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圖片對比看改革開放40年之一:小平南巡去過的村莊今昔巨變

圖片對比看改革開放40年之一:小平南巡去過的村莊今昔巨變

今日許多看似平淡無奇之事,在發軔之初都不啻於一聲聲驚雷。

春雷一聲響,萬蟄蘇醒來。

40年前,一場變局如是啟幕。開放是風,改革為浪。這一襟起於匱乏年代青萍之末的風,成於動蕩時勢微瀾之間的浪,最終成風起雲湧、浪奔濤嘯之勢,歷經40年沖刷,形塑了我們如今所處的時代截面:無論是持續數十年的「經濟奇蹟」,還是人們日益豐盈的內心;無論是改變360行的「互聯網+」,還是走入尋常百姓家的快遞外賣、新「四大發明」;無論是關乎宏旨的「高質量增長」,還是關涉民生的「消費升級」……都標記著改革開放40年後中國社會的「日日新」。

見微可知著,見端能知末。雖然時間給了我們答案,但我們仍需要在歷史之樹的粗壯軀幹上,截取幾圈年輪,找尋微處的紋路,進而窺探從前的風雲,預言未來的旱澇。

從今天起,我們用文字打撈那些「可昭示未來的過去」,用圖片言說那些被打上了年代烙印的人、事、物,而這一切,只為給「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繪製一幅歷史底本。

對照歷史底本,繼續改革圖治,四十自當不惑。

本期地點: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漁民村

漁民村位於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面積僅為0.25平方公里,與香港一水之隔。漁村人本是寄寓漁船、飄零水面、生活困苦的「水流柴」,改革開放後,中央決定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短短一年多時間,漁民村就從一個貧窮小漁村,成為新中國第一個萬元戶村。

小小漁民村,雖是彈丸陬隅,卻是時代風標。

始之不易

深圳奇蹟

上世紀的深港分界河——深圳河。翻拍自漁民村村史博物館

現在的深圳河。

62歲的漁民村村民鄧錦輝一生中搬過四次家。

從出生的水草寮棚搬進土牆瓦房,改革開放後全村統一搬進小洋樓,再經歷城中村改造、搬進現代化高層住宅,光這搬家的事兒就能足足講上一天,「真的很折騰!」這位已過耳順之年的老漁民操著一口「粵普」回憶著。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深圳市羅湖區漁民村村民鄧錦輝家。圖為鄧錦輝的妻子、大兒子,以及家中保姆。翻拍自漁民村村史博物館

2018年3月,鄧錦輝和小孫子在家中。

改革開放至今,「深圳第一高樓」的稱號已經數度易主。1985年建成的國貿大廈,高160米,曾以「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享譽中外,是深圳的地標性建築之一。

國貿大廈的高度很快被後來者超越。1996年建成的地王大廈、2011年建成的京基100、2016年的平安國際金融中心,一座比一座高。2017年,深圳市羅湖區蔡屋圍城市更新統籌片區項目公布,一座高度達739米的「H700深圳塔」已在片區項目計劃之中,屆時深圳第一高樓的紀錄又將被改寫。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漁民村,私搭亂建蓋滿了「握手」樓、「親嘴」樓。翻拍自漁民村村史博物館

現在的漁民村和背後的深圳。

現任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陳開枝說,支撐起國貿大廈等「深圳速度」的,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口號的深入人心。

改革開放後,「干多干少一個樣」成為歷史,多干就能獲得相應的獎勵。

上世紀八十年代修建中的上海賓館,有深圳坐標原點之稱。翻拍自上海賓館大堂

現在的上海賓館。

1992年小平南巡時,陳開枝任廣東省委副秘書長,負責陪同。他記得,小平到珠海時,時任珠海市委書記梁廣大彙報,準備重獎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得到了小平同志的支持。

