心腹之冷氣的作用屬於上乘。吳茱萸善入肝經,散肝寒,疏肝鬱,降肝滯,是治療肝寒氣滯諸痛的要葯。肝經不單局限於胸脅,上至巔頂,下至足底,肝經都可以通達到。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經脈所延伸到的地方,出現的寒氣瘀滯疼痛,吳茱萸都可通過暖肝寒,配伍適當的藥物把局部的瘀塞通開,疼痛解除。

一般溫熱之葯,容易往外發散,而吳茱萸此葯下氣最速。所以《神農本草經》上第一句話就說吳茱萸主溫中下氣。凡脾胃腸腑中氣,喜溫而惡寒,寒則中氣不動,不能運化水谷,那麼水谷變涼冷不消,瘀積在腹內絞痛,吳茱萸稟火氣而生,味辛氣溫,又善於苦降下氣,一下子引陽火直抵下焦,散寒溫中,燥濕解郁。所以凡寒氣在腹,氣不得溫,腹滿下痢,必用吳茱萸。古人說,下痢寒氣用之入神,諸葯不可代也。

硃砂

硃砂是重鎮安神葯代表,大凡重鎮安神類的葯,都是礦石葯,這類藥物質地沉重,重能夠鎮定,重可以去怯。但此物又有毒,不宜輕易服用。故必須控制劑量。

重鎮安神的葯,大都用於治療心慌心跳,失眠多夢,嚴重的焦躁癲狂,精神分裂。所以《藥性賦》說,硃砂能夠定心臟之怔忡。在心火亢盛,心神不定時,會出現煩躁不眠,驚悸怔忡,這時最常用的就是硃砂。

《神農本草經》裡頭把硃砂放為上品第一味葯,對此物極為看重,認為硃砂主身體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一味葯能主百病,並不是說硃砂每種病都可以治。而是指各種病到後來都會影響到精神魂魄層面,或者精神上出問題後,必定會波及五臟六腑通身上下。因為中醫認為心藏神,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心安則肢節九竅俱安。所以通過用硃砂來養精神,則天君泰然,百體從令矣。這在《黃帝內經》中說,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通俗來講,凡病人不管是哪種疾病,只要影響到睡眠,影響到精神,必當先用一些藥物,幫他放鬆精神,提高睡眠。神志不安會得百病,會讓百病加重,神志放鬆會讓疾病恢復得快。

硃砂這味葯,一般是入丸散劑,做成中成藥,有很多中成藥在製作過程中都會以硃砂為衣,就是藥丸做成後,在硃砂上面滾一滾,就粘那麼一點硃砂,就可以起到鎮心安神,清心解毒的作用。比如安宮牛黃丸,太乙紫金錠,天王補心丹。或者外用,很少入煎劑。因為此物只宜生用,最忌火煅,火煅後有大毒。而且本身的內服也不宜過量,或長期服用。

硃砂是礦物葯,雖在熱葯中,但性是偏寒的。有清心解毒之功,所以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里,常會用它來內服或外用。比如出名的冰硼散,專治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就含有硃砂。

四神丸

有一種拉肚子很奇怪,總在清晨天蒙蒙亮時發生。且腹中寒冷,久久難愈。這個在中醫叫做五更泄,五更泄有個特效方——四神丸。

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

四神丸脾腎並補,方由《普濟本事方》的二神丸與五味子散兩方組合而成。二神丸(肉豆蔻、補骨脂)主治「脾腎虛弱,全不進食」;五味子散(五味子、吳茱萸)專治「腎泄」。兩方相合,則溫補脾腎、固澀止瀉之功益佳。

天王補心丹

專治療勞心太過,陰血虧少導致的虛煩失眠怔忡。心之怔忡源於心失所養!中醫認為心藏神,一旦陰血不足,就會引起精神上的不安。所以心血虛的人,很多神志不安,睡眠難成。這時可以用天王補心丹,補新血,養心神,使心血足而神自藏,心神安而眠自定。

柏子仁、玄參、五味子、天冬、酸棗仁、生地黃、人蔘、麥冬、桔梗、茯苓、當歸、丹參、遠志 。

心主血脈而藏神,生髓而藏精。只有精血充足,水火互濟,才能使神志安寧。生地黃滋陰清熱,使心神不為虛火所擾。玄參、天冬、麥冬協助生地以加強滋陰清熱之力,丹參、當歸身補血養心,使心血足而神自安,党參、茯苓益心氣而安心神,柏子仁、遠志寧心安神,更用五味子,酸棗仁之酸以斂心氣的耗散,並能安神;桔梗載葯上行,硃砂為衣,亦取其入心以安神,均為使葯。諸葯合用,共成滋陰安神之劑。

了解更多美食故事與更多的中醫養生

吃過之後

微信:meishibeihou

探索美食背後的故事

還可以學習中醫養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吃過之後 的精彩文章:

『二十四食經』驚蟄篇

TAG:吃過之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