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6年1553條微博,看哭一片網友

6年1553條微博,看哭一片網友

「媽,明天是你的六十六大壽,可是你走得太早了,眼看離開我六年了,我給你留言也快六年了,我倆就是這麼交流的,就像以前每天都通好幾個電話一樣……」

自2012年媽媽去世,瀋陽80後女孩璐璐就在@璐璐給媽媽的信 上給媽媽寫信。她希望年輕人能放下手機,給爸媽一點時間。「他們只是你手機背面的那兩個人,而你卻是他們的全世界!」

6年間,寫著家長里短的1553條微博成了璐璐與媽媽「嘮嗑」的方式。

就連自己的生日,她都要跟媽媽說一句「辛苦了」。

但更多的,還是和母親聊聊家常。

她會跟母親嘮叨父親的晚年生活,說父親:不聽話,太犟!

在璐璐看來,她和父母之間,沒有什麼感天動地的故事。

她只是個平凡的瀋陽女孩,她的家庭也是個普通的家庭。在父母身邊的30年,一直平淡而幸福,而媽媽的離去,對她來說如同晴天霹靂。

從那以後一直到現在,璐璐幾乎每天都會更新微博,全部都是和媽媽嘮的家常話。

微博里事無巨細,每一個生活的點滴,璐璐都希望能夠通過這一方式傳遞給媽媽,有的時候一天會連發三四條,算上3月25日發的最新一篇,已有1553條微博

每篇微博都是以「媽」開頭,就像平常嘮嗑一樣,微博中有很多是寫她當天遇到的事情,還有一些聯想到媽媽在世時的往事,言辭中充滿了她對媽媽的想念和愧疚之情。

也會聊聊小外孫「航航」的日常,

偶爾抱怨一下工作里受的委屈,

整整6年,她從未停止和媽媽的對話,彷彿這樣就可以確定,媽媽一直都在自己身邊。

如果有一天,她忘記了跟母親「聊天」,第二天還記得說一聲「對不起」。因為她至今都記得,她與母親最後一次通話,還是母親「求」來的報平安……

微博粉絲已超七萬

讓更多網友懂得珍惜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曾無數次簽名說時光無法倒流,請珍惜身邊的人!可是,我仍然沒有珍惜住,還是留下了太多的遺憾!」這是璐璐的微博簽名,雖然只有寥寥數語,卻傳遞出對母親的無限思念。

截至目前,她的微博粉絲已超過7萬,數以千計的評論里,安慰、感同身受、發誓孝順的比比皆是。讓璐璐欣慰的是,通過這個暖暖的微博,也讓不少網友更珍惜擁有媽媽的每一天。

網友熱評

@網友「小戴戴醬」:看了你的微博後,我決定以後加倍對爸爸媽媽好!珍惜眼前人,不留遺憾!

@網友「半夏微涼」:翻了好久才看到第一條,哭著從第一條看到最後一條。

@網友「sunny」:真的看哭了,心裡的感覺說不明白。想想我昨天還和媽媽頂嘴了,就因為聽不慣那些重複的嘮叨,感覺特別對不起媽媽,想媽媽了!

@網友「小太陽」:用手機一點點的翻到第一條開始讀,一頁還沒讀完就淚崩了!

@網友「減肥中的小花」:看完所有微博發誓再也不和媽媽發脾氣了。

@網友「燡欣李」:我還在上班,看得我嗚嗚哭,領導讓我辦事去我都不敢看領導的眼睛,我突然覺得自己的幸福,我突然好想回家找我媽媽,突然覺得愛的偉大,突然再也不想惹她生氣……

@占卜師南希:只有被活著的人遺忘了,那才意味著真正的死亡。

@要cool:身無饑寒 ,父母無愧於我;人無長進,我以何待父母。

@天堂轉角有愛:[悲傷][悲傷]我的媽媽也是2012年離開我的,當時覺得天都要塌了……六年了,每時每刻都在懷念!!記得就是最好的懷念

@言危言十:我媽媽2013年年底走的,每每想起還是忍不住淚水盈眶,如今到結婚年紀,什麼都不懂,只能徵詢姑媽外婆的建議,如果她還在,她一定會為我準備的妥妥噹噹

@君子無鋒劍:有的人,原以為會一直在身邊,可是走著走著,就散了……有時,還像往常一樣找ta聊聊,轉過頭好像才發現,那個位子早已經空了。。。

@張雲雷:一段很感動的話:「我吃東西越來越清淡,對待人情世故越來越寬容,不亂髮脾氣也學會了忍讓,慢慢地有了一顆成長的心。也開始害怕聽到任何與病痛有關的事,最大的心愿變成了全家人身體健康。相比一兩年前迫不及待要去看遠方的心,我更希望花十分之九的時間在溫柔燈光下和媽媽吃完的一餐飯。」

@峰橋聽宇:在家裡,總是想要逃離,想著離開家就自由了,沒有束縛了,等到真的離開家了,自己決心要闖出一片天,但是卻發現,種種委屈,種種困難接踵而至,這時你發現,家人勸你回家,那是在表達他們對你的愛,那不是束縛,那是永遠都會存在的愛。

@stephy冰:肉身已逝,可卻始終相信你一直在我身邊!你的無聲陪伴,早已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你並沒有離開,只是換了一種方式,陪伴我成長!

@玖月麋鹿歌:大半夜看璐璐給媽媽的信淚流滿面,很佩服她,思念已經很痛苦了,還一遍遍提醒自己 …

@小野人采綿羊kiko:今天基本把璐璐寫給媽媽的信的微博全部翻了個遍,然後就淚目了~這個世界上最讓人肝腸寸斷的恐怕就是親情了,父母的愛尤為偉大,其實子女對父母的愛也未嘗不是。我就希望我爸媽不要那麼辛苦,平平淡淡的陪伴在一起就足夠了。

@颯沓如歌:大半夜看的淚流滿面,比起身外物和親人在一起更珍貴。但有時候覺得這樣回憶心是不是更痛?

