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記憶·《永樂大典》(五)

明朝記憶·《永樂大典》(五)

沒有《永樂大典》,就沒有「二十四史」。

對後世而言,《永樂大典》最大的功能就是輯佚,它保存了明以前大量已經亡佚的重要文獻,很多消失的典籍藉此才得以傳世至今,因此,《永樂大典》也被稱為「輯佚的淵藪」。而其中最大規模的一次的輯佚工作,當屬《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七年(1772),安徽學政朱筠提出用《永樂大典》輯佚,當時共輯出「經部66種,史部41種,子部103種,集部175種」,有不少書都被編入了《四庫全書》。

從永樂到乾隆,雖然相隔只有300多年,但已經有幾百部書不存在了。最著名的就是北宋薛居正主編的《舊五代史》,元代時傳本已經湮沒,是被清代著名學者邵晉涵從《永樂大典》里輯出的。這標誌著我國的『二十四史』官修史書得以完整保全,可以說,沒有《永樂大典》,就沒有『二十四史』。

即便現在只剩400餘冊,也還能從中輯出文獻。我們小時候最愛看的《薛仁貴徵遼事略》,就是文獻學家趙萬里從《永樂大典》「話」字韻中輯出的整部話本,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林世田也從中輯出了元代的《禪林類聚》……

為搜尋《永樂大典》作出過巨大貢獻的鄭振鐸曾感慨,假如《永樂大典》全部保存到現在的話,我們對於中國古文學史的面貌是可以看得更完全的。

書的命運往往與國之命運相依,《永樂大典》數千冊的灰飛煙滅不過百餘年時間,今日之存不過百之三四:她留給後人的是財富,也是警鐘與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 的精彩文章:

皇宮裡的新年,和百姓有啥不同?

TAG: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