隨後珠海就給珠海生化製藥廠的遲斌元獎勵了三室一廳、奧迪車和26萬多元現金,一時引發轟動。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深圳市東門老街。翻拍自深圳博物館

現在的東門老街。

中英街上的界碑,是歷史的另一項重要物證。這些在清末被勘定的界碑,將羅湖區沙頭角的一條僅7米寬的老街一分為二,東側為華界,西側為英(港)界。

在中英街4號界碑附近,一棵110餘年歷史的大榕樹吸引了諸多遊人圍觀。這棵樹根在內地,蔭澤香港。當地人把它稱作「一國兩制」榕。

如今,中英街已成為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街道兩旁林立的小店鋪,出售價格低廉的免稅品,還吸引著不少遊客和本地居民上門。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英街七號界碑處。翻拍自中英街

現在的中英街七號界碑處。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標語仍舊矗立在蛇口工業區的時間廣場。

蛇口工業區,是中國第一個經濟開發區,曾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在蛇口工業區的一處展館裡,展板上寫道,「今日許多看似平淡無奇之事,在發軔之初都不啻於一聲聲驚雷。圖始之不易,蛇口可見一斑。」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建設中的蛇口。翻拍自深圳改革開放博物館

現在的蛇口。

漁村一小步

改革一大步

漁民村老村長鄧志標至今記得:1984年1月25日,是鄧小平一行來到漁民村的日子。

1984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議,曾讓包括漁民村在內、一部分先富起來的深圳人承受著莫大的壓力。正在這個當口,鄧小平來了。

看過漁民村,鄧小平說了一句話,「從今天的情況來看,證明我們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是正確的。」幾天後他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漁民村老村長鄧志標當年接待鄧小平參觀的老照片一直掛在客廳內。

港商劉起棠本是廣東佛山人,是當年逃港潮中的一員。他自述家裡成分不好、日子難過,便逃去香港在廟街賣服裝。然而,小平的到來讓漁民村名聲大噪,吸引了港商前來投資。小平來後的第二年,劉起棠來到漁民村,合資建立服裝廠。

「深圳勞動力便宜,租金便宜,市場龐大」,劉起棠說,「廣東人用腳投票,我們感覺香港好,就走到香港去;改革開放了,這裡容易掙錢了,腳就走回來了。」

花田紡織時裝公司董事長、阿勒泰戈寶茶股份公司董事長劉起棠與漁民村相伴成長30多年。

早在1992年,深圳特區推進農村城市化,漁民村村集體成立股份公司——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漁豐實業)。

這也是全國第一批村辦股份制公司,實現了集體經濟向股份制經濟的轉變,集體收入通過股份公司向村民分紅。

吳耀輝 ,漁豐實業工會主席。

經歷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城中村改造,村民再次喬遷新居後,漁豐實業成立物業管理子公司(以下簡稱漁豐物業),將村內大量富餘房屋統一管理,統一出租,按月支付村民租金,年底分紅。目前每戶居民年租金收入六十萬元以上,是漁民村的主要經濟來源。

漁豐實業副董事長、漁豐物業總經理吳頌球是漁民村的第一個大學生,他1989年從中山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編寫了第一套出租管理軟體,「雖然好用,但經過十幾年,跟不上這個時代了」。

吳頌球,漁豐物業總經理。漁民村第一個大學生。

同樣跟不上這個時代的,還有曾經的股份管理制度。漁豐實業總經理黃興炎介紹,1992年成立漁豐股份公司時,原始股東有98人,都是村裡勞動力,如今在世的80多位,大多在60歲以上。

