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的杖責與文官

明朝的杖責與文官

大明王朝1566的電視劇第一集中,欽天監監正,因上書內容涉及貪官當道、國庫虧空,天災示警,而被杖責,因之死去。

欽天監監正,正五品官員,當代很難找到一個相似的行政機關與之類比。在明朝,正五品官員還有知府同知-約等於副市長,六部郎中-約等於國務院各部司長。明朝的正五品官員大抵相當於現代副廳到到正廳級別的官員,應無疑問。

在一些儒家經典中,道高於君,而士人「從道不從君」,漢武帝在接收董仲舒獨尊儒術的觀念之時,也被動的接收了「道」,而違逆「道」,則會出現天災,上天示警,是為"「天人感應」。君權和教權(師權)一定程度上分離,一定意義上,至聖先師孔子的徒子徒孫儒生成為了道的代言人,因伸張道而被君王懲戒,是一權利,也是一種很可能載入史冊的榮耀。

大明王朝1566的電視劇的這個場景中,欽天監監正因為踐行了這一原則而犧牲,求仁得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捨生取義,此之謂也。

一個正五品官員,未經任何司法程序(三司會審-秋決,約相當于于現在的紀委調查-法院審判-死刑立即執行),因行使上書言事的權力,因皇帝一言,因太監腳尖向內的暗示,而被杖責死於公共場合。

一、杖責的緣起

1、元朝的影響

明朝的杖責,一定程度上受元朝影響。元朝從一個草原民族建立的蒙古帝國發展而來,武力強盛,文明程度較低。

宋朝扭轉五代而形成的濃厚文治、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氛圍,治理體系繁密化、精細化的趨勢,被元朝打斷。元朝行政體系中存在大量的奴隸制殘留,君主親近的奴隸成為了高級官員的來源之一,而儒家下降到與道教、佛教相當的地位,更非官員唯一來源,最多算補充。

這種體制,與我們更經常見到的清朝包衣奴才制類似,康熙大帝把自己的包衣奴才曹寅任命為江寧織造(約等於清朝大型國企董事長)。奴才當了高級官員也還是奴才,所以皇帝生氣的時候,會打這些奴才(現在做了高級官員)一頓—杖責。於是,杖責從一種主子對奴才的家庭懲罰制度,演化成一種皇帝對大臣的行政懲罰制度,並延續到明朝。

2、明朝的自身選擇

明朝雖然自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以漢人王朝標榜,但制度上受元朝影響很大,畢竟時間、空間都比較接近,這其中很多沒有繼續下去,比如中書省丞相制度,但是杖責延續了下去。

朱元璋不到二十年從一個乞丐發展成大明帝國的開國君王,在中國歷史上,這是並不多見的案例,前追劉邦,也是做過亭長(基層幹部)。

明太祖的成長經歷,以及後來掌握不受約束的權力,他對這些簡單粗暴的手段應該有些天然的親和力。不同的是,相較於元朝游牧民族所保有的某些天真、無知、自信的成分,而留下的自由空間,朱元璋像一個老農民伺候莊稼那樣細緻,為這個帝國制定了一套嚴密、堪稱嚴苛的制度。

明史中記載,朱元璋在聽一個大臣上奏時,因為其 之乎者也 過於冗長,而「撲之」,直接上去打了一頓,要自己打才過癮,可想而知,被拖出去打的有多少。朱元璋的後世子孫繼承了他這種動手能力,但不知是體力不行,還是覺得「撲之」跌份,總之,後代杖責的權力主要由皇帝指示,由太監(宦官分二十四監,太監是一把手,此處泛指所有的宦官,類似於銀行工作員工,別人稱之為行長)行使,其主要作用在於維護皇權。

二、涉及杖責的一些事件

1、討薪官員被集體杖責

大明王朝1566的電視劇中,因為討薪,幾十個廳級左右的官員被一塊打,而且有打死的。

當時的明朝中央朝廷財政困難,拖欠工資,年底補發了米、胡椒等充抵工資,還只充抵了一部分。大約是欠了一年的工資,補發了半年的,還是實物抵工資,實物值不值那麼多也難說。

不能忍了。於是幾十個官員集體向皇帝請願。在嘉靖皇帝的授意下(沒有手令,可能也沒有口令,可能只是一個眼神,一個手勢,朝夕相伴的太監已經明白),太監,命幾十個小太監持杖而出,大棍子開始招呼。

結果是打完之後,當時的內閣首輔徐階向嘉靖皇帝請示派太醫救治,嘉靖皇帝批准。告終。打死了文官的太監有沒有得到處理,無。大臣們習以為常了。

2、大禮儀杖責

大明王朝1566的電視劇中,嘉靖皇帝看著外面討薪的官員被杖責,對手下說起了幾十年前一起因「大禮儀」之爭而引起的一場更大規模的杖責。

大禮儀之爭,具體內容不表。

單就這個問題而言,嘉靖皇帝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是明面爭的是禮儀,實質爭得是權力。大禮儀之爭的一點點勝利,折射出了嘉靖皇帝從一個籍籍無名的藩王之子,一步步掌握了大明帝國的最高權力。皇帝制度在此時已經極為完善,只要登上皇位,無論哪個臣子,無論哪個權閹,哪怕是權力極大,皇帝也能牢牢掌控住政局。

