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宿州地區的古縣,很多都比宿州還古老!

宿州地區的古縣,很多都比宿州還古老!

未建宿州前,在宿地內最著者有相城、苻離縣、蘄縣、銍縣、虹縣。其他的還有斛城縣、新豐縣、竹邑縣、頓邱縣、定陶縣、諸陽縣、甾邱縣、安陽縣等,說不定你家的村莊說不定就是古縣!

苻離縣在宿州北20里,即今古苻離。周末屬楚。秦置苻離縣,屬泗水郡。唐元和四年(806)建宿州後,屬宿州。符離縣曾多次移治,北宋和宿州州縣同城。宋南渡後,屬於金。元至元二年(1265)併入宿州,苻離縣廢。今為古苻離,在濉河南岸。苻離集車站原名黃山頭。

蘄縣在宿州南40里,即今蘄縣集。周末屬楚,秦置蘄縣,屬泗水郡。王莽改為蘄城。東漢屬沛國。曹操改屬譙郡。魏屬汝陰郡。晉初屬譙郡。南朝劉宋於此置譙郡。南齊改為北譙郡。南梁改為譙州蘄城郡。北朝東魏改為南兗州譙郡。北齊置仁州,又分置龍亢郡。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復為蘄縣。唐高宗顯慶元年(656)谷陽縣併入。元和間屬宿州。元時併入宿川,縣廢。今為蘄縣鎮。

相縣在宿州西北85公里的相山(今淮北市,原屬宿州),相城古地是商之相土。秦置相縣為泗水郡地。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改為沛郡,治相縣。隋時相縣廢,併入苻離。至清,為相城鄉,屬宿州。現為淮北市區。

洨縣,古城在今靈璧西南,谷陽縣西蘄縣東南。漢置洨縣,東晉廢。漢許慎曾為洨縣長,故稱許慎為洨長。洨縣因洨水得名。《水經注》云:「洨水首受蘄水於蘄縣,東南流入谷陽縣,又東南流於洨縣故城北,又東南入於淮。」《漢書》應劭註:洨縣,洨水所出,南流入淮。

白善縣,東魏置。隋大業初併入臨渙縣,白善縣廢。後魏作白禪。即今百善集(1950年置濉溪縣,劃歸濉溪)。又有臨北縣,即下邑,高齊時廢,併入臨渙縣。

廣平縣,後魏武定六年(548)置。在宿州西南,臨渙東北,高齊時廢。

丹城縣,後魏置。在臨渙西。隋開皇元年(581)併入臨渙。按,丹城又名五羊城。傳說未置縣前有五個仙人騎羊入城化為石。因王子晉在此煉丹,故稱丹城。今有城隍廟遺迹和舞陽侯樊噲衣冠墓。今屬渦陽

龍山縣,北齊武平四年(573)置,在丹城縣南,隋廢併入臨渙縣。《太平寰宇記》云:「龍山縣在臨渙西南四十五里。」清同治三年(1864)撥屬渦陽縣。

銍縣在宿州西南90里,即今濉溪縣臨渙集。秦置銍縣,屬泗水郡。漢屬沛郡。東漢屬沛國。曹操改屬譙郡。唐初為北譙郡治,貞觀時屬亳州,元和四年(809)改屬新建之宿州。宋金因之。元時併入宿州,臨渙縣廢。今為臨渙集。1950年析置濉溪縣,即歸屬濉溪。

斛城舊縣,在宿州東北,又名朝斛。北魏置,屬睢南郡。《魏書·地理志》說:「斛城縣,有五丈陂,扶離城。」按扶離即苻離,則斛城不是苻離故地。苻離是秦置,斛城是北魏置。《太平寰宇記》載:魏置斛城縣,治於苻離,後移治於斛城。唐貞觀初朝斛城併入苻離,而斛城縣廢。根據《水經注》和遺址情況,斛城當在今欄杆集附近。

新豐縣,東魏武定六年(548)置、屬睢南郡。在宿州北70里。隋開皇三年(公元583)縣廢。

虹縣,在苻離東南150里。漢屬沛郡。唐太和七年(833)復置宿州,初治虹縣,後移治苻離,又移治甬橋。虹縣舊址後淪於洪澤湖,今泗縣即虹縣移置。

竹邑縣,漢置,屬沛郡。王莽改為篤亭。東漢改為竹邑縣,屬沛國。隋開皇三年廢睢州,並廢竹邑,入苻離縣。古竹邑縣地在古竹山,今苻離西古饒集附近。

頓丘縣,東魏時置,屬南濟陰郡。北齊時屬睢南郡。隋開皇間廢。故治在宿州西北20里。

定陶縣,後魏僑置,屬南濟陰郡。隋開皇間廢。《隋書》雲;後魏置定陶縣於定陶山下,在苻離古城東北,靈鷲山迤北有定陶山。

諸陽縣,唐武德四年(621)分苻離縣置。屬徐州。貞觀元年(627)縣廢,併入苻離。《江南通志》載:「宿州西有諸陽山,故諸陽縣在此。」以前史考之,諸陽即後魏僑置之定陶故地。

甾邱縣,漢置。在宿州東北60里。即今甾城集,又名城子集,現名支河集。晉時縣廢。

安陽縣,漢置,在宿州東50里,是古時安陽亭。唐時縣廢舊縣址在大店西南8里處,現有村名叫安陽縣,有古安陽亭遺址。

陽城縣,據歷代《宿州志》云:秦置,屬泗水郡。陳勝生於此。漢屬汝南郡。陽城,即今湖溝。1964年由宿州劃歸新置之固鎮縣。

庸城縣,據《宿州志·境內古邑圖》,在宿州南、蘄縣西。漢高祖平英布,兵駐庸城。

谷陽縣,漢置。應劭註:「在谷水之陽,晉廢。魏置谷陽郡,治谷陽城(今固鎮縣)。隋廢郡為縣。唐時縣廢。故城在今靈璧縣西南境,其西境之地半屬宿州。」

雖然這些縣大多比宿州城還古老,但宿之名卻是周朝就有了,為周朝宿國,伏羲風姓諸侯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統文化福地 的精彩文章:

經典詩詞,真的很唯美
這個地方曾是一座州城,管轄過安徽江蘇部分地區,今已淪落為村

TAG:傳統文化福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