按照最初的股份管理制度,這些股份「生不增,死不減」,不能繼承和轉讓。隨著時間推移,問題逐漸顯現。

黃興炎, 漁豐實業總經理。

時至今日,雖然身份早已變成城市居民,但村裡的人們還是習慣將自己喚作「漁民村村民」。

漁民村人搬家的故事,對應著改革開放的歷次「第一次」:第一個經濟特區、第一批村辦股份制企業、第一批城中村改造……可以說,小小漁民村,雖是彈丸陬隅,卻是時代風標。

現在的漁民村。

漁民村350米長的文化長廊,用銅鑄浮雕展現了漁民村的歷史變遷。

漁民村村史博物館,漁民們當年的斗笠和漁網。陪伴「水流柴」們經歷風雨、穿越風浪,見證了漁民村人白手起家的艱苦奮鬥史。如今,安居樂業的漁民村人不再捕魚,這些老物件保存在村史館裡,供後來者撫今追昔、憶苦思甜。

漁民村村史博物館,漁民村富裕後從香港購買的收錄音機和大哥大。

2018年3月14日,漁民村,參加長者文化節的居民演員在留影。

2018年3月15日,漁民村靠近羅湖口岸,村裡住著很多孩子在香港上學的家庭。

2018年3月15日,漁民村,白璐璐帶著孩子可樂在廣場上玩。她於2013年跟隨老公來深圳,租住在漁民村, 老公是香港人,每天回來。

2018年3月15日,漁民村,一歲半的張賽和奶奶在廣場上玩。他們的老家在湖北,來深圳十年,孩子的父親做生意,在漁民村買了房。

改革圖治

四十不惑

改革開放進程中,深圳「摸著石頭過河」的每一小步,影響著中國社會整體走向的歷史選擇。

2018年3月16日,市民在鄧小平畫像廣場鍛煉。鄧小平畫像,始建於1992年6月28日,是深圳標誌之一,深圳的著名旅遊景點。近年來已成為海內外遊客緬懷這位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最佳去處。據有關方面統計,每年大約有百萬以上遊人來此與這位世紀偉人「合影留念」。

2018年3月16日,平安國際金融中心工地,工人走過「中國夢 深圳夢」的宣傳牆。深圳第一高樓平安國際金融中心,塔樓層數為118層,建成後總高度為592.5米。

2018年3月16日,平安國際金融中心,一位男士在樓下等樓內上班的朋友。

2018年3月16日,現今的電子大廈。1981年1月20日,深圳第一座地標性建築——電子大廈,破土動工,次年8月竣工。樓高20層,69.9米,成為當時深圳第一高樓,並且在以後的歲月里,擔負起帶動深圳一個電子工業的重任。

2018年3月17日,國貿大廈淹沒在各種樓宇之間。1982年,一座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無法迴避的建築——國貿大廈拔地而起。國貿大廈共53層,160米,是我國建成最早的綜合性超高層樓宇。從1982年10月至1985年12月29日共37個月即竣工,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建成。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創造了建築史上的新記錄。

2018年3月17日,國貿大廈路口,市民等候過馬路。

2018年3月17日,國貿大廈商圈,市民在跳廣場舞。

2018年3月17日,國貿大廈路口,一位回收家電等物品的男士等候過馬路。

2018年3月17日,國貿大廈商圈,市民在一輛豪車旁踢毽子。

2018年3月16日,上海賓館,清潔工在擦拭大堂的雕塑。1983年底,鑒於深圳像樣酒店少的現實,只有11層的上海賓館出現在當時相對比較荒涼的上步區(現福田區)。因其便利的交通條件,成為一個巨大的交通中轉站,當時幾乎所有的深圳人,都曾在「上海賓館」公交站轉過車,這裡成為深圳最初的坐標,號稱深圳原點。

2018年3月16日,華強北,一家新開的數碼店舉行開業典禮。深圳華強北商業圈的前身是生產電子、通訊、電器產品為主的工業區,擁有廠房40多棟。隨著經濟發展,成本升高,工廠外遷,商場入駐,使華強北區域功能發生變化,市區政府及時把握住轉變的契機,1998年開始對華強北商業街進行改造。

