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宋末年,除去文天祥,還有哪位英雄應被銘記?

南宋末年,除去文天祥,還有哪位英雄應被銘記?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文天祥、陸秀夫一內一外,是南宋王朝的兩大支柱,在大宋亡國、面臨滅頂之災時,他們堅守氣節,用不同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什麼叫臣死社稷、什麼叫忠貞不屈、什麼是民族氣節。

一、天地有正氣——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詩總是令人熱血沸騰,要不是在逆境中艱難前行、在絕境中不忘初心,是不可能寫出這樣天地可表的詩句的。

文天祥深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影響,熱心國事,從小就給自己灌輸了忠君思想。

文天祥本字履善,後改字宋瑞,其報國之心可見一斑。正是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文天祥不畏權貴,敢於直言,因此被奸臣排擠出外。

也正是在這種思想驅使下,即使自己身不在朝堂,但仍然心繫國事,面對強大的蒙古軍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國家最艱難的時刻,毅然決然選擇率軍勤王。

文天祥經歷過兩次被俘。

第一次是公元1276年,南宋即將失國之際,文天祥至元軍與伯顏議和,後被扣押。

弱國無外交,更何況是即將亡國的南宋,文天祥唯一可以仰仗的就是自己的錚錚傲骨。在議和過程中,文天祥不屈不撓,說話十分硬氣,喊出「宋存與存,宋亡與亡」的口號,說得伯顏當場失色改容,不得不向文天祥賠禮謝罪。

文天祥行經鎮江時,逃出元軍,堅持組織義軍抗元。但終因敵強我弱,於公元1278年再度被俘,在昏暗腐臭的牢房中關押三年。元軍迫使他勸降張世傑,文天祥於是寫下了名垂千古的《過零丁洋》,以詩明志;同時面對元軍、甚至是忽必烈的親自勸降,文天祥堅貞不屈,寫下了同樣凜然的《正氣歌》。

文天祥雖然沒有死在戰場上,但他面對死亡的勇氣絲毫不比別人差,一片丹心、一身正氣可昭日月。

即使這樣,他還認為自己做得不夠,臨刑詩中寫道「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

二、應為國死——陸秀夫

陸秀夫最悲壯、最被後人銘記的事迹當屬負帝投海。

陸秀夫是和文天祥同年的進士。與文天祥一樣,擁有一片報國熱忱,中了進士就和友人立志「……當思報國,相勉勵為天下第一等人物」。與文天祥不同的是,陸秀夫主要在內扶持小皇帝,在外領軍的機會並不多。

陸秀夫十分有才能,在鎮守淮南的李庭芝幕下任職的時候就表現出了相當精明強幹的能力,「至察其事,皆治」,後在李庭芝推薦下入朝為官,也曾作為使者被派到元軍乞和。

當然,這次乞和因陸秀夫不肯答應屈辱條款而流產。

趙顯投降後,南宋實際上已經是強弩之末,但是以陸秀夫為首的忠義之士沒有放棄,他們救下益王趙罡、衛王趙昺,在福州擁立趙罡為帝,為南宋保護下最後一絲血脈。面對日益緊張的局勢,南宋小朝廷只能選擇步步後退,趙罡本人則在逃跑過程中不幸溺水,得病去世。

國亡了,小皇帝死了,人心也要散了,「群臣皆欲散去」,這時候站出來的人是陸秀夫。陸秀夫挺身而出,深明大義,繼續擁立趙昺,然後將小朝廷遷到海上的崖山,甚至組織起一支二十萬人的軍隊。

彼時,大宋王朝猶如一葉扁舟,在波濤洶湧的潮水中飄搖顛沛,陸秀夫無疑是這支小舟的掌舵人,有他在,小舟就不至於沉入海底。

然而,歷史的悲壯往往就在於很多結局不盡如人意。南宋小朝廷還是亡了,文天祥被俘了,張世傑溺死了,陸秀夫則選擇最悲壯的方式死社稷,負帝投海。

投降保命還是以死明志,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命題。白白赴死似乎毫無益處,但這就是民族氣節,是許許多多人喪失掉的東西。

文天祥說「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儒家士子讀的是聖賢之書,學的是經世濟用之文章,目的是積極入仕、報效國家,最終國滅家亡,他們沒能挽回敗局,但無數志士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民族氣節,他們的這種氣節像是一根脊梁骨,貫穿了整個華夏大地,貫穿了中華上下五千年。

沒有堅貞不屈的血脈,何來堅守氣節的錚錚傲骨。

十萬軍民罹國難,一身正氣萬古存。數百年後的今天,這種壯烈的民族氣節才是那些跳樑小丑應該學習敬仰的。

參考資料:《宋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真實的金刀駙馬:神射手一箭雙鵰,他若在匈奴不敢猖獗

TAG:歷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