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有人寧願死,都不願找父母幫忙?

為什麼有人寧願死,都不願找父母幫忙?

文:嘉嘉

當初跟你說了那麼多為什麼不聽?我不可能同情你,你自己不懂事,你活該!

這是一位母親,在女兒婚後受了委屈時,跟她說的話。

其實,婚姻中出現問題是常有的事,只是這位母親把這裡面所有的不順,都歸結於女兒沒有嫁給自己安排的相親對象。

她其實就想撒個嬌,想要得到一點安慰,卻被潑了好大一盆冰水。

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說含辛茹苦養大一個孩子多不容易。可就是這種養育之恩在大家心中的分量太重,才讓很多父母肆無忌憚的「傷害」著自己的孩子。

在他們的眼中,所有的責怪、要求、控制都不算是傷害,只是對子女的「愛」。

只是他們沒有看到,那些傷人的話,就像一根根針扎進孩子的心裡,甚至毀了他們的一生。

01

上個月,湖北有一個25歲的碩士,在一家小旅館自殺身亡。手機里留下的遺書中,最後一句是「都是我自己的錯,對不起。」

我們能從新聞中得知的是,他來自農村,被父親養大,一直以來成績優異,在知名大學6年本碩連讀,畢業後進了一家央企,每個月能拿6000塊。也許是工作中的不順心,也許是想要有更好的發展,他不顧家人反對辭職了。

後來他去了武漢,他告訴家人,自己在一家網路科技公司上班。而事實上,他是靠著小額網貸在度日。每天輾轉在小旅社、網吧之間。在他的遺物中發現,支付寶僅餘0.71元,13個手機網貸app共欠下了5萬多元的債務。

估計你看到這裡,會覺得很惋惜,一個有學歷又認識到錯誤的年輕人,就算走了一年的彎路,欠了並不算多的債務(畢業第一份工作就足以輕鬆的還上),也是完全可以回歸到生活中來的,根本不需要以死來結束一切。

可是我們不知道,在選擇死亡的時候,他到底做了多久的心理鬥爭,有過多少次糟糕的設想。

細細想來,還有些可怕。因為在他心中,流浪一年欠款五萬這種事情,寧願用死來解決,也不寧願告訴自己的家人,更不願意尋求他們的幫助和支持。

為什麼?

回頭看看文章頂部的那句話,或許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或許,他家人會在他做錯事的時候總把「你不懂事,你不聽話,你活該」掛在嘴邊。又或許,他特別懂事,但又有些軟弱,害怕自己的所作所為會讓家裡人感到傷心和難過。

倘若是後者,那更讓人心酸,因為他的命,完全只需要一句話就可以挽回。如果在那種時候家人給他一個擁抱,告訴他,

「不要怕,工作沒有了重新再找。不夠理想,咱們慢慢來,只要人活著,一定就會有希望,日子會越來越好。」

他的結局,會不會完全不同?

02

之前有個頗受爭議的新聞,主角也是被父母這樣「傷害」過的孩子,但他沒有選擇隱忍,而是選擇了反抗。

這個曾經的高考狀元,在北大讀書,在美國留學,但卻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還發了萬字長文數落父母。

當新聞才被爆出的時候,很多長輩只看標題就忙著去斥責這個男生是多麼不懂事,說父母就算做了天大的錯事,也不該和父母斷絕關係,更不該去指責自己的父母。還說現在的孩子就是脆弱,還高考狀元呢,不知道是不是讀書讀傻了,起碼的孝順都學不會。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不如先去看完他的那份「萬字長文」,也許對待這件事情的看法就會有一點改變。

他真的努力過。

當他意識到問題存在的時候,先是試著溝通,溝通出現問題。他又試著從自己身上來找毛病,為此,他去看了心理醫生,傾訴了整整6個小時。為了更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他甚至轉專業去了心理學。

問題的根源就在於成長的環境,父母的態度,但他父母從來沒有正視過這個問題。

即使他爸收到了無數封他寫的信,包括醫生開具的診斷書,他依然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對兒子的行為是這樣理解的,「因為他是狀元,到了大學以後肯定有更好的人,後來工作學習不順利,就開始覺得周圍的人有問題,特別是在看了心理醫生以後,把問題歸結到從小到大的經歷上,所以遷怒於家人。

他爸也是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當國外專家專業診斷擺在他面前的時候,他依然強行甩鍋,並我行我素的分析兒子的心理狀況。

也許是因為身為父母,讓他們覺得,理解和道歉,都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情。

採訪中那個男生說了這樣一句話:「父母的愛其實是傷害,過去的經歷無法與我的認知調和。

03

愛是怎麼變成傷害的?

當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們特別的依賴自己的父母,遇到害怕的事情,憑著本能就會叫著爸爸或者媽媽。

而長大以後,有多少人會和父母溝通情感和工作上的問題?

估計三四歲過年的時候,在被要求表演節目的那一刻,心裡的隔閡就產生了。

父母愛炫耀、愛攀比的心情很好理解,但是把孩子當成了炫耀的工具,那份純粹的愛,就開始變味了。

有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確實太高了。他們自己還沒有想好,還沒有活明白的時候,就已經生了孩子。然後把自己的人生遺憾,交由下一代來完成,因為自己輸在了起跑線上,所以拚命讓自己的孩子跑在別人前面。

他們期望中的孩子,是成績優異,聽話懂事,光明磊落,會二三才藝,落落大方,考上名校,升官發財,找個比自己條件更好的結婚對象。

只有這樣,他們的付出才能得到回報,他們才會臉上有光。

而那位高考狀元在前期確實滿足了父母的所有期待,但承受的壓力也超出了自己的負荷,他讓人很心疼。

以前看到過一個理論,是說現在親子之間,做到小愛很容易,做到大愛很難。

擔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身體健康,時時陪伴他們這是小愛。

而能和你分享快樂和憂愁,遇到困難的時候做你的堅強後盾,這才是大愛。

我見過同性戀的情侶想結婚,父母頂住壓力,為孩子們舉辦小型的婚禮。

我見過有人創業失敗,父母拿出了所有的積蓄,為孩子的項目周轉資金。

我見過嫁給了窮小子的城市姑娘,父母支付了所有費用,只要求對方必須好好疼自己的女兒。

.....

大愛和溺愛不同,不是全盤接受你的每件錯事,而是在你走投無路的時候,讓你知道家是永遠可以回去的地方。

記得《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法罕從小就想當一名動物攝影師,但父親對他非常嚴厲,一定要他成為一名工程師,直到畢業面試的那天,他才鼓起勇氣對自己的父親表明心跡。

當他父親終於妥協,說把那台當做他工程師禮物的筆記本電腦退掉換成一台相機的時候,很多觀眾都淚目了。

當法罕的父親不在把他當成攀比的工具,放手支持他過想要的人生時,這份父子之間的隔閡,才徹底被打破。

伸手擁抱的那刻,是彼此深愛的證明。

也許很多家人給了孩子足夠多的「小愛」,卻忽視了這份「大愛」。他們在外面摸滾打爬的時候,最怕的也不是辛苦,而是家人的理解。

這份理解,是一份安全感,是一句承諾。

彷彿對你說:

「即使全世界與你為敵,爸爸媽媽也和你站在一起。」

-End-

靜待佳音

如果你有心事想說,記得隨時過來找我

你可能還想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待嘉音 的精彩文章:

周芷若:看在我還愛你的份上,離我遠點兒吧……

TAG:靜待嘉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