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鳳儀誠明錄-四界

王鳳儀誠明錄-四界

四界

志意心身,界限分明

以志為主,何事不成

誠意正心,身乃能修

家斉(齊)國治,萬古千秋

1、 因恐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立志令兒子讀書

我在少年時,常聽親友向我說,我的曾祖、祖父、父親,都讀過書。而我曾祖,尤有善書之名。我一天學也未上過,可以說目不識丁,將來何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呢?想到這裡,非常慚愧,因而立志,我無論如何貧苦,非令我兒子入學讀書不可。後來我的兒子,八歲入塾讀書,很聰明的,先生非常誇獎。我見這種情形,便想到:先人、後人都能讀書,我可怎好呢?我便自誓說:我也非讀書不可。由三十八歲起,我便習學善書,後來漸能識(識)字,且能講善書,現在又能和大家研究道德,真是可樂,這都是後天立志上來的。

註:以對不起祖宗為恥的,方是真祖孫;以不能領率兒女為羞的,乃是真父母。若享祖宗之富,而事業不及祖宗,喜子女之榮,而品格不及子女,是真無志之丈夫矣。

2、 先天後天的分析

我在三十五歲時,就知道後天世界,已到末運(運),將變(變)為先天世界了。究竟先天後天怎樣分呢?人人祗顧(只顧)妻子,便是後天;不顧身家,只謀公共福利的,便是先天。我在二十一歲時,與人傭工,看見鄉間兄弟分家時,拿刀動槍,互相爭殺,甚至釀成人命。我便暗想道:他為誰而爭呢?想了一天,忽然明白了,都是為他妻子爭呢。

3、 又立一個志

那時我正給人家抬糞(即肥料),倒在糞堆上,我便大聲說:「我非做一個特別的人不可」。同伴人瞅瞅我,也不知我說的是哪裡的話。到了三十八歲,我守墓時,我便對我妻子說到:「我此後不能再為你們過家了」。守墓期滿,我便實行勸病化人的工作,到今日,已經三十餘年了。

註:立志而作特別人,即是立志而作先天人,不為妻子溫飽之計,而欲奔走社會,濟(濟)人利物,此正所謂先天元性作主也。名之曰「先天人」又何不可?

4、 四大界限即四大世界,一個人如此一個世界亦如此

我常說,一個人必須要志意心身四界分的清楚。究竟怎樣算清呢?如能本性如如不動,把世間的愚人,完全托起來,使他成大智慧人,這便是志界,便是佛國。如能心無一物,常樂無憂(憂),到處助人,不求酬報,這便是意界,便是天堂。如果多思多慮(慮),貪得無厭,這便是心界,便是苦海。如果為名為利,爭貪攪擾(擾),花天酒地,流連忘返時,這便是身界,便是地獄。用志意的,便是先天,用心身的,便是後天。先天是無私的,後天是自私的,這是先天與後天的分別,是人急需知道的。

註:「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語見《論語·里仁》)

「君子上逹(達),小人下逹」。(語見《論語·憲問》)

我曾作標語聯有云:志意心身四界,佛國、天堂、苦海、地獄,同時現象;性道情慾四階級,聖域、賢闗(關)、凡夫、孽子,各奔前程,即本此說而作也。

5、 立志向道

人應(應)把從前的事情一筆勾銷,今後立定志向,一心向道,才可有成。

註:「以前鍾鍾(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正是此意(語見《了凡四訓》)

6、 古人是用哪個字成的道

我們讀古人書,觀察古人行事,要知古人是用志、意、心、身四字,哪一個字成的道。如孟母教子,是用「志」字成的。三娘教子,是用「意」字成的。觀察今人,也要拿這四字去觀察,方能有確當的批評。

註:《論語》有曰:學而不思則罔。(語見《論語·為政》)

又曰:患不知人。(語見《論語·學而》)。

如此觀察,方是真讀書;如此觀察,方能真知人。

7、 意界人所行的事

一日向朱允恭說:你的祖父,拿衣服給別人穿,拿糧米給別人吃,這是意界人所行的事。雖然本身沒享著福,但是後來,你父親過家,從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壟)的寒家,竟能治産(產)四百畝(畝),成個小康之家,這正是天報善人呢。

註:善人有後,「善人是富」,聖人還說假話么?!

8、人須達通四界才能普度眾生

人需達通志、意、心、身四界,才能普度眾生。如只知神佛之所成、人之所生的道理,而不通達物類所生之理,便不能就物。牛之性中,含有愚火;狗之性中,含有陰木。所以它就現一個那樣的身,受那樣的苦。我們如不知道它的來歷(歷),又怎能救他出苦呢?

註:人而不明物性,不能享物的福,並且人與物雙方都受苦了。今之世界,物質文明,以達極點,全是由明物性上來的。

9、 心理不同所以見解不同

志界的人,看人都可成佛。意界的人,看人都可成神。心身兩界的人,看人都像他那樣的爭貪。這和戴黃眼鏡,看物質都是黃色,戴綠眼鏡,看物都是綠色一樣的。

註:「人皆可以為堯舜」,正是聖賢的心理。

10、 用志的真方法和真效果

用志是要從近處(處)起始,我與誰接近,就要先悟誰的道,先知誰的性,把他助起來,叫他佩服了為止。所以有志的人,先令一二人佩服,再令千百人佩服,先令一處佩服,再令處處佩服,這叫做真用志呢!

