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我們談及上海時所想到的

當我們談及上海時所想到的

GIF

物慾、攀升、川流、繁盛

你眼中的一萬種答案

都未必和那些絕望的雙眼相關。"

特別鳴謝潘明磊老師為本劇編創主題旋律

即便在1938那樣的戰爭年代,這裡也總是和消費、繁榮與頑強生存聯繫在一起。東方巴黎,十里洋場,拿捏妥當的腔調,或是年代電影中港口碼頭中的風雲際會,常常代表了絕大部分對上海的感知和聯想。而在另一個遠在維也納的語境當中,上海,遠東的那座戰火中的危城,竟然真實地意味著遠離劫難的避所。藉著一個名字,上海最終成為一些人懸於灰燼上方的燈塔。

而那一張張去往上海的船票,則成為了光,成為他們至暗時刻的最後希望。

1.碑與廣場

| March 14th, 2018,Milan |

三月十四日,米蘭義人園

受義大利米蘭國際義人協會與義大利米蘭猶太人社區邀請,何曼禮女士與米蘭市長共同為父親何鳳山先生的紀念碑揭牌。受邀參加活動的各國國際義人的代表,各國際城市政府代表、各界協會組織及教育界人士。第二天,一座以何鳳山先生命名的廣場在米蘭華人商業區保羅薩皮路(Via Paolo Sarpi和洛馬佐路(Via Lomazzo)交口處,正式落成。在歷史上,這是義大利首次使用華人的名字,命名城市地名。

而人們遺忘的,往往多過所有廣場與碑刻所記載的總和。

2.往事

|September 10th, 1901, Yiyang |

何鳳山出身貧寒,幼時父親早亡,他刻苦勤奮,以優異成績考入長沙雅禮中學,後又考入雅禮大學,1929年入德國慕尼黑大學,1932年獲得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 1935年開始在中華民國外交部供職,開始了其40年的外交生涯。1937年被派往中華民國駐奧地利大使館任一等秘書,1938年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併後,中華民國駐奧地利大使館改為中華民國駐維也納領事館,何鳳山升任總領事。據他的女兒何曼禮介紹,何先生自幼家境貧寒,得到信義會的幫助才得以繼續求學,終獲德國慕尼黑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退休後定居美國舊金山,除寫作之外熱心教會工作,1997年以96歲高齡去世。

1938年水晶之夜後,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逐步升級,猶太人為避免被抓入集中營,只有離開歐洲,但要想逃離就必須獲得外國簽證,於是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奔走於各國使館之間申請簽證,在當時一張簽證就可以拯救一條生命,因而被稱為「生命簽證」。但1938年7月6日在法國埃維昂萊班召開的國際難民會議上,與會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愛爾蘭和紐西蘭等32國均拒絕接受猶太移民。此時何鳳山基於人道主義立場,不顧上司駐德大使陳介的反對,冒著自身生命安危和職業生涯的風險,在中華民國駐維也納領事館向數以千計的猶太人發放了「生命簽證」

從1938年到1940年5月何鳳山奉調回國,2年間他共簽發多少張「生命簽證」其準確數字已無從統計,根據已找到的簽證看,一份1938年6月的簽證的號碼為200號,另一份1938年10月27日的簽證號碼為1906號,也就是說半年間他共簽發了近2000份簽證。納粹當局也以總領事館原屬於猶太人房產為由,將總領事館沒收。而在國民政府又拒絕出資租房後,何鳳山自掏腰包在約翰內斯巷22號租下一套小公寓,把總領事館搬到那裡,繼續堅持發放簽證。1939年4月何鳳山被外交部記過一次。

到上海避難的3萬猶太難民,超過了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南非、紐西蘭五國當時所接納猶太難民的總和。維也納愛樂樂團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Heinz Grünberg)、美國前財政部長麥可·布魯蒙賽爾和億萬巨富伊斯雷爾?辛格都是當年手持何鳳山所發的簽證、到上海避難的見證人。許多人憑著何鳳山發放的簽證,逃到加拿大、南美各國、菲律賓、美國、巴勒斯坦、古巴等地,躲過災難。古巴等地還有一本書中說,1939年有4000名猶太人在維也納拿著到上海的簽證逃到了巴勒斯坦。

十七歲的猶太青年艾瑞克?歌德斯德堡,他疲憊地花了數月的時間,走了五十多個外國領事館,都失望而回。可是,當他向中國領事館申請簽證,何鳳山卻給艾瑞克簽發了二十份前往上海的簽證。因此,艾瑞克整個家族得以順利離開奧地利。消息傳開後,等候簽證的長龍在中國領事館的門前輪候了。一名已被關進集中營的猶太人摩里斯?格羅斯費爾德,在妻子拿到全家去上海的簽證後得以釋放,一家人平安到了上海,逃過劫難。一位猶太人大屠殺的倖存者說:「有些人雖然早已不在人間,但他們的光輝仍照亮世界;這些人是月黑之夜的星光,為人類照亮了前程。」美國的億萬富翁伊斯雷爾?辛格的父母當年也是何鳳山所救的。辛格在全美各地擁有許多家醫院,現任世界猶太人組織秘書長。

他說:"我的父母是何鳳山博士救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3. 在劇場空間中

|March 29th - April 1st, 2018, Shanghai |

現在,這個故事被我們搬進了劇場里。每一個熱愛戲劇與表演藝術的你,都有機會同我們一起,在一個半浸沒的劇場空間中再次經歷,並且共同討論這段不被熟知的生死往事。

/THE PERFORMANCE

該項目並非大家熟知的「話劇」,而是當代劇場藝術(contemporary theatrical art),它可以被理解為紀實劇場(Documentary theatre)肢體劇場(physical theatre),以及現場音樂會(concert)的融合。

本劇的觀演關係採用的是半浸沒式體驗,沒有舞台和觀眾席的分隔。在物理意義上,整個劇場空間由觀眾和表演者共享,共同作為劇場活動的參與者對這一鮮為人知但意義重大的歷史事件進行探討;並且觀眾本身將會通過一些特殊方式成為環境設計乃至演出的一部分,融合到演出當中。

/ THE WRITER/DIRECTOR

曾沛之,英國皇家戲劇學院文本與表演(導演方向)碩士, 曼徹斯特大學全球化產業貿易碩士,現已獲得英國皇家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RCSSD)以及英國皇家霍洛威(RHUL)戲劇學院的博士錄取。近期作品:《去上海》《匡時魂》《伽利略的一生》 《妄言師》

/ THE CREATIVE TEAM

楊之龑 飾演 Mandy He

邱子軒 飾演 Fengshan He

張旭玲 飾演 Yumo Zhong

Nico Amedeo 飾演 Eric Goldburg

Alfonso Romero Garza 飾演 Julian Schwarz

Maeve 飾演 Anika Weber

廖平安 肢體演員

潘斌 肢體演員

李俞霖 肢體演員

楊洋 擔任 服裝設計/舞台監督

李灝 擔任 場記/助理舞監

陳錦文 擔任 劇務/推廣助理

玉玫 擔任 現場伴奏

梁子撫 擔任 舞美設計

呂學平 擔任 宣發

製作人 高俊彥

上海亭澤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

高熊娛樂製作

特別鳴謝聯合出品人(姓名按拼音排序):

畢婧傑、曹愻川、陳柳明、范勇靜、郭汀瑩、

林旭麟、宋鑫、王曉悅、王一丁、翁艾奇、

張晨馨、張赫、張樂、諸葛聖聰

4.觀眾招募|Yo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一點文藝 的精彩文章:

TAG:有一點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