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天下10大行書排行榜!

天下10大行書排行榜!

第十名

李建中《土母帖》

李建中,(945---1013年),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北宋書法家,字得中,號嚴夫民伯。性怡淡,簡靜,風神雅秀,善書札,草、隸、篆、籀俱妙。一生由於經歷了唐、五代、宋幾個時期,他在書法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

《土母帖》高31.2厘米,橫44.4厘米,10行,共104字。後有蕭引高、王嚴實、王稱等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帖是傳世的《西台六帖》之一,用筆沉穩,結構淳厚謹嚴,清麗圓熟,恣態橫生,深得「二王」筆法。

第九名

黃庭堅《松風閣》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後世稱他黃山谷。《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

他的行書作品《松風閣》,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盪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

第八名

米芾《蜀素帖》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鹿門居士,曾任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以其才華橫溢,狂放不羈,故人又稱「米顛」。

《蜀素帖》,絹本長卷,有烏絲欄,高19.6厘米,長284.2厘米,計71行,658字,是米芾38歲時(1088年),在蜀素上自作五七言詩八首。現存台灣故宮博物院。

《蜀素帖》結構奇險率意,變幻靈動,縮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麗頎長,風姿翩翩,隨意布勢,不衫不履。用筆縱橫揮灑,洞達跳宕,方圓兼備,剛柔相濟,藏鋒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垂露收筆處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懸針收筆處有正有側,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絲勁挺;亦濃亦纖,無乖無戾,亦中亦側,不燥不潤。章法上,緊湊的點畫與大段的空白強烈對比,粗重的筆畫與輕柔的線條交互出現,流利的筆勢與澀滯的筆觸相生相濟,風檣陣馬的動態與沉穩雍容的靜意完美結合,形成了《蜀素帖》獨具一格的章法。總之,率意的筆法,奇詭的結體,中和的布局,一洗晉唐以來和平簡遠的書風,創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

「蜀素」是四川造的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製作講究。此卷相傳為邵氏所藏,欲請名家留下墨寶,以遺子孫,可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而米南 宮見了卻「當仁不讓」,一揮到底,寫得隨意自如,清勁飛動,真似如魚得水一般。另外,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 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

第七名

歐陽詢《張翰思鱸帖》

此帖也稱《季鷹帖》,是歐陽詢為張翰寫的小傳,屬行楷,無款。紙本,縱25.2厘米,橫33厘米。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體修長嚴謹,筆力剛勁挺撥,風格平正中見險峻之勢,是歐書中的精品。

此帖的風格與歐陽詢的楷書風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險取勝。字的重心壓在左側,而以千鈞之勢出一奇筆壓向右側,使每個字的結體形成一種逆反之勢,然後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險為夷,真可謂「險中求穩,別有樂趣」。清乾隆帝評論道:「妙於取勢,綽有餘妍。」此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第六名

柳公權《蒙詔帖》

柳公權(公元778-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中書舍人,書法初學王羲之,後學顏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勁豐潤,自成一家,米芾曾評其書:「公權如深山道士,修養已成,神氣清健,無一點塵俗。」相傳穆宗皇帝曾問他筆法,他回答說:「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他的行書流傳極少,因此,就越發顯示《蒙詔帖》的彌足珍貴了。

《蒙詔帖》,墨跡紙本,又名《翰林帖》,高26.8厘米,長57.4厘米,大字行書,計7行,27字,書於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柳公權四十四歲,年富力強,書法創作的顛峰期,所以字如驚鴻擊空,曾刻入《三希堂法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帖氣勢磅礴,痛快酣暢,渾莽淋漓,意象恢宏,極具虎嘯龍吟、吞吐大荒的氣派,其結體不像柳體楷書那樣取縱勢,而是因形而變,依勢而化,或長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取楷書正勢,而是欹側多姿,險絕有致,不拘常規,放浪形骸,極少唐朝森嚴法度的束縛。其用筆也不像柳楷鐵骨錚錚,耿介特立,而是有剛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圓,或露或藏,粗不臃腫,細不纖軟,線條以中鋒為主,飽滿圓厚,筆墨控制得恰如其分。誠如周必大說:「沉著痛快,而氣象雍容,歐虞褚薛,不足道焉。」其章法大小肥瘦,參差錯落,虛實疏密,相映成趣,前後照應,一氣貫注,擒縱收放,隨勢幻化,「枯潤纖濃,掩映相發,非復世能彷彿。」

第五名

楊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楊凝式書,行書,墨跡麻紙本,高26厘米,寬28厘米,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內容是敘述午睡醒來,腹中甚飢之時,恰逢有人饋贈韭花,非常可口,遂執筆以表示謝意。

董其昌曾說:「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此帖的字體介於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洒脫,深得王羲之《蘭亭序》的筆意。儘管《韭花帖》無論在用筆還是在章法上都與《蘭亭序》迥然有別,但其神韻卻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四名

王珣《伯遠帖》

《伯遠帖》行書紙本,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此帖為晉代真跡。此帖行書,筆力遒勁,態致蕭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書風,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同列為三希堂法帖之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珣(公元349年---公元400年),字元琳,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王羲之之侄。董其昌評:「王珣瀟洒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第三名

蘇軾《黃州寒食帖》

《黃州寒食詩帖》,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第二名

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紙本,縱28.8厘米,橫75.5厘米,共234字(另有塗抹字30餘個),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顏真卿為楊國忠排擠,出為平原(今山東德州)太守。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在范陽(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亂開始。一時河北諸郡迅速瓦解,惟顏真卿的平原郡高舉義旗,起兵討叛,被推為義軍首領。時顏真卿的從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派其第三子顏季明與真卿聯繫,聯合反叛。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設計殺死安祿山黨羽、鎮守土門(今河北井涇)要塞的李欽湊,奪回土門。一時形勢好轉。顏杲卿派長子顏泉明押送俘虜到長安報捷群請求救兵。不料路經太原時為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截留。王想冒功,擁兵不救。安祿山聞河北有變,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顏杲卿孤軍奮戰,苦戰三日,糧盡矢絕,城破被俘。顏季明等被殺頭,顏氏家族死者三十餘人。顏杲卿被押解至洛陽,英勇不屈,先被斷一足,凌遲處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顏杲卿才被朝廷追贈太子太保,溢「忠節」。

顏真卿時任蒲州太守,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即派杲卿長子顏泉明到常山、洛陽尋找季明、杲卿遺骸。只得到季明頭部和杲卿部分屍骨,為了暫時安葬這些屍骨,顏真卿寫下了這篇祭侄文草稿。因為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顧不得筆墨的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可以說,《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至為寶貴。

第一名

王羲之《蘭亭序》

《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寫的從容嫻和,氣盛神凝。被後世學書者尊崇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共計327字,逸筆天成,而且變化結構、轉換筆法,匠心獨運而又不毫無安排造作的痕迹。

蘭亭書法,符合傳統書法最基本審美觀,「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內懨」的筆法偏重骨力,剛柔相濟,點畫凝練簡潔。在書寫技巧上包含了無數變化之道,僅一個「之」字就有十餘種寫法,在傳統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為樣板。千餘年來,歷代文人多以《蘭亭序》為標準,筆耕不輟。人們習慣地把書家寫《蘭亭序》的水準作為衡量其傳統功力的尺度。《蘭亭序》不愧為博涉眾美的經典之作,讀其文、賞其書、品其趣,是一種非凡的藝術享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家 的精彩文章:

今日小年,這些習俗你還記得嗎?
微小說:招待

TAG:書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