註:有志者,事竟成。如此而行,焉有不成之事?

11、 處逆境的無上法門

常人遇見逆心得事,便意味索然,非常苦悶,我則不然:遇見逆心事來了,我的兩隻(只)眼睛,雖然凝視著對方的人,而我的意,已潛入地層(層)的最深處了,大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樣子,逆事哪能搖動了我呢!

註:「卒然臨(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大丈夫不當如是耶?(語見蘇軾《留侯論》)

12、 四界是一貫(貫)的

要造成聖賢神佛的地方,必須用志。但是志,還須意來輔助,意又須心來幫助,心更須身來幫助,一界不成,四界都不成了。

註:分而言之為四,合而言之則一

13、 四界的人是春夏秋冬

志界人,即是春,他專講生髮而無報復。古語說「有氣不生消磨難,有冤不報是修行」,正是志界人的表現。意界人,即是夏,專講包容涵養,必使他滋生繁長。君子成人之美,正是意界人的行為。心界人,即是秋,專講爭理,如同萬物到秋成的時候,各自結果,不顧其他,所以弄的七零八落,不相關係。身界人,即是冬,專講貪得,人人怕他,不敢沾染,一經沾著,便受害不淺,甚至因而消滅。所以我常說,志意兩界的人,是建設世界的,心身兩界的人,是破壞世界的。

註:志意為主,即是君子世界。心身為主,即是小人世界。不過其程度不同耳。

14、 我非立志學聖人不可

錦西縣(縣),孟家屯,修孟母和孟子廟(廟),工程不小,某年已竣工,我去拜謁(讀ye,具體不詳)孟子廟。執事人孟老峰,我初見他,深深作揖,他不瞅我,向他說話,他不理我,我便立志說:可看你們老孟家出聖人,你們就這樣的自大,我們老王家,就不能出聖人嗎?我非立志學聖人不可!旁邊有人笑我說:你能趕上嗎?我說:趕不上,也追他幾步。

註:志在聖賢,則為聖賢;志在豪傑;則為豪傑;所惜者無其志耳。

15、 會使用四界

會使用志的人,越遇逆境越樂。會使用意的人,意念多大,意氣也多大。會使用心的人,心理是千變萬化、妙用無窮的。會使用身的人,無論如何勞動,決不能累傷了。

註:諺云:會者不難,難者不會。所以人要好學,學就會了。志、意心、身四界都會,這叫人格完全。

16、 各教主都是以志為主

各教的聖人,沒有不是以志為主的。我聽說,孔子困於陳(陳)蔡,仍然是坦蕩自如弦歌不輟。有聽說,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三日死而復活,仍救世人。釋迦佛被人割解肢體,還說:我成佛,先度你。他們這種精神,是不是相同呢?所以說各教的形式不一,而精神是一個。如果分門別戶,便是錯了。

註:能作如是觀,又何能有門戶之見、宗教之爭!

17、 四界的個性大不相同

志有志的性,是無為無不為的。意有意的性,是能信著人的,如果有利益,他便願意推給旁人。心有心的性,他是以貪得為主,純然為己的。身有身的性,他是破壞性,人己兩傷,他也不知悔的。所以說,心身決不可為主,只可聽使用的。

註:吃喝嫖賭吸的一流人,正是身有破壞性的實例。

18、 人的四界如同樹

志像樹根,意像樹幹(干),心像樹的杈椏(丫),身像樹的枝葉(葉)。杈椏和枝葉,必須時常修理的,所以要正心修身。

註:心身兩界,最容易失腳,人生墮落,盡在乎此。

19、 四界的人各有不同

定在志界的人,便是佛國,不論境遇的好壞,凡是貧富、得失、榮辱、存亡,一切不顧,如如不動,只知以志當人。定在意界的人,便是天堂,即是神界的。心是人界,常思慮、常爭貪,是無邊的苦海。今人拿心為主,怎能成佛?身是個胎生之物,終久須壞的,所以須看得假。人必要立功、立德、不知從功德入手,哪能成道呢?

註:「立功、立德、立言」是為「三不朽」,不朽方為成道。(語見《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20、 四個階級

志要高,意要大,心要平,身子要低。

一人而居四個地位,真是分身有法。

21、 立志找好處

我又二伯母,性烈而刁,好飲酒,酒後必罵人。我想她也有好處,一時找不著;又想她那樣的刁惡,沒有病,我這樣的良善,且有病,什麼緣故呢?於是我立志,找不著她的好處,我就餓死。一連三天,在炕上卧著,不起來,也不吃飯,第四天,果然找著了。因為她不記仇。她雖然罵著你,有人說「你還罵他呢,他病的不得了,快去用手術、或行針治去吧」,她一面罵著,一面來治,不怕五更半夜,也必來的,這真是她的好處,所以她沒有病。自從我找著她的好處,向她一說,她不但不罵我,並且特別喜歡我,說我是個有良心的人。

註:人都有好處,但未切實去找,如立志去找,哪有找不著的?今人偏找壞處,所以都轉恩為仇了。

========== END ==========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鳳儀思想 的精彩文章:

講道講道,我們在講誰的道?
一小碟榨菜憋出來的重病!

TAG:王鳳儀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