為了論禮,皇帝的杖責發動了上百的文官被杖責,打死了幾十人。結果應當與上文中的處理類似。

3、諫止正德皇帝南巡的杖責

正德皇帝想南巡,幾十個官員不讓他南巡,被杖責,打死一些。

皇帝南巡,似乎很正常。為什麼不讓呢。也不難理解,即使是普通人,更多的時候,也是在家住著,而旅遊是一件很花錢的事情。類推到皇帝身上,出巡就更花錢了。

上文提到的江寧織造曹寅,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五次住在曹家,是榮寵,也是災禍。因為花了太多錢,借了國庫太多錢,雍正皇帝繼位後,不再榮寵曹家,追債,曹家於是完全敗落。一個管著皇室江南錢袋子的曹家,一定程度上因為康熙皇帝南巡的幾次臨幸,而敗落,南巡花錢之巨,可見一斑。

曹寅的後人曹雪芹寫了《紅樓夢》描寫了這種上流社會的生活,予以抨擊,並因此在後世留名。如果有選擇,曹雪芹不知會選擇做一個遛狗鬥雞的公子哥,還是一個潦倒窮困、後世知名的小說家。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正常的財政難以滿足皇帝出巡的需要。文官的願望是皇帝安生的呆在皇宮裡,不要旅遊。最好連房子都不要蓋。

三、杖責分析及文官的反對精神

杖責作為皇權或者皇權代表掌握的,針對文官的隨機性處罰,在明朝的應用很多。隨機性,反映在很多方面,比如原因,可能只是皇帝生氣了,而不是觸犯了哪一條法律,而皇帝生氣的原因不可捉摸。比如後果,一百仗,可能打死,但也可能不打死,在皇帝一念之間。還是很有威懾力的。

但並沒有完全嚇住文官,有以下案例。明朝中期,有兩個御史買好了棺材,相約上奏,結果一個被妻子拉住了,沒有去,另一個上書後被打死了,後來沒多久,這個沒有去的也得病死了,他的妻子就很懊惱,說還不如上書被打死,後來她就教育她的兒子,他們的兒子考中了進士,在正統年間彈劾當時的大太監王振,被打死。明朝後期,萬曆年幼,張居正當權,鄒元標彈劾張居正,當時第一批彈劾的,已經被打了,鄒元標去遞奏章,收奏章的小太監勸他不要上書了,鄒元標騙他們說上書說的是其他事,還是把奏章遞了上去。仗八十,幾乎死去,後來留下了終身的殘疾,萬曆皇帝親自掌權後仍然不斷上書提出反對意見。

應該說,這些人上書的目的除了認為自己說的是對的,還為求名。海瑞向嘉靖皇帝上書後,嘉靖皇帝沒有殺他,自言不願被史書記載成桀紂那樣的昏君,而成就了海瑞的忠臣之名。

到了清朝,這種明顯不講道理的,粗暴的行政手段逐漸停用,清朝前期那些精明強幹,熟知儒家經典的皇帝,開始用儒家的話語來反擊,「沽名釣譽」,成為針對文官反對的集中稱謂,即使文字上的爭論也不落下風。另外通過對行政機關如臂指使的掌握。貪贓、不敬、通敵,隨便哪個罪名,或者都有,持反對精神的人往往落得身敗名裂的結局。

這種集團式的有反對精神,面對壓力有戰鬥力的文官,還存在於東漢時期,當時黨錮之禍後,被免官的李膺,士人競相拜訪,稱之為「躍龍門」,而因黨錮之禍被通緝的張儉(譚嗣同詩句「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中的張儉),士人「破家相容」。

而這些厚待讀書人的朝代(讓士人做官),讀書人對於王朝的忠誠程度也是較高的,王朝即使滅亡之後,為了所在王朝而犧牲的高級官員也是較為多見了,宋朝的文天祥,明朝的史可法等等。反對與忠誠結合了起來。

清朝後期,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誅殺八大臣,垂簾聽政,一位官員上書表達了批評之後自殺,發起尸諫,慈禧太后發動群臣討論,群臣表態批評這個官員的奏章,但「寬恕」了上書的官員,並撫恤了他的後人。同治皇帝當政之後,希望給自己的母后修個花園,議政王大臣奕欣領銜反對,最後同治皇帝生氣的說道:這個皇帝要不讓給你來坐吧(帝制時代,指控臣子有不臣之心,很重)。

有反對精神的文官與不受約束的皇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成為牽引政治發展的重要力量。而杖責包括之後更為隱蔽的手段,成為了皇權壓制文官而保有的 引而不發 的手段。但反對精神生生不息,不絕如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貓咪對主人撒嬌失敗後,居然趴在地上生悶氣
於黑夜之中隱你我身旁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