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感謝一明朝人從南洋帶回一根藤,這才有了後來的「康乾盛世」

感謝一明朝人從南洋帶回一根藤,這才有了後來的「康乾盛世」

滿清統治時期,出現了康熙和乾隆兩個皇帝,他們在位時期被稱為「康乾盛世」,其實這種盛世都是唬人的,相對於同一時期的西方國家,清朝既沒有先進的技術問世,也沒有繁榮的經濟文化,工商業也沒得到應有的發展,只不過是人口大量的增長了,而這還要感謝明朝時的一個秀才。

明朝萬曆年間,福建長樂縣有一個叫陳振龍的秀才,屢試不中,索性就棄文從商,常年在福建和菲律賓間做生意。早在隆慶年間,菲律賓就被西班牙殖民者佔領。

陳振龍在當地發現了一種叫做「朱薯」的作物,耐旱而且易熟高產。非常容易填飽肚子,陳振龍敏銳的發現了它的經濟價值。想到了自己家鄉的人們還過著青黃不接,食不果腹的日子,所以萌發出把「朱薯」帶回家鄉種植的想法。

西班牙殖民者嚴禁把「朱薯」帶出菲律賓,陳振龍只好暗自學習種植方法,等待時機。

萬曆二十一年,已經50歲的陳振龍等不及了,他決定冒險把這種高產作物帶回去,於是花巨資買了幾尺薯藤,然後把薯藤編入藤籃當中,躲過檢查,經過七天七夜的海上航行,終於把「朱薯」帶回了老家福州。

正好趕上當時福建大旱,糧食欠收。陳振龍趕緊獻上自己帶回的薯藤,推薦廣泛種植。僅僅過去了四個月,「朱薯」成熟,收成相當可觀,所以馬上南北大面積種植,閩中的饑荒得以解決。因為「朱薯」來自番邦,所以人們稱它為番薯。

可惜,番薯來的還是太晚了,無法挽救日暮西山的大明王朝。首先是番薯口感不如大米,白面。吃多還會出現反酸和脹氣的癥狀,再加上崇禎年間,全球進入小冰期,天災人禍不斷,推廣種植番薯已經來不及了。

最終,番薯便宜了清朝。據記載,饑荒年頭「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這就讓清朝人口快速增長,給清朝迎來一個「康乾盛世」的美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幫小寬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個國家沒有中國一個省大,卻模仿我國施行多省制,分出60多個省
清末最美格格,表姐夫是溥儀,卻終生未嫁,2003年才去世

TAG:大家幫小寬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