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強國無道,一弱國挺身而出幾乎將它滅掉,只差兩城而失敗

強國無道,一弱國挺身而出幾乎將它滅掉,只差兩城而失敗

公元前288年,正處於戰國末期,諸侯國突然聽到秦國傳來了令人驚愕的消息:秦昭襄王竟然稱帝了!雖然周天子早已名存實亡,各諸侯都不當成一回事,但如此明目張胆的僭越行為實在太過分了。

沒過多久,諸侯的眼珠再一次掉了下來,齊湣王也有樣學樣的稱帝了!齊國和秦國是此時的兩個超級大國,實力相當,先後稱帝,這不是給亂世再火上澆油嗎?這個事件就叫做齊秦互帝。

雖然齊湣王受了高人指點,稱帝兩天後就取消了,仍然稱齊王,不過他的狼子野心已經完全暴露了。此時的諸侯國,就面臨兩個選擇,要麼依附秦國,要麼依附齊國。自春秋以來,東方六國都視秦國為夷狄,因此感情上更傾向於齊國。

偏偏有一個國君卻不這麼想,他就是燕昭王,他對齊國恨之入骨。這個恨不是無緣無故的,當年燕王噲糊裡糊塗竟然將王位禪讓給了相國子之,自己反而做了臣屬。這事雖然荒唐,但畢竟屬於燕國內政,齊宣王卻插上一足,藉機攻滅了燕國,並殺死了燕王噲和子之。

燕昭王作為庶子,正在趙國當人質,在趙武靈王的扶持下,他才回到故國繼承了王位。雖然他父親寧願將王位傳給外人也沒考慮他,但燕昭王始終還是惦記著齊國的殺父之仇、滅國之恨。

機會就這麼來了,齊國展現了他的野心,也遭到諸侯的忌恨。此前,齊湣王已經相當霸道了,他取得過對楚國的勝利,又打敗了魏國和趙國,隨後又帶領韓趙魏擊退了秦國,協助趙國攻滅過中山,剿滅過宋國,可謂戰功赫赫,彪炳千秋。

不過,戰功越多,敵人也越多;戰果越豐富,隱患也越豐富。燕昭王看出了這點,向自己的亞卿樂毅詢問:「現在可以攻打齊國了嗎?」這個問法並不唐突,樂毅投奔他就是為此事而來,並且已經等待了多時。

樂毅表示,此時確實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但是以燕國之力,萬萬不可能與齊國相抗衡,最好要多叫幾個國家一起幫忙。於是,燕昭王便派人去遊說各諸侯國。

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其餘諸侯國雖然害怕齊國,但只要有人挑頭,還是願意和齊國掰掰手腕的,畢竟幾百年的春秋戰國就是這樣打打殺殺過來的。趙、楚、韓、魏都願意出兵,秦國更是樂意參與。趙國是其中比較強的,樂毅又是趙國人,趙惠文王將相國大印都給了他。於是,樂毅成為這支聯軍的上將軍,不過楚國並未如期出兵。

說句實話,齊國雖然強大,但並沒有強大可以抗衡六國聯軍的地步。齊湣王沒有辦法,也只能硬著頭皮迎戰,雙方在濟水之西發生交鋒。五國受欺負多年,是一支摩拳擦掌的哀兵,而齊軍則因為連年征戰,士兵的厭戰情緒很強,雙方的士氣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

大概是因為從來只有他打別人,從來沒有指揮過防禦戰,齊湣王的心態失衡了,他昏招頻出,竟然威脅將士死戰,不然就挖祖墳、殺全家。齊軍上下更加離心離德,憎恨齊王比憎恨敵人更甚,自然一觸即潰。

這一戰叫做濟西之戰,齊國主力遭到重創,齊湣王被迫逃回都城臨淄。按照春秋時代的打法,很可能就到此為止了。然而在戰國時代,更多的是滅國之戰,不死不休。秦國和韓國不和齊國接壤,沒有領土要求,只是想削弱齊國而已。因此這兩國沒有心思再戰,樂毅也就遣散他們歸國。

剩下的燕、魏、趙三國則如同打了雞血一般,繼續攻打齊國。樂毅讓魏國南下,趙國北上,自己則率領燕軍死攻臨淄。楚頃襄王打著幫助齊國的名義,讓淖齒率兵進入齊國。齊湣王滿懷感恩之心迎接,並封淖齒為國相。沒想到來的楚軍卻是一群狼,他們殺掉了齊湣王,並奪走了不少土地。

聽說齊湣王被殺,臨淄軍心大亂,雖然又立了齊襄王,但根本擋不住燕軍排山倒海的攻勢,很快被攻破。有人此時勸說樂毅見好收兵,畢竟聯軍已經名存實亡了。但樂毅認為現在已經是燕強齊弱,不可以浪費機會,他揮師在齊國大地盡情馳騁,六個月時間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城,只留下了莒和即墨。

燕昭王和樂毅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以蛇吞象的方式幹掉齊國,不讓它死灰復燃。一方面他們在佔領地廣施仁政,拉攏人心;另一方面分兵布守,不給齊國半點機會。不過這樣以來,兵力分散的燕軍對莒和即墨兩城的攻城兵力就不足了。

樂毅倒也不著急,他一打就是五年,反正等到齊地完全歸化以後,源源不斷的兵力補充過來,滅齊是早晚得事情。此時的他,名望達到頂點,白起征戰一生,不過攻下七十城,而樂毅只用了短短几個月時間就做到了。燕昭王與他君臣互信,封他為昌國君。

眼看戰國時期最大的冷門就要誕生之時,燕昭王病逝,成為了戰局的轉折點。繼位的燕惠王中了反間計,以為樂毅久攻不下是故意拖延時間,為今後自立為齊王做準備。因此,燕惠王改派騎劫去攻打齊國剩下兩城。樂毅一氣之下,回到了趙國。

樂毅前腳走,騎劫馬上就中了齊人的計謀,被殺得打敗。齊國立國八百多年的底蘊終於發威,頃刻之間收復了全境,將燕軍趕了回去。

這時候燕惠王才後悔,希望能召回樂毅。可是樂毅心灰意冷,趙國對他也不錯,他並不願意回去,並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書中面對燕惠王的指責,慨然答道:

臣聞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伍子胥說聽於闔閭,而吳王遠跡至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吳王不寐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

也就是說,樂毅並不愚忠,他效仿伍子胥不做冤鬼。不過後來他還是原諒了燕王,成為趙、燕兩國的客卿,為兩國關係友好做出了貢獻。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國君被外敵殺害,在母親的鼓勵下,此人成功復仇
奴僕搶走千金小姐對她說:我會讓你當皇后的,後來果然成真

TAG:小珏說歷史 |