被質疑炒作

璐璐:如果我要炒作的話怎麼多年了還在堅持?

3月26日,璐璐告訴澎湃新聞,她是家中的獨生女,母親生前總當她是個長不大的孩子,即使她結婚生子也要每天給母親打電話報平安,「我現在奔四了,如果我媽現在還活著,她一定也會這樣」。

「跟媽媽講家裡人的事情、工作上發生的事情,跟父母說不就這些內容嗎?發這些微博就感覺自己還在跟她說話一樣。」璐璐說。

記者:最初為何會以發微博的形式對母親「說話」?

璐璐:我媽是2012年6月3日過世的,腦出血,18個小時後過世。

當時走不出來。以前每天都會跟我媽當面說或者打電話,突然一下她就那個什麼了,挺不習慣的,就用發微博這種方式,當嘮嗑唄。後來就養成習慣了,堅持了6年,自說自話一樣。

記者:微博簡介中「留下了太多遺憾」指什麼?

璐璐:我結婚生子之後離開父母生活,雖然同在一個城市,但不是住在一起。那時候我媽給我帶兩歲半的孩子,我周三、周五回父母家。她病危的那一天正好是在周日凌晨,我剛把孩子接回家去,事情發生的時候我都沒在身邊,只有我爸在。這是一方面的遺憾。

最遺憾的是你不知道你的親人在第二天就去世了,你還有很多事情還沒陪她做呢!本來要做,但還沒做的事還有很多。我媽那時候給我帶孩子,孩子就要去幼兒園了,這樣一來她不就有時間了嘛。經濟條件也越來越好,不用操那麼多心,她就可以跟我爸一起去旅遊。可惜這種生活她不能經歷了。

除了遺憾,也有後悔吧,倒不是對父母不孝順。每個人對父母都是好的,但肯定會產生一些摩擦,有意見不統一的時候,談不上氣父母,但肯定會和她吵架。但之後再想,你就會覺得自己很不懂事。在她走後,你再回想以前和她吵架鬥嘴的種種,就會對那些行為很後悔。

記者:發給媽媽的微博受到了怎樣的關注?

璐璐:最開始也沒很多人關注,後來被媒體報道之後有很多人關注這個微博。

評論里說什麼的人都有,網友的私信不計其數,基本就是分享自己對父母不好,要珍惜父母之類。還引起了一些人因為失去父母而產生的共鳴。也有人說我炒作,其實不是。如果我要炒作的話怎麼多年了還在堅持?

被報道後,有些講述故事類節目找我去參加,但他們有一定的腳本,按那個來說的話就不是我的故事了,我就沒去。

記者:印象最深的網友是哪個?

璐璐:我接到的私信還蠻多的,有一個男孩,用東北話來說就是「驢」,對父母很倔、很渾。他告訴我,我的微博讓他意識到父母也會有去世的一天,勾起了他善良的一面。後來,他回家向父母承認錯誤了,在微博上向我分享他的改變。當時我就覺得自己的確是幫助到了別人,很滿足。

記者:你認為自己有那麼多粉絲的原因是什麼?

璐璐:這麼多年陸陸續續有很多粉絲關注我,中間也流失了很多,流失的那些人可能就只是看個熱鬧吧。而真正沉澱下來這些人,基本上都是跟我有一些共鳴的。

因為我那個內容其實沒有看頭,就家長里短,其實沒有實質上的信息。大家其實就是因為這種形式讓他們體會到父母的不易,離開父母的孩子感覺到應該珍惜父母、回家陪陪父母。

記者:這麼多人關注,微博的內容會發生改變嗎?

璐璐:不會,還是自說自話,講自己的事情。

記者:6年來自己的心情變化了嗎?

璐璐:其實媽媽去世一年多的時候,我不想接受任何採訪,當時心情沒有扭轉過來。因為我每一次接受採訪都要回憶一次過去,回憶一次痛一次,其實我是不願意的。

後來我慢慢發現,原來我這行為是有一些正能量的。最開始其實我意識不到能帶給別人影響,只是很單純地要抒發自己的情感。

隨著時間的這一點點流失,心情肯定是有轉變,把那當成一個不同的空間,不同的對話就好了。我也會一點點意識到,這一步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人生階段,或早或晚。只不過我經歷的早了一些。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假設我母親在不同的空間在關注著我,就能得到自我安慰。

記者:微博里除了家長里短,還經常提到關於母親的夢?

璐璐:挺神奇的。每當我有點什麼事啊,哪裡不舒服,我保證能夢到我媽。你別管她是給我說什麼或做什麼,我都總能夢到她的影子。當然,這也是因為每天一直想她。

記者:親人看你的微博嗎?

璐璐:兒子才8歲,不看我的微博。父親偶爾會看看,家裡人算比較支持吧。這樣還能喚起很多人對父母的關愛,對網友來講是很正能量的內容,也是引導了大家的行為。

記者:家人的思念母親的方式是什麼?

璐璐:我爸應該是比我更悲痛的,他是個作家,文筆特別好,通過寫文章、寫詩來抒發。他愛好攝影,出過書。他的抒發渠道比我的要更文學化一些吧。我也看過他的作品,基本都是思念的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杭州保姆縱火案後續:林生斌起訴杭州消防局獲立案
被記者詢問是否相信特朗普性侵指控,伊萬卡罕見回懟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