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工何志森老師:教學生回到生活 勿忘「柔弱的生靈」

華工何志森老師:教學生回到生活 勿忘「柔弱的生靈」

15

在上海的老弄堂里追蹤108位拎著夜壺的居民,博士論文的主題甚至都是追蹤一個外賣小哥……上周,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講師何志森的一段網路視頻演講產生了上億次的觀看,突然引起了全民熱議。

與我們認識的傳統建築設計師不同,何志森把人類在建築環境中的生活體驗拔高,順帶著卻把勾勾畫畫的設計圖紙放在較低的位置。他的這些調研似乎和建築設計有些「偏題」,但何志森卻十分自信於自己的理念:「沒有生活、閉門造車的設計師,肯定不是好設計師。」

儘管一天之內手機出現100多個未接來電,但何志森卻並不明白他爆紅的原因,「我做的東西很平凡,就是告訴學生建築要回到日常而已。」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何志森出生於福建南部山區一個客家人家庭,在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獲得建築學博士學位後,他回國成為華工建築學院的一名老師。

留著和視頻中一致的三角形頭髮,戴一副黑框眼鏡,通體黑衣,讓他肩膀上背的白色布袋子尤其顯眼。初見何志森,操著濃郁閩南口音(台灣腔)普通話的他,即使沒有像傳說中那樣穿上他熱愛的粉色褲子,但仍給記者留下了一種悶騷的既視感。

何志森

談生活

1

想讓學生髮現菜市場的美

如今在華工,何志森主要上兩門課,一門是給本科生上的mapping(圖繪表現),有140多人聽課;還有一門是給研究生上的,課程題目叫做「美術館的菜市場」,有9個研究生負責這個題目,另外,還有12名本科生自願加入,他們都是在上完mapping後,對何志森的課程感興趣,主動向他報名的。

「美術館的菜市場」就位於東山口公交總站後。在一個名為「扉」的博物館旁,穿過一個拱形小門,就能進入這個十分平常的菜市場。而何志森和記者約定的採訪地點,就在這個菜市場旁,大家隔著一張上世紀70年代的老木床,對坐在小板凳上交談。

何志森和記者在交流

何志森說,他選這個題目,就是想讓學生「發現菜市場的美」,他誘導學生,每人在菜市場找一樣特定的東西,觀察和理解它背後的美。

為了讓學生更清楚選定自己調研的東西,他甚至會建議學生蒙住自己的眼睛,用耳朵、鼻子、手去感受菜市場里形形色色的東西。

其中一個學生的想法,讓何志森眼前一亮,「小孩子的視角是向下的。這個學生還記得他小時候跟著父母逛菜市場,因為個子矮,他抬頭能夠看見的,都是魚頭和魚尾巴。

因此,菜市場對於他來說非常無聊,他只記得在菜市場最大的樂趣是看地上陽光穿過孔洞時留下的一個個形狀不同的投影。這個學生於是建議在如今的菜市場做一些孔洞或者能反射陽光的鏡子。我覺得這樣的設計,就是基於對人的理解。」

談「跟蹤」

2

每次拍攝都會建立聯繫獲得授權

強調對人的理解,一直是何志森的核心理念。

何志森說,他2013年來到中國,就是為了做他的mapping(圖繪表現)工作坊。至今,他與華南理工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香港大學、北京大學等數所高校合作,共做了45場工作坊調研。每一場調研,他都會追蹤某個設計區域里人們的生活狀態。

45場工作坊調研中有很多都是在廣東進行的。比如和暨南大學的學生調研石牌村;與華工、華農的學生一起調研龍洞村;與華工學生一起調研花城廣場……此外,海珠濕地公園、番禺紫泥糖廠、深圳南頭古村等地,都留下了何志森和他學生的「跟蹤」足跡。

跟蹤,是那段視頻播出後何志森被人們詬病最多的地方,甚至有不少人指責他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

但何志森並不這麼看,他並非為了窺私,因為「每次跟蹤結束後,我都要求學生大方地與被跟蹤者『建立聯繫』,彼此成了好朋友。

比如『跟蹤』賣糖葫蘆阿姨的同學,還特地給阿姨買了一件小禮物。我們告知他們『跟蹤』的目的,並獲得被跟蹤者的授權。」

網路視頻演講讓何志森突然爆紅,這成了上周困擾何志森的一大難題:「我想了很久,就是想不通啊,為什麼呢?要知道我的這種研究方式在國外是再普通不過的呀。」

久居澳大利亞,忽然成為中國網紅,看到網友排山倒海的評論後,何志森有些「水土不服」。他常常會刷知乎,看看評論自己的帖子,他的手機一天會有100多個未接來電,「那些陌生人的來電,一個都不敢接。」

何志森說,他感受到絕大多數的網友評論都是善意和褒揚的。但與其個人爆紅,他反而更希望他的工作坊能夠爆紅,「我覺得我的這種教學方式很重要,因為我就是想教學生回到生活中去。」