2018年3月16日,華強北,許多市民在圍觀一家新開數碼店的開業典禮。這裡是深圳最傳統、最具人氣的商業旺地之一。華強北的日客流量為50萬人次,同時它也是國內電子產品流通的主要樞紐,尤其是手機批發零售業務聞名全國。

2018年3月17日,市民在明華輪前觀光。1962年,法國總統戴高樂為這艘游輪下水剪綵。1973年,這艘游輪被我國購買,命名為「明華輪」。1983年8月,「明華輪」完成了最後一次航行,抵達深圳蛇口,經過整修改造,成為集酒店、娛樂為一體的中國第一座綜合性的海上旅遊中心。1984年1月26日,鄧小平同志視察蛇口工業區,興緻勃勃地登上九層高的「明華輪」,欣然提筆寫下了「海上世界」。80年代以來,風靡深圳,是遊客必到之處。

2018年3月17日,蛇口工業區,「時間就是金錢 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牌被豎立在時間廣場上。1982年,「時間就是金錢 效率就是生命」,被譽為「知名度最高,對國人最有影響的口號」。這句在今天看來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口號,在當時卻引起了軒然大波。一直到1984年,鄧小平第一次南巡,對這句標語表示了肯定,爭議才得以平息。有人說,中國走向市場經濟正是從這句口號開始的,深圳則為改革開放創造了一種模式。

2018年3月17日,蛇口,全國首個改革開放博物館,小朋友在體驗游輪駕駛。蛇口是招商局全資開發的中國第一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1979年初,憑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改革開放的重大契機,招商局的一批創業者來到蛇口,開始了大膽的探索。

2018年3月17日,蛇口,全國首個改革開放博物館,參觀遊客留下了許多寄語。

2018年3月17日,中英街,小義工在發中英街新政策的宣傳單。19世紀末,英國殖民者強迫清政府簽定不平等條約後,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線街以北後,深圳河以南包括大嶼山等230多個島嶼在內的廣大地區成了所謂「新界」,租期99年,中英街就是在此期間英國殖民主義者展拓「新界」後重新勘界中形成的。英國人隨後豎立了界碑,以此為界線,東側為華界沙頭角,西側為英界沙頭角,並在優質買賣中逐漸形成一條街道,即中英街。

2018年3月17日,中英街最常見的就是搬送香港貨物的推車和來中英街購物的行李箱及小推車。沙頭角邊境小鎮這種實行「一街兩制」的現象持續了一個世紀。由於政府對該街實行了免稅政策,這條小街成為遠近聞名的購物勝地,中英街價廉物美的黃金首飾和進口電器一直是遊客們購買的焦點。除黃金飾品外,中英街的食品、日常用品比別處也要便宜些。由於內地市場的貨品越來越越豐富,中英街市場的優勢不比從前,但有不少商品的價格仍比其他地方便宜。

2018年3月16日,羅湖口岸,一位女士前去過關。深圳羅湖口岸,位於廣東深圳,中國目前客流量第二大的旅客入出境陸路口岸,是聯結香港和內地的「第一口岸」,也是對外交往的窗口——改革開放前外國人多也由此入境。

2018年3月16日,東門步行街,遊客在一個雕塑前留影。深圳人習慣稱之為「老東門」的深圳老街形成於明代中期,又叫「深圳墟」,真實地記錄著深圳城市發展的一段歷史,它是現代化深圳的歷史階段見證,是深圳歷史文化積澱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深圳人的根。

2018年3月16日,東門步行街,小商販在街上吹泡泡吸引顧客。先有深圳墟,後又成了深圳鎮,今天的深圳市就是由此而得名。

詳細文字報道請見

2018年3月26日《新京報》A06/A08-09特別報道

- The End -

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采寫:新京報記者王婧禕 實習生張紫璇

編輯:小麥

本文為拍者(微信ID:ipaizhe)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拍者 的精彩文章:

關於二月的28個瞬間
30張照片,講述春運中的童年

TAG: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