談調研

3

要想研究之,必須成為之

何志森說,真正做調查研究,跟蹤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深入地觀察對象的生活才行。何志森回答說,這組花城廣場工作坊的調查對象包括遊客、保安、白領、清潔阿姨等等,而在視頻採訪時,他僅是舉出這個個案講述罷了,「其實我們每一組工作坊的操作,都是如此的。」

何志森同樣熱衷於體驗式調研。為了搞清楚上海老弄堂里的居民為何如此有活力,他在老弄堂里租下了一小間房子,把自己變成當地居民。

每天他都提著夜壺到公共廁所倒掉,「不只是觀察、不只是自己倒,我還幫我的鄰居代倒過兩三次夜壺呢。當我手裡提著兩個尿壺的時候,我總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帥的男人。」

何志森

何志森笑著說,不「倒夜壺」他就無法讓自己變成本地人,儘管倒夜壺的公共廁所味道非常難聞,但他依舊用「科學精神」加以克服。

「我在視頻中並沒有想去調侃他們,因為我小時候就是這樣過來的。最後我和外賣小哥、倒馬桶的阿姨們都成了好朋友。」

談教學

4

教書就是我的實踐作品

但這種教學方式,並沒有讓所有學生都認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何志森最苦惱的,也正是如此。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條帖子,是一個自稱是我學生的人寫的,他說『何志森老師又讓我們去做工作坊了,又是跟蹤別人,真是浪費時間,又學不到什麼東西……』」

說到這裡時,何志森表情突然顯得很難過,「是否只有教會學生怎麼畫圖,怎麼構思,怎麼設計出一個酷炫的作品,學生才會覺得自己學到了東西呢?」

何志森看起來對教育的功利主義嗤之以鼻,他的教育方式,在他自己看來只是「會比較不一樣」而已。「我們建築學院還有很多優秀的老師,我的教學方法只是其中一種,一個很小的補充。」

記者非常好奇於他的工作坊最終會得出怎樣的結論,會對當地的空間設計提出哪些建議。但何志森卻表示,他並不會提供一個明確的建議,最終只會將所有的調研集中起來做一個策展,僅此而已。

「何老師,那你自己有哪些得意的設計作品可以向我們介紹嗎?」

面對這樣的提問,何志森非常認真地回答說:「教學就是我目前的實踐,就是我的作品。」

在何志森心中,要靠設計作品去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的老師是一種很無奈的評判標準,「又不是小孩子吵架,非要拿出點東西來證明什麼。比如我確實設計了胡志明市機場的平面圖,但如果因為現在被人批評了,我就一定要拿出來說,用來證明我有多厲害,我就覺得太可笑了。」

記者手記

上善若水,至柔即剛

何志森是一個喜歡柔弱的人,他說,他喜歡粉紅色,並非因為顏色本身,而是因為它代表著柔弱,「我的母親就是一個非常柔弱的客家女人,身高只有140多公分,但她卻成功地撐起了我們一家子。」

母親從小教育他,「每一個人的生活就是一本書」,小時候的何志森還不太明白母親的話,但成為一個建築設計師,特別是觀察到粗暴的建築里住著的形形色色的人時,他越來越意識到,讀懂人「這本書」,才能成為好的設計師。

相較於建築,人顯然是柔弱的,但何志森輕鬆地發現,柔弱的人類能夠輕鬆地擊敗粗暴的建築物。

比如,在華僑大學探訪一名老師時,何志森就看到一個外賣小哥用一根竹竿就順利地透過設計師設計的圍牆,把飯送到了客戶手中。

再比如前些天,他看見4個盲人肩搭著肩走路,走得很順利,但全程他們根本沒有走盲道,這又讓何志森心生感慨,「我們花大價錢設計盲道,但盲道真的起到作用了嗎?」

在採訪結束時,何志森又提到了一句話「這個世界本沒有路,路都是人走出來的。」

這又讓記者想到了大學時的一段經歷,當初我們的宿舍和食堂間隔著一大塊草坪,去食堂吃飯,要繞著草坪走一大圈子,很多學生為了圖省事直接從草坪上跨過去,於是草坪上漸漸就出現了一條土路。

無論學校怎樣告誡學生愛護草地,學生們還是選擇在那條土路上行走。最終,開明的校領導只好在草坪中那條土路上鋪上紅磚,正式認可了這條由學生創造的道路。

很顯然,何志森想向他的學生傳遞的最大財富是,在設計時,千萬不要忽視柔弱的力量,因為水滴石穿,至柔即剛。

何志森的教育方式同樣是柔弱的,他並不想功利化地教學生作品,而是告誡每一個學生,在未來橫平豎直地設計作品時,勿忘有很多「柔弱的生靈」穿梭其間。

春天到了,還不關注下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日報人物在線 的精彩文章:

走進饒公最深學術世界的人

TAG:廣州日報人物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